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伯克段于鄢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郑伯克段于鄢,一、说明,(一)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据说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国史的通名,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历经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中国古
2、代社会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传区别,左传重叙史其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与谷梁传重义理它们的内容和特点在今人看来大同小异,二者都重视阐释春秋之“大义”或“宗旨”,不重历史事实的传注,因而史料价值远远低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为左传的首篇,也是古文观止的首篇。,(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二、解 题,郑 伯 克 段 于 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
3、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课堂作业:熟读课文,填表格。,二、串讲,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庄公是谥号。 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如:齐侯、楚子、虞公、秦伯。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表扬的如:文、武、明;批评的如:厉、灵、炀;同情的如:哀、悼、怀。如:汉文帝、魏明帝、晋武帝、隋炀帝。,第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4、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郑武公姓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之女。申,春秋时国名,姜姓,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涉外婚成为春秋战国时君王通例。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共(g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5、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 氏族略序)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到百姓都有姓了。共是氏(上古诸侯、卿大夫及后裔可以以受封的国名或邑名为氏,也可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姬是姓,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寤生寤,通“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n),逆生也”。即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惊姜氏使姜氏惊。使动用法。遂恶(w)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亟(q)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 亟作“赶快”时读“j”(亟待解决)。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
6、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这部分主要写了武姜偏爱,潜在矛盾的原因。,第二段,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 及,介词,到。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人。本义:赶上,抓住。 即( 本义:就食也)位,天子或诸侯就职叫即位。为之请制 替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制,地名,现河南省巩县东。岩邑险要的城邑。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虢(gu)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
7、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之(是)”。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佗,同“他”,旁指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惟命是从),谓之京城大(t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译文: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武姜为共叔段请京。,第三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8、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祭(zh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都城过百雉 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 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凡是城邑,有宗庙和先君神主的叫做“都”,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城邑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国之害也 国家的祸害。下文“参国之一”之“国”指国都。大都不过参(s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周
9、制:郑为伯爵之国,首都的城墙应为三百雉。参,同“三”。,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周王(天子)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诸侯国都300雉,大都100雉,中都60雉,小都30雉。而京的城墙超过100雉,超过了定制。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堪忍受得了。 (不堪忍受)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 辟,“避”的古字。,何厌(厭)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有:作谓语。 何厌:作宾语。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为:动词,安排。无
10、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 。宠说文:“宠,尊居也。”处于尊贵的地位。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扑倒、倒下去。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暂且。,译文:大夫祭仲说:“分封的城邑如果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尊贵的弟弟呢
11、?”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这段主要表现兄弟冲突,显庄公伪善。,第四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既而固定词组,不久,后来。 既: 本义:吃罢,吃过。命西鄙北鄙(b)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邑,从邑,啚(b)声,边境上的城邑。 贰:两属。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y)大(ti)
12、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无生民心使动,不要使民生二心。,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厚将得众土地扩大,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不义不暱(n),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崩:山崩,这里指垮台。后“天子死曰崩。”(礼记曲礼下)称为驾崩、山陵崩。,译文:过了不久,太叔段使郑国公室管辖的城邑同时属于自己管辖。公子吕说:“国
13、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第四段冲突加剧,更显庄公阴险。,第五段,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
14、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兵: 从廾( gng,双手),从斤,会意。象双手持斤。本义为兵器,如厉兵秣马,后引申为战争,汉以后与卒同义。,具卒乘(shn)准备步兵和兵车。 具,准备。卒,步兵。 乘: 战车,包括一车四马(驷)三甲士七十二步卒。 万乘之国:大国;千乘之国:中等国家。,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左传 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公伐诸鄢”左传 隐公元年 侵:不需要理由,只是“不宣而战”。如“侵蔡,遂伐楚。”左传 僖公四年 袭
15、: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只是偷偷 地进攻。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指共叔段。辛丑干支纪日。即二十三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译文: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兵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16、。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第五段主要写兄弟相残,庄公露出奸诈的真实嘴脸。,第六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 用法相同。后来写作“悌”,弟弟服侍兄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 学而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 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称郑伯,讥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 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 教弟之责而未教。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志,意愿。
17、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 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译文: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解题,第七段,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寘安置,放置,放逐。誓之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悔之对这事后悔。,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 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赐之食赏
18、给他吃的。双宾语。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捨”的古字。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遗(wi)之赠送给她。繄(y)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 首语气助词,不译。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何谓: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下文“何 患”同。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 焉:在这件事上。阙:通“掘”,挖。,译文: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惩罚武姜。,第八段,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19、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 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 合)呢?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 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 无比。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走出隧道外, 心情多欢快。 外、
20、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母亲和作儿子还和当 初一样。,译文: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的食物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
21、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这段主要写母子释仇,显出庄公伪孝。,第九段,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施(y)及庄公施,延伸,影响。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赐 给。其是之谓乎是之谓。其,表推测语气。之,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评价,主要人
22、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结构 段落 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共叔段(儿、弟弟、大叔):,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庄公(儿、兄长、国君):,老谋深算薄情寡义,1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争夺君位之战。,2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3-4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5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5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6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本文是略写战争地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
23、,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内容讨论一 、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我认为是_之过,理由是 _,从文中_可以看出.,违礼干政,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纵弟不爱,认为是郑伯之过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
24、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不悌,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礼崩乐坏儒
25、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而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二、 和好如初:庄公真孝还是假孝?,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 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
26、念及母子之情。,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 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
27、“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认为庄公是真孝第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只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甚至可以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补充。第一,在文中第八段有“既而悔之”,这就说明郑伯是孝顺的。
28、姜氏的行为已经十分出格了,他本可以杀死姜氏,但他却只是将她软禁在城颍,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母亲还是有爱的。也许他当时是在气头上,所以不久就后悔了如果郑伯不是真的孝顺,而是做给世人看的话,他大可以风光地迎接姜氏,昭告天下,来说明自己对姜氏昔日的行为已经宽恕,庄公孝顺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
29、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的写法叫?,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
30、一种文章写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克己复礼”的理想,n 礼崩乐坏的时
31、代n 从“礼乐”至“法”的过渡n 从“义”(“先秦理性精神”)到“利”(“政治实用主义”)的过渡n 孔子的理想n “克己复礼”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
32、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三、小结,一、文化常识:古代姓氏名、谥号、干支纪日。,二、文字:异体字:古今字:通用字:通假字:,佗他 巌岩 暱昵,大太 辟避 舍捨,庸用 寘置,寤牾(忤) 无毋 阙掘,三、读音:破读: 恶(w) 遗(wi) 乘(shn) 语(y) 洩(y)特殊读音:共(n) 祭(zhi) 施(y),四、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段不
33、弟,故不言弟。”弟: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做弟弟。,(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6)“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2宾语前置句式 “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 “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 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4虚词用法举例 (1)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 里”,“在这时”等)。 如:“虢叔死焉。”(虢 叔死 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 忧什么呢?)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 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 (2)其 句首、句中语气词。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 谁还说不是这样吗?) “其”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说的就是这个吧?),谢 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9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