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课件.ppt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科举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一、考点解析,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culture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难以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切非纯自然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制度等。特点:新题3分 细碎 考查识记能力方法:积累(课本、专题练习、课外阅读、网上查阅)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继承发扬文化传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使命。2、提升文化内涵,有助于文言文理解,有助于诗歌鉴赏理解。,一、考点解析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一、天文历法二、人物称谓三、
2、古代职官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古代军制,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一、天文历法,金榜题名,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二、中国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二、中国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
3、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科举制度的概念,(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
4、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明清科举简表,明清科举简表,(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
5、考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桂榜: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
6、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
7、习的监生。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贡生 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统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8、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察举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9、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到了明朝、清朝“孝廉”这个称呼变成了对举人 的雅称。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
10、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三、学习方法探究(一)通过课文理解、识记。如:范进中举:“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同案:中国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的秀才为同案。,三、学习方法探究,(二)通过课外文言小说阅读理解、识记。如:1、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2、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化 常识 科举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1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