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常见的盐(二)(共40张)课件.pptx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常见的盐(二)(共40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常见的盐(二)(共40张)课件.ppt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的盐(二),常见的盐(二),温故而知新,根据所学思考:化学上,盐的定义是?盐分为哪几种?,温故而知新根据所学思考:化学上,盐的定义是?盐分为哪几种?,盐的定义:由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分为硫酸盐、盐酸盐、碳酸盐等。,温故而知新,根据所学思考:化学上,盐的定义是?盐分为哪几种?,盐的定义:由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温故,盐的定义很广泛,因此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的盐所具有的酸根离子不同,造成了其在化学性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无法直观识别不同种类的盐时,我们往往利用其化学性质的不同,来将其分辨开来。,盐的定义很广泛,因此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2、的。不同种类的盐所具,1. 回顾所学盐的定义和常见的几种盐。2.通过实验学习几种酸根的检验方式。,学习任务,1. 回顾所学盐的定义和常见的几种盐。学习任务,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可溶性盐酸盐,现象:氯化钠和氯化钾溶液中 ;,在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钠和氯化钾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硝酸银+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可溶性盐酸盐现象:氯化钠和氯化钾,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可溶性盐酸盐,现象:氯化钠和氯化钾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在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钠和氯化钾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硝酸银+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
3、可溶性盐酸盐现象:氯化钠和氯化钾,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可溶性盐酸盐,在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钠和氯化钾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NaCl+AgNO3=AgCl+NaNO3KCl+AgNO3=AgCl+KNO3,化 学 反 应 式,AgCl为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1)检验可溶性盐酸盐在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钠,盐酸盐的检验:,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硝酸,如果出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可能不是盐酸盐。,Cl- 的检验:硝酸银溶液 + 稀硝酸,酸化溶液:排除CO32- 的干扰,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盐酸盐的检验: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硝酸,如果出现不
4、溶于稀硝,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盐溶液,向其加入稀盐酸后,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盐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Ba+ Ag+ Na+ CO32-,应用:,学 以 致 用,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盐溶液,向其加入稀盐酸后,生成一种不溶于稀,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盐溶液,向其加入稀盐酸后,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盐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Ba+ Ag+ Na+ CO32-,应用:,解析:稀盐酸的水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学 以 致 用,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盐溶液,向其加入稀盐酸后,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现象:硫酸钠和硫酸铜溶液中 ;,在
5、分别盛有少量硫酸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2)检验可溶性硫酸盐,氯化钡+稀硝酸,现象:硫酸钠和硫酸铜溶液中,在分别盛有少量硫酸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Na2SO4 +BaCl2 = BaSO4 + 2NaCl CuSO4 +BaCl2 = BaSO4 + CuCl2,化 学 反 应 式,BaSO4为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2)检验可溶性硫酸盐,在分别盛有少量硫酸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硫酸盐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SO42- + Ba2+ = B
6、aSO4 ,硫酸盐离子的检验:,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和硝酸,如果出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可能不是硝酸盐。,SO42- 的检验:氯化钡溶液 + 硝酸银,酸化溶液:排除CO32- 的干扰,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硫酸盐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SO42- + Ba2+ =,实验室内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经脱落,只知道其为氯化铵、硫酸铵和硝酸钾中的一种。现进行实验以及产生的现象如下:1.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进行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2.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可判断该化肥为 。,学 以 致 用,应用:,实验室内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经脱落,只知道其为氯化铵、
7、硫酸铵和,实验室内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经脱落,只知道其为氯化铵、硫酸铵和硝酸钾中的一种。现进行实验以及产生的现象如下:1.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进行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2.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可判断该化肥为 硫酸铵 。,学 以 致 用,应用:,实验室内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经脱落,只知道其为氯化铵、硫酸铵和,现象:碳酸钠溶液中 ,加入稀硝酸后 ;,在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硝酸银和氯化钡溶液,再分别滴加几滴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3)碳酸盐的相关反应,现象:碳酸钠溶液中,在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
8、滴硝酸银和氯化钡溶液,再分别滴加几滴稀硝酸。,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3)碳酸盐的相关反应,现象:碳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稀硝酸后 沉淀消失 ;,在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硝酸银和氯化钡,Na2CO3 +2AgNO3 = Ag2CO3 + 2NaNO3Ag2CO3 +2HNO3 =2AgNO3+H2O+CO2 Na2CO3+BaCl2=BaCO3 +2NaClBaCO3+2HNO3=Ba(NO3)2+H2O+CO2 ,化 学 反 应 式,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3)碳酸盐的相关反应,Na2CO3 +2AgNO3 = Ag2CO3 +,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碳酸钠,现在实验室
9、中有氯化钡、氢氧化钙、稀硫酸和稀盐酸四种试剂,欲除去碳酸钠,可用哪种试剂?为什么?,思 考:,学 以 致 用,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碳酸钠,现在实验室中有氯化钡、氢氧化钙、稀硫,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碳酸钠,现在实验室中有氯化钡、氢氧化钙、稀硫酸和稀盐酸四种试剂,欲除去碳酸钠,可用哪种试剂?为什么?,答:可以用稀盐酸;在去除杂质时,既要除去原有的杂质,还需保证不带来新的杂质。氯化钡、氢氧化钙、稀硫酸都能与碳酸钠反应,但是如果用量不准,可能会带来新的杂质。稀盐酸也与碳酸钠反应,但是不会带来新的杂质。,思 考:,学 以 致 用,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碳酸钠,现在实验室中有氯化钡、氢氧化钙、稀硫,1、盐+酸新盐+新酸
10、,AgNO3 + HCl = AgCl + HNO3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盐+碱新盐+新碱,CuSO4+2NaOH=Na2SO4+Cu(OH)2FeCl3+3NaOH=3NaCl+Fe(OH)3Na2CO3+Ca(OH)2=CaCO3+2NaOH,拓展延伸盐的化学性质,1、盐+酸新盐+新酸AgNO3 + HCl = Ag,3、盐+金属新盐+新金属,2AgNO3+Cu= Cu(NO3)2+2AgCuSO4+Fe= FeSO4+C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 的金属才能把 的金属从它的 中置换
11、出来 ,与氢的位置 关。盐必须是 盐。,拓展延伸盐的化学性质,3、盐+金属新盐+新金属2AgNO3+Cu= Cu(NO,3、盐+金属新盐+新金属,2AgNO3+Cu= Cu(NO3)2+2AgCuSO4+Fe= FeSO4+C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 位于前面 的金属才能把 位于后面 的金属从它的 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 ,与氢的位置 无 关。盐必须是 可溶性 盐。,拓展延伸盐的化学性质,3、盐+金属新盐+新金属2AgNO3+Cu= Cu(NO,BaCl2 溶液中加 CuSO4溶液现象: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并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BaCl2+CuSO4=BaSO4+CuCl2,参加反应的两种
12、盐都必须可溶反应生成的盐中至少一种难容或者分解,拓展延伸盐的化学性质,盐与盐的反应:,BaCl2 溶液中加 CuSO4溶液参加反应的两种盐都必,1. 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和鉴别说法正确的是( C )A.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 ,立即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B.检验某溶液中是否有Cl- ,可先加入稀盐酸,在加入AgNO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无变化,再加入BaCl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溶液中含有SO42-D.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则证明该溶液为碳酸钠,1. 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和鉴别说法正确的是( C ),2.检验碳酸盐的合理方法是( D )A.放入水中,碳酸盐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科学 九年级 上册 33 常见 40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1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