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分解课件.ppt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分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分解课件.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气 体 吸 收Gas Absorption,第九章 气 体 吸 收Gas,概述(Introduction),吸收分离操作: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component)在液体中溶解度(solubility)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液(solution),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gas phase),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吸收剂,气体,y,x,界面,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气相扩散,液相扩散,yi,xi,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分离操作:利用混合气体,概述(Introdu
2、ction),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惰性气体(inert gas)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吸收剂(absorbent):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吸收液(strong liquor):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溶剂S和溶质A。吸收尾气(dilute gas):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 解吸或脱吸(desorption):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物理吸收(physical absorption):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相的过程。如用
3、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概述(Introduction),化学吸收(chemical absorption):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化学反应发生。如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化学反应能大大提高单位体积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率。但溶液解吸再生较难。 单组分吸收:混合气体中只有单一组分被液相吸收,其余组分因溶解度甚小其吸收量可忽略不计。多组分吸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被吸收。溶解热:气体溶解于液体时所释放的热量。化学吸收时,还会有反应热。非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发生明
4、显变化的吸收过程。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吸收过程。,概述(Introduction) 化学吸收(chemical,概述(Introduction),吸收操作的用途:(1) 制取产品 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而获得产品。如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水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液,碳化氨水吸收CO2制碳酸氢氨等。 (2) 分离混合气体 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以达到分离目的。如从焦炉气或城市煤气中分离苯,从乙醇催化裂解气中分离丁二烯等。 (3) 气体净化 一类是原料气的净化,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H2S、脱CO2等;另一类是尾气处理和废气净化以保护环境,如燃煤锅炉烟气,冶
5、炼废气等脱除SO2,硝酸尾气脱除NO2等。,吸收操作的流程: 图9-1,概述(Introduction)吸收操作的用途:吸收操作的流,吸收剂的选择,选择良好的吸收剂对吸收过程至关重要。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工业吸收过程吸收剂的选择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一般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原则选择。,(1) 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解度,溶剂用量,溶剂再生费用;溶解度,对一定的液气比,吸收推动力,吸收传质速率,完成一定的传质任务所需设备尺寸;(2) 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待吸收组分的溶解度大,其余组分溶解度度小;(3) 稳定不易挥发,以减少溶剂损失;(4) 粘度低,有利于气液接触与分散,提高吸收速率;(5) 无毒、腐蚀性小
6、、不易燃、价廉等。,概述(Introduction),吸收剂的选择 选择良好的吸收剂对吸收过程至关重要。,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连续接触(也称微分接触):气、液两相的浓度呈连续变化。如填料塔。,级式接触:气、液两相逐级接触传质,两相的组成呈阶跃变化。 如板式塔。,散装填料塑料鲍尔环填料,规整填料 塑料丝网波纹填料,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连续接触(也称微分接触):气、液两相的浓度,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对单组分物理吸收:相数 = 2,组分数 = 3相律 F=-N+2 自由度 = 3,即在温度、压力和气、液相组成四个变量中,有三个独立变量。在温度和
7、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平衡时的气、液相组成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平衡状态下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与之对应的液相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过程快慢的问题。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已不再进行。,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平衡时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 图9-3,溶解度/g(NH3)/1000g(H2O),1000,500,0,20,40,60,80,100,120,pNH3/kPa,
8、50 oC,40 oC,30 oC,20 oC,10 oC,0 oC,50 oC,40 oC,30 oC,20 oC,10 oC,0 oC,在相同条件下,NH3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SO2 大得多。用水作吸收剂时,称 NH3 为易溶气体,SO2为中等溶解气体,溶解度更小的气体则为难溶气体(如O2 在 30 和溶质的分压为 40kPa 的条件下,1kg 水中溶解的质量仅为 0.014g)。,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平衡时溶,亨利定律(Henrys law),当总压不太高时,一定温度下的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近似为直线,即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成正比。,式中:
9、 pA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溶质的溶解度; H 溶解度系数。, 亨利定律,是物性,通常由实验测定。可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H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地,T,H; H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大,越易溶;单位 kmol/(m3Pa) 。,亨利定律(Henrys law) 当总压不太高时,一定温度,亨利定律(Henrys law),当气、液相溶质浓度用其它组成表示法表示时,通过浓度换算可得其它形式的亨利定律。常用的形式有,y* 与组成为 x 的液相呈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kmol/m3;E 亨利系数;KPa; m 相平衡常数;,三个比例系数之间的关系:,式中 C为溶液的
10、总浓度(kmol/m3)。对于稀溶液,因溶质的浓度很小,因此 c L / ML = s / Ms ,其中 L代表 溶液,S代表溶剂。,三个比例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亨利定律(Henrys law) 当气、液相溶质浓度用其它,相对于气相浓度 y 而言,液相浓度欠饱和(xx*),故液相有吸收溶质 A 的能力。,相对于液相浓度 x 而言,气相浓度为过饱和(yy*),溶质 A 由气相向液相转移。,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传质过程的方向,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上方(P点):,y,x,o,y*=f(x),P,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上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气
11、相到液相的传质,即吸收过程。,x*,释放溶质,吸收溶质,相对于气相浓度 y 而言,液相浓度欠饱和(xx*),故液相,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实际液相浓度过饱和(xx*),故液相有释放溶质 A 的能力。,相对于液相浓度 x 而言气相浓度为欠饱和(yy*),溶质 A 由液相向气相转移。,传质过程的方向,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Q点):,y,x,o,y*=f(x),Q,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x*,释放溶质,吸收溶质,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实际液相浓度过饱和(xx*),故液相有释,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液相浓度为平衡浓
12、度(x=x*),故液相不释放或吸收溶质 A。,相对于液相浓度 x 而言气相浓度为平衡浓度(y=y*),溶质 A 不发生转移。,传质过程的方向,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R点):,y,x,o,y*=f(x),R,y,x,y*,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则体系从宏观上讲将不会发生相际间的传质,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x*,相对于气相浓度而言液相浓度为平衡浓度(x=x*),故液相不释,传质过程的限度,对吸收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 x 不变,气相浓度 y 最低只能降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 y*,即 ymin=y*;若保持气相浓度 y 不变,则液相浓度 x 最高也只能升高到与气相
13、浓度 y 相平衡的浓度 x*,即 xmax=x*。,传质过程的限度 对吸收而言:yxoy*=f(x)Pyxy*x,传质过程的限度,对解吸而言:若保持液相浓度 x 不变,气相浓度 y 最高只能升到与之相平衡的浓度 y*,即 ymax=y*;若保持气相浓度 y 不变,则液相浓度 x 最高也只能降到与气相浓度 y 相平衡的浓度 x*,即 xmin=x*。,传质过程的限度 yxoy*=f(x)Qyxy*x*对解吸而言,传质推动力的表示方法可以不同,但效果一样。,(x*-x):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对吸收过程:(y-y*):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未达平衡的两
14、相接触会发生相际间传质(吸收或解吸),离平衡浓度越远,过程传质推动力越大,传质过程进行越快。方法:用气相或液相浓度远离平衡的程度来表征气液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y-y*),(x*-x),传质推动力的表示方法可以不同,但效果一样。 (x*-x):以,吸收传质理论与吸收速率方程,吸收传质理论,吸收过程是溶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的相际传质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溶解,气相扩散,液相扩散,(1) 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至两相界面气相侧(气相内传质);(2) 溶质在界面上溶解(通过界面的传质);(3) 溶质由相界面液相侧扩散至液相主体(液相内传质)。,吸收传质理论与吸收速率方程
15、吸收传质理论,双膜理论,由W.K.Lewis 和 W.G.Whitman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是最早出现的传质理论。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1) 相互接触的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存在着一个很薄(等效厚度分别为 1 和 2 )的流体膜层。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2) 相界面没有传质阻力,即溶质在相界面处的浓度处于相平衡状态。,(3) 在膜层以外的两相主流区由于流体湍动剧烈,传质速率高,传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相际的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膜层内。,气相主体,液相主体,相界面,pi = ci / H,p,1,2,pi,ci,c,气膜,液膜,双膜理论 由W.,pA,pAi,c
16、Ai,cA,cA,pA,F,G,H,E,L,G,E,液相有效层流膜厚,气相有效层流膜厚,双膜模型,气相液相pApAicAicAcApAFGHEL,双膜理论,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DG、DL 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中的分子扩散系数;P/pBm 气相扩散漂流因子;c/cSm 液相扩散漂流因子; G 、L 界面两侧气液相等效膜层厚度,待定参数。,双膜理论将两流体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经两膜层的稳定分子扩散的串联过程。对吸收过程则为溶质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过程。,双膜理论 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 DG、DL,双膜理论,按双膜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成正比,这与实验所得的
17、关联式地结果相差较大;由此理论所得的传质系数计算式形式简单,但等效膜层厚度 G 和 L 以及界面上浓度 pi 和 ci 都难以确定;双膜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具有自由相界面或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体系,相界面是不稳定的,因此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等效膜层以及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的假设都难以成立;该理论提出的双阻力概念,即认为传质阻力集中在相接触的两流体相中,而界面阻力可忽略不计的概念,在传质过程的计算中得到了广泛承认,仍是传质过程及设备设计的依据;本书后续部分也将以该理论为讨论问题的基础。,双膜理论 按双膜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成正比,这与实验所得,传质速率方程,气体吸收因过
18、程的复杂性,传质速率(吸收速率)一般难以理论求解,但遵循现象方程所描述的物理量传递的共性规律。, 气相(气膜)传质速率方程,对于稳定吸收过程,可根据双膜理论建立相际传质速率方程(总传质速率方程)。类似于间壁式对流传热速率方程。 由于混合物的组成可用多种方式表示,对应于每一种表达法都有与之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 液相(液膜)传质速率方程,传质速率方程 气体吸收因过程的复杂性,传质速率(吸收速率)一,气相传质速率方程,kG 推动力为分压差的气相传质系数,kmol/(sm2kPa);ky 推动力为摩尔分数差的气相传质系数,kmol/(sm2);pG、y 溶质A在气相主体的分压(kPa)、摩尔分数;p
19、i 、yi 溶质A在界面气相侧的分压(kPa)、摩尔分数。,气相传质速率方程常用的表达形式有两种 :,气相传质速率方程kG 推动力为分压差的气相传质系数,km,气相传质速率方程,不同形式的传质速率方程物理意义一样,都代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界面面积传递的溶质 A 的量;传质系数与传质推动力的表达方式有关,其倒数表达的是气相传质阻力;注意:不同单位的传质系数数值不同,但可根据组成表示法的相互关系进行换算。例:当气相总压不很高时,根据 p= P y,有,气相传质速率方程不同形式的传质速率方程物理意义一样,都代表单,液相传质速率方程,液相传质速率方程常用的表达形式也有两种,kc 推动力为摩尔浓度差的液
20、相传质系数,m/s;kx 推动力为摩尔分数差的液相传质系数,kmol/(sm2);c、x 溶质A在液相主体的摩尔浓度、摩尔分数;ci、xi 溶质A在界面液相侧的摩尔浓度、摩尔分数。,液相传质速率方程液相传质速率方程常用的表达形式也有两种 kc,总传质速率方程 (以气相分压差为推动力),传递过程的阻力具有加和性。若以双膜理论为依据,则吸收过程的传质总阻力是气相传质阻力与液相传质阻力之和(相界面无阻力)。总传质速率为总传质推动力与总的传质阻力之比。,气相:,液相:,相界面,汽液两相互成平衡:,合比定律,总传质速率方程,比较可得:,同样,写出以液相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比较可得:,比较可得
21、: 同样,写出以液相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比,总传质速率方程,以气相为基准的总传质速率方程,Ky 是以 (y-y*) 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单位为 kmol/(sm2),其倒数为气、液两相传质总阻力。,总传质系数 Ky(相际传质系数)与相内传质系数 kx、ky 的关系式,实质表达了总传质阻力 1/Ky 等于气相传质阻力 1/ky 与液相传质阻力 m/kx 之和。因为总阻力 1/Ky 以气相为基准,所以液相阻力 1/kx 需乘以换算系数 m。 (yi-y*) 项是与液相传质推动力 (xi-x) 相对应的,可以看作是以气相浓度差的形式等价表示的液相传质推动力。气、液传质总推动力为两相的相内
22、传质推动力之和。,总传质速率方程 以气相为基准的总传质速率方程Ky 是以 (y,总传质速率方程,相际:,以液相为基准的总传质速率方程,Kx 是以(x*-x)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单位为kmol/(m2s)。1/Kx代表了以液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过程的总传质阻力,是以液相为基准的气、液两相相内传质阻力之和。,补充题: 已知 ,推导,总传质速率方程 相际: 以液相为基准的总传质速率方程Kx 是,总传质速率方程,对易溶气体,平衡常数 m 值小,平衡线很平,这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此类传质过程称为气相阻力控制过程,或称气膜控制过程。,采用总传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可避开难以确定的相界面组成 xi 和
23、 yi。这与通过间壁对流传热问题中用总传热速率方程可避开固体壁面两侧温度是相似的。 总传质阻力取决于气、液两相的传质阻力。但对一些吸收过程,气、液两相传质阻力在总传质阻力中所占的比例相差甚远,可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总传质速率方程 对易溶气体,平衡常数 m 值小,平衡线很平,,总传质速率方程,对难溶气体,平衡常数 m 值大,平衡线很陡,这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液相,此类过程称为液相阻力控制过程,或液膜控制过程。,分析气、液两相中传质阻力所占的比例,对于强化传质过程,提高传质速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以气相阻力为主的吸收操作,增加气体流速,可减薄界面处气膜层的厚度,从而降低气相传质阻力,有效
24、地提高吸收速率;而增加液体流速吸速率则不会有明显改变。,总传质速率方程 对难溶气体,平衡常数 m 值大,平衡线很陡,,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相平衡方程 总传质系数 相内或同基,相界面的浓度,在气、液两相内传质速率的计算中,推动力项中含有溶质在相界面的浓度 yi 和 xi ,可用计算方法或作图法得出。计算法:对稳定的吸收过程,气、液两相内传质速率应相等。若两相浓度均以摩尔分数表示,有,当 kx 和 ky 为定值时,在直角坐标系中 yixi 关系是一条过定点(x,y)而斜率为 -kx/ky 的直线。,根据双膜理论,界面处 yixi 应满足相平衡关系:,若已知相平衡关
25、系式和气、液相传质系数 ky、kx,将上两式联立就可求得当气、液相主体摩尔分数为 y、x 时所对应的界面处气、液相摩尔分数 yi、xi。,相界面的浓度 在气、液两相内传质速率的计算中,推动力项中含有,相界面的浓度,作图法:,y,x,o,y*=f(x),斜率=-kx/ky,y,x,y*,x*,xi,yi,A,yi、xi 为直线 与平衡线 的交点坐标,直线上 A 点坐标为与之对应的气、液主体流的摩尔分数 y、x。,相界面的浓度 作图法:yxoy*=f(x)斜率yxy*x*x,总传质速率方程,相平衡关系为曲线,设平衡曲线段 PQ 与 QR 的割线的斜率分别为 mL 和 mG,由图可得:,总传质速率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气体 吸收 分解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0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