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ppt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ppt(2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脑、脊髓 脑、脊髓之外,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 周围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 细胞的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中枢: 1011个,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神经元基本功能,1、接受刺激 2、传递信息,(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神经冲动,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直径:,髓鞘有无:,(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 髓鞘有无:,髓鞘厚度:,温度:,4、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轴
2、浆运输,顺向,逆向,快(40-500 mm/d),慢(1-12 ),1、特点:双向双速,胞体 轴突末梢,(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营养性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一、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电突触(局部电流),经典突触,非定向突触,(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2、经典的突触分类,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Ca2+,电-化学-电传递,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突
3、触后膜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 Na+(主)、K+通透性增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和IPSP的机制,4、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 Cl- 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伸肌肌梭,伸肌,屈肌,4、突触后电位3)慢突触后电位 慢EPSP: K+电导降低,慢IPSP: K+电导增高,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6、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
4、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 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形式: 强直后增强 习惯化和敏感化 长时间增强和长时间抑制,(二)非定向 突触传 递,(二)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 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 应受体,(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 1、概念:,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合成 储存 作用 失活 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3、调质: 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5、递质的共存: 概念 意义: 协调生理过程,6、递质的代谢:,(
5、二)受体 1、概念: 2、配体: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激素等。,3、受体的分类 1)天然配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2)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受体的调节: 上调;下调,(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Ah及其受体: (1)胆碱能神经元: (2)胆碱能纤维及分布: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3)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 (M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阻断剂:阿托品,
6、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3)胆碱能受体: 烟碱受体(N型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六烃季胺、筒箭毒碱) N2:骨骼肌终板膜 (十烃季胺、筒箭毒碱),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除 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肾上腺素能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1)受体( 1 2 ) 2)受体( 1 2 3 ),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受体的特性:兴奋效应受体(主) 抑制效应受体(主)配体的特性:NE:受体( 主) E:、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受体( 主) 器官上两
7、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平滑肌,平滑肌,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受体: 酚妥拉明1(主)、2 哌唑嗪1 育亨宾2,可乐定治疗高血压,+, 受体: 普萘洛尔受体; 丁氧胺2受体; 阿提洛尔、心得宁1受体,3、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2)单胺类: NE、多巴胺、5-HE。 3)氨基酸类: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甘氨酸。 4)肽类:阿片肽、脑-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 5)嘌呤类:腺苷、ATP。 6)其他递质:组胺、NO、CO。,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式联系,单线式联系,(二)中枢神
8、经元的联系方式,连锁状与环状联系,(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 协调不同 中枢的活动。,伸肌肌梭,伸肌,屈肌,(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 终止活动,或使同一中枢神经元活动同步。,(四)中枢抑制 2、突触前抑制,C,A,B,A,B,C,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2、突触前抑制 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 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100-200 ms)。 3)意义:控制感觉传
9、入活动。,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视觉传导道:视杆和视锥细胞 为四级神经元接替; 听觉传导道: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道:与感觉接替核无关。,特殊感觉的传导道,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 1、躯干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前),躯体感觉的传导道第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 脑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 脑干的有关神经核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大脑皮层,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粗略触压觉,1)深感觉传导路: (先上行,后交叉) 精细触压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2)浅感觉传导路: (先交叉,后上行) 粗略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脊髓横断面示意图,2、丘
10、脑的核团 1)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 感觉接替核(换元) 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 功能:形成特异性感觉。,2、丘脑的核团 2)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联络核(换元)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 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丘脑的核团 3)非特异投射核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 非特异投射核(多突触换元) 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3、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投射)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核群 (逆散投射)功能:维持和改变
11、 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3-1-2区),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第一体表感觉区特点: 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 - 双侧) 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 为正立。 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大脑皮层感觉柱 大脑皮层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 并垂直皮层表面,构成感觉柱。 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是传入- 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2)第二体感区 部位:中央前回 与岛叶之间 (人类) 特点 空间分布正立 定位不清晰 双侧投射,2、本体感觉投射区(1)部位:中央前
12、回(4区)(2)特点:与第一体感区相似,(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三)躯体感觉,2、本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3、温度觉,特异投射系统,(主),非特异投射系统,(主),4、痛觉1)体表痛,快痛:,A类纤维,S、S,慢痛:,C类纤维,扣带回,(三)躯体感觉,4、痛觉2)深部痛: 慢痛、定位不明确。,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二)内脏感觉 1、内脏痛特点: 定位不准确。 缓慢、持久。 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 对切割、烧灼、电刺激不敏感。 常伴随不安等情绪变化。,(二)内脏感觉 2、体腔壁痛 3、牵涉痛 概念: 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 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3、,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牵涉痛产生机制,三、特殊感觉投射区 1、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2、听觉: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的示意图,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 和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比较,运动单位( +肌纤维),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最后公路,外周,高位中枢,脊髓运动神经元脑运动神经元,反射传出冲动,最后公路,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休克:,了解脊髓功能?与高位中枢离断(C5)脊动物,无反应状态脊休克,表现:,骨骼肌紧张性;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粪、尿积聚。(以后反射可恢复),脊反射
14、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蛙几分钟;犬数天;人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复杂内脏反射:部分恢复,脊休克产生原因?,损伤本身?,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 初级中枢, 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反射抑制作用伸肌反射易化作用,康复:锻炼伸肌,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1)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 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 肌收缩而伸肌弛缓。,(1)对侧伸肌反射 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 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 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属于姿势反射。,对侧
15、 伸肌 反射,左,右,(二)牵张反射 1、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 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 肌肉的收缩过程。 2、类型:腱反射、肌紧张,肌梭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内肌收缩成分串联。 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外肌收缩成分并联。,肌梭结构特点,肌梭神经的组成,肌梭,传入纤维:终止于神经元。梭内肌:由神经支配,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 放电改变的示意图,肌梭,长度感受器。神经调节肌梭的敏感性。,1)腱反射 (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 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 反射。,腱反射特点: 感受器:肌梭 中 枢:脊髓(单突触反射) 效应器:同一快肌肉快肌纤维 效 果:力量大
16、的同步快速收缩,膝跳反射,腱反射反射弧: 牵拉肌肉 肌梭 a纤维 脊髓-MNs 快肌纤维收缩,常用的腱反射,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了解NS的功能状态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 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 提示高位中枢病变。,(2)肌紧张 : (紧张性或静态性牵张反射) 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直立重力关节弯曲牵拉抗重力肌伸肌反射性收缩维持直立, 意义: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特点: 感受器:肌梭 中 枢:脊髓(多突触反射) 效应器:同一快肌肉慢肌纤维 效 果: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 缩,力量小,无明显 动作。,腱反射和肌紧张比较,腱器官,腱器官,张力感受器与梭
17、外肌呈串联关系,3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2当梭外肌等张收缩时,1当梭外肌等长收缩时,腱器官传入 ,肌梭传入 ;,腱器官和肌梭传入,腱器官传入 ,肌梭传入,问题:,不变;,不变,均,腱器官,功能:反牵张反射,腱器官传入 -MNs兴奋性 肌肉舒张,腱器官,适宜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屈肌反射与牵张反射不同点,(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区和抑制区,正常: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不协调的表现: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本质: 伸肌肌紧张亢进,产生机制:,相对不平衡:抑制区易化区,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庭核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小脑前叶两侧部 脑干
18、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 脊髓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僵直,僵直,僵直与僵直的不同点,临床表现,人体抗重力肌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蝶鞍囊肿),人去大脑僵直现象,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旋转加速度反射,(1)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 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现象:(去大脑动物) A仰卧时,伸肌紧张性 B俯卧时,伸肌紧张性,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迷路头部翻正与躯干位置不正常本体感受器躯干翻正。,三、躯体
19、运动的中枢调节,(皮层小脑),(脊髓小脑),(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4区、6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交叉性:,倒置性:,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 面部仍正立。,不均一性:,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 杂程度愈高。,单一性:,精细的功能定位,皮层运动柱:,柱 控制几块肌肉肌肉 几个柱控制。,基本功能单位,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 发起随意运动的通路: 皮层脊髓束: 皮层运动区内囊、脑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前束,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躯干、四肢近端肌肉,皮层脊髓侧束,精细、技巧性运动,
20、四肢远端肌肉, 皮层脑干束: 皮层运动区内囊脑神 经核运动神经元。,(2)协调随意运动通路,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调节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调节精细运动,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运动通路损伤,(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直接通路: 新纹状体活动兴奋 大脑皮层兴奋,间接通路: 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兴奋,有关疾病:(1)震颤麻痹 (帕金森病 ): 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 症状 A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 B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 C表情呆板; D静止性震颤 Static tremor, 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黑质病变,多
21、巴胺能神经元受损,A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a. 患者脑内多巴胺;b. 利血平动物震颤麻痹;c. L-Dopa动物症状好转。,B纹状体ACh神经元功能亢进a. ACh苍白球对侧症状;b. Atropine苍白球对侧症状,病变机制,静止性震颤: 丘脑外侧腹核 破坏/切断苍白球至丘脑外侧腹核纤维静止性震颤消失。, 治疗: L-dopa; 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东莨菪碱、 安坦等。,(2) 舞蹈病 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 症状: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GABA神经元受损,基底神经节功能: 尚不清晰, 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随意运动产生和稳
22、定 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前庭小脑功能 维持姿势的平衡和眼球运动,受损表现: 动物切除实验: A猴: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B犬:不再得运动病 C猫:位置性眼震颤, 患者的临床表现: A平衡障碍 B眼球运动异常,脊髓小脑功能 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 协调随意运动,损伤: 小脑性共济失调: a意向性震颤 b协同不能 c小脑步态 d肌张力减低,皮层小脑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过程: 开始阶段:不协调 学习过程:逐步协调/小脑参与 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小脑贮存,皮层小脑功能,受损: 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 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与躯
23、体运动神经的区别,(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 节后纤维: 交感(长)递质(NE) 副交感(短)递质(Ach), 节前纤维: 交感(短)递质(Ach) 副交感(长)递质(Ach),2、起源不同。 3、作用效应 交感广泛,副交感局限。, 交感几乎支配所有内脏器官, 副交感局限。, 交感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辐散度高, 副交感低。,(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1、紧张性支配 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肾上腺系统、迷走-胰岛素系统,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4、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 调节,(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摄水-血浆晶体渗透压 -细胞外液量 排水-ADH,3、对腺垂体、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 催产素 4、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日周期 5、其他:,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一、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一)脑电图(EEG) 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 头皮表面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电图: 开颅皮层表面自发脑电活动,1、脑电图波形分为4种基本波形,1)各波参数及意义 频率(次/s) 幅值(V) 意义波:0.53 慢 20200 高 睡
25、眠、疲劳波: 47 100150 困倦波: 813 20100 清醒安静闭眼波: 1430快 520 低 紧张活动,2)波梭形和波阻断,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1)同步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 一致时,出现低频高幅慢波。 抑制过程的加深,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2)去同步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不一致, 出现高频低幅快波。 兴奋过程的增强,(二)皮层诱发电位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 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 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1、波形: 1)主反应: 先正(向下) 后负(向上) 2)次反应 3)后发放: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2、意义:1)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第十 神经系统 功能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0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