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ppt课件.ppt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ppt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段铁根,目录,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3化工生产工艺安全技术,0概述,2电气安全技术,4化工机械设备安全,概述,1防火防爆技术基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要求1熟悉物质燃烧条件,了解燃烧过程、燃烧形式、燃烧种类。2熟悉爆炸分类、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3了解防火防爆主要技术措施。,一、燃烧及其特性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即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 也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固态的:碳、硫、磷氢、纳、铁、木材、煤炭、棉花、纸 ;液态的:乙醇、 汽油;气态的:甲烷、一
2、氧化碳;氧化剂:亦称助燃剂。能帮助、支持和导致燃烧的物质。如:氧、氟、氯、溴、碘;硝酸盐、氯酸盐、重铬酸盐、高锰酸盐、过氧化物等。是燃烧的必备条件之一。点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如明火火焰、赤热体、电火花、光辐射、机械火星、化学反应热等均可成为点火源。,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点火源的种类:明火,乙炔火苗、电焊火花、加热炉、锅炉等的火种非生产性火源,烟头、油灯火、炉灶火电火花 电器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火花,短路火花,静电火花冲击与摩擦火花,砂轮机火花,铁器摩擦火花等聚集日光已经燃烧的物质可能成为附近可燃物的点火源。三要素与燃烧之间的关系:三要素(氧化剂、还原剂(可燃物)、着火源)必须1、
3、同时存在,缺一不可。2、达到一定的量。着火源有热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和其他能。着火源为生产过程严格控制部分。3、相互作用。,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3、燃烧的分类按着火方式分:强制燃烧与自发燃烧按可燃物状态分:气相、液相、固相按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分:扩散燃烧、动力燃烧4、燃烧类型:具有共同特征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燃烧现象所形成的种类。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闪燃: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够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发生闪燃的最高温度叫闪点。闪点是表示可燃性液体性质的指标之一。液体的闪点越低,火险越大。它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4、 3,根据闪点划分可燃性液体的类别:闪点28,为一级易燃液体;闪点28至60的,为二级易燃液体;闪点60的,为可燃液体。着 火(点燃):可燃物在来自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作用下,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现象。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着火点或火焰点。自 燃: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明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4,燃烧的过程,防火防爆技术5,二. 火灾与火灾的种类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就叫火灾。火灾的种类在我国国家标准(GB4968火灾分类)把它分为五类:A类火灾: 固体物质类火灾,如木材、纸张、棉布等固体物质所引起的火灾 B类火灾:液
5、体火灾和可溶性的固体物质类火灾,如: 气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腊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类火灾,凡是由气体燃烧、爆炸引起的火灾都称为气体火灾,如:天燃气、甲烷、乙烷、氢气、煤气火灾等 D类火灾:金属类火灾,如:钾、钠、镁、锂及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电器类火灾,凡是由电器老化、短路、过载等引起的火灾称为电器火灾,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6,三、火灾起火原因火灾的起因是多种多样,归纳起來大致有以下六类: 生活和生产用火不慎. 违反生产安全制度. 电器设备设计、安裝、使用维护不当. 自然雷击、静电、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 人为纵火. 建筑布局不合理, 建築结构材料使用不当, 裝修采用大量的易燃
6、可燃材料.,防火防爆技术7,四、火灾的发展和蔓延,火灾通常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直到熄灭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变化的曲线來表示. 火灾随燃烧時間的变化特点, 可以将燃烧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初起阶段(A段),发展阶段(B段) ,燃烧猛烈阶段(C段), 下降到熄灭阶段.(D段到E段) 初起阶段 一般可燃物质着火燃烧后,在15分钟内,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不高,辐射热不强,烟和气体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是扑救的最好时机,只要发现及时,用较少的人力和应急的消防器材工具就能将火控制住或扑灭.,防火防爆技术基础8,由于初起火灾没有及时发现,扑灭,随着燃烧时间延长,温度升高,周围的可燃物质或建筑构件被迅速加
7、热,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了燃烧发展阶段.从灭火角度看,这是关键性阶段.在燃烧发展阶段内,必须投入相当的力量,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控制火势的发展,以便进一步加以扑灭.,防火防爆技术基础9,发展阶段,如果火势在发展阶段没有得到控制,由于燃烧时间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燃烧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对流达到最快的速度,辐射热最强,建筑构件的承重能力急剧下降. 下降和熄灭阶段: 下降和熄灭阶段是火场火势被控制以后,由于灭火剂的作用或因燃烧材料已烧尽,火势逐渐减弱直到火熄灭这一过程.,猛烈燃烧阶段,防火防爆技术基础10,五、爆炸及其特性1、爆炸的概念:物质由一种
8、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力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2、 爆炸的分类:按原因分: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按反应相分:疑相爆炸(固相爆炸、液相爆炸)不疑相爆炸(气相爆炸)按传播速度分:轻爆、燃爆、轰爆本课程只讨论:可燃气体爆炸、可燃液体爆炸、可燃性粉尘爆炸,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1,3、爆炸的特征: 过程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升发生声响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附近的遭到破坏爆炸与燃烧的区别:爆炸的主要特征是压力急剧上升,不一定着火,燃烧一定有着火现象化学爆炸与燃烧现象在本质上都属氧化反应,都有压力与温度的升高,但二者速率不
9、同,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2,爆炸,4、可燃气体爆炸分解爆炸1)分解爆炸:某些可燃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瞬间分解并生产爆炸现象的情况。如:乙炔、乙烯、环氧乙烷、臭氧、联氨、丙乙烯、甲基乙炔等2)分解爆炸的特点:爆炸动力靠物质内部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即使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也能被点燃爆炸;分解热是爆炸的内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是爆炸的外因;分解热在80kj/mol以上的气体有分解爆炸可能;物质分解爆炸的敏感性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乙炔临界压力140kPa,环氧乙烷临界压力为40kPa;速度极快,瞬间完成;,防火防爆技术基础15,5、燃爆性混合气体爆炸1)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和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0、在有火源存在或一定的能量条件下发生爆炸;2)燃烧反应机理与爆炸的形成燃烧反应分为三个阶段:扩散阶段、感应阶段、化学反应阶段;,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6,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7,3)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与火源接触产生爆炸的最低或最高浓度.4)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初始温度初始压力点火源氧含量惰性气体含量及杂质容器的尺寸及材质,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8,初始温度,初始压力,点火源,氧含量,惰性气体含量及杂质,容器的尺寸及材质,燃爆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9,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6、粉尘爆炸1)可燃性粉尘:遇火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粉尘。2)粉尘的特性:分散度表面
11、积吸附性自燃点动力稳定性,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0,3)影响粉尘爆炸的条件,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1,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有足够引起爆炸的起始能量,产生粉尘爆炸,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2,粉尘爆炸,供给粒子表面以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分解或干馏作用,产生气体分布在粒子表面气体与空气混和形成爆炸性混和气体,点火反应热的生成,加速粉尘分解,形成传播链,4)粉尘的爆炸过程,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3,化学因素,燃烧热,化学组成与性质,燃烧速度,7、爆炸事故的特点与危害,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4,突发性:,复杂性:,严重性:,8、火灾与爆炸事故关系,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5,火灾与爆炸,火灾
12、与爆炸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事故一般有火场逐步蔓延的过程,而爆炸过程大多是在瞬间完成,伤亡与损失也在瞬间造成,火灾引发爆炸,氧化反应,可以预防,爆炸引发火灾,氧化反应,可以预防,六、防火与防爆措施1、防火防爆原理,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6,保持安全出口与安全通道畅通,在无法扑救火灾的情况下,保证人员安全,避免更大的死伤,,配备灭火器材,自动灭火系统,将小火扑灭避免造成大的损失,安装阻火、泄压装置,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限制火灾蔓延、扩大,使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隔离从根本上杜绝火灾(爆炸事故),1)消除导致火灾的物质条件(预防措施),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7,2)消除或控制点火源,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13、 28,防止撞击摩擦产生火花,防止可燃气体绝热压缩而着火,防止高温表面引起着火,防止日光直射,防止电气火灾爆炸事故,防止雷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消除静电火花,防止明火引起着火,2、防火防爆安全措施1)阻火装置,阻火器的种类:,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29,安全液封,1,水封井,2,阻火器,3,单向阀,4,阻火阀门,2)防爆泄压装置,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30,安全阀,爆破片,防爆帽,防爆门,防爆球阀,防爆泄压装置,火灾探测器工作流程,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31,3)防火防爆检测报警仪,感烟,感温,感光,感光,感温,感烟,控制中心,讯道,人工灭火,自动灭火,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 燃物
14、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隔离灭火法:是将燃烧物与附近可燃物质隔离或者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窒息灭火法:即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氧含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抑制灭火法:是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参与燃烧反应,中止链反应而使燃烧反应停止.,防火防爆技术基础 32,水的禁用范围碱金属火灾遇水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物质的火灾 处于熔化状态的高温金属(钢或铁铜铝等)处于白热状态的化合物或炭 油脂、石油产品电气设备,灭火常识,防火防爆技术基础33,2电气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考试要求:1了解电气安全的基础知识,熟悉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影
15、响因素,了解触电的主要预防措施和触电急救知识。2了解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电力系统安全技术。3了解静电危害,熟悉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措施。4了解雷电分类、危害和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概述1)电气事故的特点电气事故危害大电气事故直观识别难电气事故涉及面广,2)电气事故的类型触电事故静电危害事故雷电灾害事故射频电磁场危害电气系统故障,电气安全技术,一、电气安全基础知识一)电流对人体的伤害1、电击:电流通过人体内而造成的内部器官在生理上的反应和病变,刺痛、灼热感、痉挛、麻痹、昏迷心室颤动、停跳呼吸困难和停止。2、电伤: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外伤、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灼伤:接触灼伤
16、、电弧灼伤。被烧伤的皮肤发红、起泡、烧焦 、坏死电烙印:人体与带电体接触时,皮肤表面留下的与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肿瘤块痕迹皮肤金属化:熔化的金属渗入裸露的皮肤机械损伤:机械电动力效应,致使肌肉抽缩,造成肌腱、皮肤、血管、神经组织断裂电光眼:眼睛受紫外线、红外线照射后角膜或结膜发炎,二)触电的形式与原因1、触电形式1)低压单相触电 2)低压两相触电3)跨步电压触电 4)高压电击2、触电原因1)缺泛安全知识 2)违反操作规程3)维护不良 4)电气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三)触电防护措施1、采用安全电压 2、保证绝缘性能3、采用屏护 4、保持安全距离5、合理选用电气设备 6、装设漏电保护装置7、接地接零保
17、护,电气安全技术,四)触电急救1、触电症状1)小于摆脱电流通过人体,伤员神志清醒,能自己摆脱电源感到乏力、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2)当通过电流大于摆脱电流时,伤员出现神志昏迷,但呼吸、心跳商存3)当通过的电流接近或达到致命电流时,触电者会出现神经麻痹,血压降低、呼吸中断,心跳停止等症状呈昏迷不醒,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瞳孔扩大,肌肉痉挛,呈全身性电休克的假死状态,2、急救步骤1)迅速脱离电源2)进行现场急救3、注意事项,电气安全技术,2触电防护技术1)触电事故的种类局部电伤: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往往在肌体表面留下伤痕,造成电伤的电流比较大。电伤包括电烧伤、电烙印、
18、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眼等。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使肌肉非自主性地发生痉挛行收缩造成的伤害;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击神经系统,直至危及生命。,电气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影响触电的六个因素1、电流强度:感知电流5mA,摆脱电流30mA,致命电流50mA(交流有效值);2、持续时间:心脏收缩与舒张时间为0.1秒,对触电最敏感,触电时间长,重叠了这个敏感时间触电,破坏心脏功能危险性大;3、电流频率:工频电流对人伤害最严重,摆脱电流为10mA,则直流电摆脱电流达76mA;4、电流途径:电流经心脏中枢神经伤害最大; 5、人体状况:年龄、体质、精神状态及人体皮肤电阻对触电反应不同,人体皮肤以
19、1700 计算。 6、作用电压:电压越高危险越大 安全电压:0.03A X 1700 50V,电气安全技术,2电流对人体的伤害,3触电的形式低压单相触电,低压两相触电,电气安全技术,跨步电压触电,高压触电,电气安全技术,剩余电荷触电 静电触电,感应电压触电,电气安全技术,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维护不良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电气安全技术,5触电防护措施采用安全电压保证绝缘性能采用屏护措施保持安全距离合理选用电气设备安装漏电保护开关保护接地与接零,电气安全技术,5触电急救触电急救:八字方针:迅速、就地、正确、坚持 1分钟抢救 90%成效 6分钟抢救 10%成效 12分钟抢救 生还率很微脱离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 化学品 安全技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2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