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优秀课件).ppt
《呼兰河传(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传(优秀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呼兰河传(优秀课件),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冰心,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女性文学的特点,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在这场被喻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中,相继出现的女作家如繁星璀璨第一代女性作家群体有: 诠释“爱的哲学”的冰心,“海 滨故人”庐隐第二代女性作家群体有: 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第三代女性作家群体有:谌容,王安忆,张抗抗,毕淑敏,铁凝,池莉,苏童,方方,陈染,迟子健内容主要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一、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
2、的意义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加以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文学的特点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上是,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统志为“忽刺温 ”,到清代称作“呼伦河”、“霍伦河”,最后统称“呼兰河”。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刺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意为“烟囱”。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是满语,为“烟筒”之意。清初在呼兰河设置了八处卡伦,此地便是其中之一,后设治时,取呼兰为名。沿用至今。,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萧红故居,萧红故居,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3、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迺,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
4、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鲁迅,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日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
5、读。近年以来,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其个人性创作审美特质的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体风格: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有了较多的认识。,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萧红: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鲁迅,-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
6、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在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双重压迫下,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一生,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世界。萧红的创作中,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悲剧体验和刻骨的人生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民国四大才女,-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7、。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
8、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民国四大才女,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平定县人,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位著名女作家,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民国二十八年,石评梅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体育系,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体育及国文教员、女子部学级主任,六年之间,成绩卓著。 石评梅能文能诗,是一个文学多面手,她与好友陆晶清、庐隐一起,是继冰心等之后文坛上活跃一时的女作家。著有散文集涛语、祷告、偶然草等,小说匹马嘶风录、红鬃马。 她的诗文洋溢着多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充满动人的情感,
9、并具有独特绚丽的风采。1928年9月29日,石评梅因急性脑炎病世于北京协和医院,年仅27岁。根据她生前的遗愿,被安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的墓旁。,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笔名,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世家出身,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1995年死于洛杉矶公寓。 张爱玲的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
10、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代表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独特的“萧红体”,与她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相对应,萧红的小说也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的文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茅盾在序中所说的,“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
11、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独特的“萧红体” 与她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相对应,,超常规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诗化的风格: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
12、意美。,超常规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呼兰河传共有七章,每章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第一章,用抒情的手法回忆呼兰河的环境,着意写大泥坑,东二街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染缸房,扎彩铺,卖麻花,凉粉,豆腐的小贩,“火烧云”和四季的变化;第二章用议论的手法写呼兰河的各种民俗风情,如跳大神,七月十五孟兰会放河灯,唱大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跳秧歌等;,对生活的品味是那样细腻,情意悲凉,好像写不尽似的,人物迟迟不登场,情节也迟迟不发生。”,作品简介,呼兰河传共有七章,每章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小说以一个小,作品简介,第三章以崇爱和孝道的心绪
13、怀念祖父,回忆自己儿时在后花园里的嬉戏;第四章以寂寞的心情回忆幼年的家是荒凉的;第五章用抑制不住的愤慨和无限同情可怜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死;第六章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描述有二伯艰难困苦的一生;第七章用颂扬的眼光赞赏冯歪嘴子顽强的生活意志“她一直在抒情,对乡土的思想是那样深切,作品简介 第三章以崇爱和孝道的心绪怀念祖父,回忆,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
14、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 有一天,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掉下去,让一个卖豆腐的救了上来。 救上来一看,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 于是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 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讲堂上指手画脚的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 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那能不出呢?所以就
15、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 有的说,那学堂里的学生也太不像样了,有的爬上了老龙王的头顶,给老龙王去戴了一个草帽。这是什么年头,一个毛孩子就敢惹这么大的祸,老龙王怎么会不报应呢? 看着吧,这还不能算了事,你想龙王爷并不是白人呵!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够饶了你? 那不像对付一个拉车的、卖菜的,随便的踢他们一脚就让他们去。那是龙王爷呀!龙王 爷还是惹得的吗? 有的说,那学堂的学生都太不像样了,他说他亲眼看见过,学生们拿了蚕放在大殿上老龙王的手上。你想老龙王哪能够受得了。 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
16、书了。 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你 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 说来说去,越说越远了。 过了几天,大泥坑子又落下去了,泥坑两岸的行人通行无阻。 再过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点像要干了。这时候,又有车马开始在上面走, 又有车子翻在上面,又有马倒在泥中打滚,又是绳索棍棒之类的,往外抬马,被抬出去的赶着车子走了,后来的,陷进去,再抬。 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 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在里边了。一爬出来,他就说: “这街道太窄了,去了这水泡子连走路
17、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两边的院子,怎么不把院墙拆了让出一块来?” 他正说着,板墙里边,就是那院中的老太太搭了言。她说院墙是拆不得的,她说最好种树,若是沿着墙根种上一排树,下起雨来人就可以攀着树过去了。 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指腹为亲,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嫁过去的女子受公婆的虐待,母亲却说:这都是你的命(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 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
18、,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指腹为亲,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嫁,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 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
19、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眼睛而已,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
20、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比方女子去拜过了娘娘庙,也不过向娘娘讨子讨孙。讨完了就出来了,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尊敬的意思。觉得子孙娘娘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子而已,只是她的孩子多了一些。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老厨子站在旁边,用围裙在擦着他满脸的汗珠,他每一说话就乍巴眼睛,从嘴里往外喷着唾沫星。
21、他说:“那看团圆媳妇的人才多呢!粮米铺的二老婆,带着孩子也去了。后院的小麻子也去了,西院老杨家也来了不少的人,都是从墙头上跳过来的。”他说他在井沿上打水看见的。经他这一喧惑,我说:“爷爷,我不吃饭了,我要看团圆媳妇去。”祖父一定让我吃饭,他说吃了饭他带我去。我急得一顿饭也没有吃好。我从来没有看过团圆媳妇,我以为团圆媳妇不知道多么好看呢!越想越觉得一定是很好看的,越着急也越觉得是非特别好看不可。不然,为什么大家都去看呢。不然,为什么母亲也不回来吃饭呢。越想越着急,一定是很好看的节目都看过。若现在就去,还多少看得见一点,若再去晚了,怕是就来不及了。我就催促着祖父。“快吃,快吃,爷爷快吃吧。”那老厨
22、子还在旁边乱讲乱说,祖父间或问他一两句。,第五章选录,老厨子站在旁边,用围裙在擦着他满脸的汗珠,他每一说话就乍巴眼,祖父一放下饭碗,连点一袋烟我也不让他点,拉着他就往西南墙角那边走。一边走,一边心里后悔,眼看着一些看热闹的人都回来了。为什么一定要等祖父呢?不会一个人早就跑着来吗?何况又觉得我躺在草棵子里就已经听见这边有了动静了。真是越想越后悔,这事情都闹了一个下半天了,一定是好看的都过去了,一定是来晚了。白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在草棵子听到了这边说笑,为什么不就立刻跑来看呢?越想越后悔。自己和自己生气,等到了老胡家的窗前,一听,果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差一点没有气哭了。等真的进屋一看,全然不是
23、那么一回事,母亲,周三奶奶,还有些个不认的人,都在那里,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好看的,团圆媳妇在那儿?我也看不见,经人家指指点点的,我才看见了。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我一看就没有兴趣了,拉着爷爷就向外边走,说:“爷爷回家吧。”,祖父一放下饭碗,连点一袋烟我也不让他点,拉着他就往西南墙角那,等第二天早晨她出来倒洗脸水的时候,我看见她了。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24、。”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周三奶奶又说:“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哟哟!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啦?”“听说十四岁么!”“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可别说呀!也有早长的。”“可是他们家可怎么睡呢?”“可不是,老少三辈,就三铺小炕”这是杨老太太扒在墙头上和周三奶奶讲的。至于我家里,母亲也说那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老厨子说:“没见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有二伯说:“介(这)年头是啥年头呢,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等第二天早晨她出来倒洗脸水的时候,我
25、看见她了。她的头发又黑又,所谓“团圆媳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童养媳”,是解放前的中国极为普遍的婚俗陋习,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直接体现。年幼无知的少女早早地就被嫁到婆家充当媳妇的角色,成为了婆家身份最为卑微的一员,从此以后,婆家人就要对她进行严格的“调教”,直到她变成一个“合格的媳妇”,而她翻身的机会就是“熬成婆”,再对另一个媳妇进行“规矩”的调教,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悲剧持续不断地上演。 萧红透过对“团圆媳妇”这一古老民风习俗的描写,痛惜地指出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不合理,为女性而呐喊,最后以那个大孙媳妇的出逃来间接地为可怜的女人们指引了一个出路,在这种陈规陋习下,无奈的人们只好以“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呼兰河传 优秀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1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