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ppt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概说,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唯物史观的传入、中国革命现实的需要和对中国历史整体发展宏观认识的理论需求,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建立并迅速成长起来。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成为中国史学如何面对现实和学术的双重
2、任务。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和中国历史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概说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第
3、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要论 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学灯和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试图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问题。史学要论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守常。这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阐发他的史学思想的史学名著,本书不仅介绍阐述
4、了他的史学思想,而且是一部从理论上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二、李大,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三、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 史学要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史学观的最早著作,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学科体系的最早的论述。概括说来,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首先,明确区分“历史”和“历史学”的性质,提出把客观存在的历史同人们主观反映的历史加以区别的重要性。其次,指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包含“记述历史”和“历史理论”两个含义丰富的方面,认为这是“广义的历史学”。再次,阐明了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最后,强调史学的
5、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三、关于,记述历史与历史理论,有相辅相助的密切关系,其一的发达进步,于其他的发达进步上有莫大的裨益,莫大的影响。历史理论的系统如能成立,则就个个情形均能据一定的理法以为解释与说明,必能供给记述历史以不可缺的知识,使记述历史愈能成为科学的记述;反之,记述历史的研究果能愈益精确,必能供给历史理论以确实的基础,可以依据的材料,历史理论亦必因之而能愈有进步。二者共进,同臻于健全发达的地步,史学系统才能说是完成。 李守常史学要论,记述历史与历史理论,有相辅相助的密切关系,其一的发达,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6、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首先,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找。其次,重视阶级斗争学说。再次,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 “历史”的新概括。,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四、关于,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前途何在、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等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19341935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虽然与
7、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则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一、中国马克,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的反复强调,充分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观与史料的重视程度。,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
8、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一、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展,在客观环境上与延安地区有所不同。从研究者在两地的分布来看,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标志性人物是郭沫若。 通史撰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迫切任务,受到了延安和重庆两地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高度重视。 思想史是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抗战时期延,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
9、境。毛泽东选集第2卷,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 抗战时期在重庆期间,郭沫若加强了对先秦社会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达20余篇。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同他重视史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认识是一致的。 吕振羽是最先投入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著名史家之一。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以考古资料结合神话传说考察远古历史,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史的最早著作。,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郭沫若、吕,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三、翦伯赞、侯外庐的史学贡献 翦伯赞深感当时
10、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的薄弱,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也为了清理各种混乱的历史观,为全民族抗战提供思想武器,他撰写了历史哲学教程。作为一位具有鲜明的理论和方法论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特别强调史料、史料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侯外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该书后定名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是两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三、翦伯赞、侯,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四、范文澜与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于1941年底完成了上册,成为最早完成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自上古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历史的贯通性著作。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
11、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 范文澜文史兼通,书中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语言通俗凝练,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四、范文澜与,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专史撰述方面的代表作。这是一部通俗的政治读物,也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邓初民、胡,在竖的分期,是把社会进化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
12、阶段,而叙述了由原始公社到社会主义时代的全系列;在横的内容,是把人类的主要社会生活分为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由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而考察政治的形式、精神的意识形态,以探求各个社会阶段的特征。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自序,在竖的分期,是把社会进化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古代社,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一、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 毛泽东历来重视历史学的现实作用,他不断强调要把历史学的功能提升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高度来认识。史学工作不仅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民族自信、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有着重要作用。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第四节 毛泽东
13、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一、毛泽,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概括分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导线索和基本观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多次提倡的在历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态度、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等观点,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指南。,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毛泽,思考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是怎样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何在?、抗
14、战时期延安和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论述?,思考题:,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概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毛泽东对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史学界在唯物史观与中国
15、历史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而伴随着新的成就的取得,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学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中国史研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外史学交流更趋频繁和深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中国史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态势。,概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一、毛泽东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从宏观上重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阐释和运用。第二,关于评价历史人物
16、的理论和方法及具体运用。第三,关于学术、文化、艺术的民族性和中国化的问题。,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一,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 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毛泽东文集第7卷,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迅的小说,,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范围开展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普及唯物史观的教育活动。新中国的历
17、史学科从起步时起,就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研究机构的纷纷设立,高校历史系课程的改革、研究机构制订出新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课题,历史学学术刊物的创办等,描绘出新中国史学的一派新气象。,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二,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 因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出现的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重视,不断引发讨论。 “五朵金花”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还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出现了以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经济变化特点
18、等不同的近代史分期标准。,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三,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 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 第一,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表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以宏观的视野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整体,注重从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考察其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第二,对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以详尽占有史料为基础的,是宏观考察与微观考证并重的大规模研究和讨论,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实践。,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第三,对相
19、关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还是一次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中国史之外、是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一次大规模尝试。第四,运用跨学科方法对历史进行研究和解读,也在讨论这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第五,在讨论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古史分期问题讨论、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问题讨论的开启者,翦伯赞、吕振羽等老一辈史家在其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新气象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摆脱了教条化和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强调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史学 课件 101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30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