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发展简史ppt课件.ppt
《武汉城市发展简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发展简史ppt课件.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城市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是东汉末年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 东吴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即现在鄂州)。 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至今已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风貌。,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
2、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管理武昌。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唐至明各代,在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长期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和汉阳正融为一体。,朱元璋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因朱桢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
3、至明成化十年(1474年)汉江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到嘉靖年间在汉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汉口镇,来自各地的商贾纷纷前来经营,当时汉口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享有“九省通衢”美誉。明崇侦八年(1635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汉正街,下迄堤口-四官殿)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长堤街。 清乾隆年间,汉口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清嘉庆年间,汉口居民已达三万七千户,计十三万人,但汉口很长一段时间隶于汉阳县,因
4、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府,汉口当时不是府郡。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函中首次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包括了汉口)两地。,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
5、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 城市 发展 简史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9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