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课件.ppt
《神经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 高级中枢脊髓 低级中枢脑神经脊神经,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一、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接受信息)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并传出(传递信息)某些神经元还能够分泌激素,冲动的发生部位(整合部位),输入部位,轴突:全或无传导(传输部位),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传出部位),3.神经纤维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4.神经纤维主要功能:,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5.神经的
2、营养性作用,神经对所支配组织,功能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二 、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突触(synapse) 。,(一)化学突触,定义: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突触,称化学突触。,1. 经典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2. 突触的分类,(1)轴突树突式(2)轴突胞体式(3)轴突轴突式,(二)电突触,通道电阻低,局部电流可经过通道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传递特点:双向性
3、、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意义: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电突触特点与意义,(三) 非突触性化学结构,1.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 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3.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4. 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5.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三、神经递质,概念: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胞体内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有递质的前体与酶系统; 递质贮存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能释放递质; 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生理作用; 失活方式:
4、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递质的鉴定:,递质的共存:,过去: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现在: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递质的代谢:,合成:多在胞体合成。贮存:在囊泡内。也具有保护作用。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失活、降解:重新吸收、酶的降解作用。再摄取和再合成,(一)递质的种类和分布,种类:根据递质存在和释放的部位不同 周围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周围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所有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骨骼肌血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胆碱能纤维
5、,(2)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Adr) 分布: 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A (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除外) 末梢释放Adr或NA的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3)嘌呤类及肽类递质 分布: 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 释放三磷酸腺苷或肽类的的纤维-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2. 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 胆碱能神经元分布极为广泛(2)单胺类:多巴胺(黑质-纹状体)、 NE(低位脑干)、 5-羟色胺(低位脑干)(3)氨基酸类:谷氨酸、 甘氨酸、-氨基丁酸(4)肽类:P物质、脑啡肽等,(二)、几种主要递质的代谢,1. 乙酰胆碱:合成: 胆碱 + 乙酰辅酶A灭活:胆碱酯酶 胆
6、碱 + 乙酸2. NE和多巴胺:酪氨酸 多巴 多巴胺 NE灭活:由突触前膜重摄取3. 5-羟色胺:色胺酸 5-羟色胺酸 5-羟色胺灭活:同NE,羧化酶,脱羧酶,四、递质的受体,突触后膜上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毒蕈碱受体,N受体/烟碱受体,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抑制剂:阿托品,N1受体分布于神经节突触后膜 阻断剂:六羟季胺N2受体分布于运动终板膜 阻断剂:十羟季胺,(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受体受体,1 分布于突触后膜 哌唑嗪为阻断剂 2 分布于突触前膜 育亨宾为阻断剂, 1 分布于心肌细胞 2 分布于外周血
7、管 普萘洛尔(心得安)为阻断剂,五、兴奋在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某些离子进入突触后膜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抑制性突
8、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对Na的通透性局部膜的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 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出胞)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兴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 抑制性递
9、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出胞)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抑制),突触后膜的电位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六、突触的可塑性,(1)定义: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意义:在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habituation) :当较为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重复刺激 Ca2通道逐渐失活 Ca2内流 释放递质。 敏感化(sensitization) :重复性刺激(尤
10、其是有害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Ca2内流 释放递质。,(3)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增强的突触后电位。 持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天。 与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Ca2的增多有关。,七、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形态结构: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 功能:支持、修复、屏障、营养。,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和反射弧 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
11、的规律性应答。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Unconditioned reflex and 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来源先天(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数量有限 无限反射弧固定 可建立,也能消退主要中枢较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意义初步适应环境 更好地适应环境,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5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联系 传入通路多见。,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 辐散式,2. 聚合式联系,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接
12、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 传出神经通路多见,3. 链锁状联系(chain circuit):扩大作用范围4. 环状联系(recurrent circuit):回返的冲动有抑制(负反馈),亦有兴奋(正反馈),后者可引起后发放(after discharge)。,三、反射的基本过程,初级水平的整合高级水平的整合,四、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 如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 延髓 迷走神经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五、中枢抑制,(一)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
13、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功能相反的中枢。,1.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意义: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 又称交互抑制,2. 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冲动经轴突回返来又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二)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结构基础为轴-轴突触 末梢B兴奋时释放某种递质使末梢A去极化传到末梢A
14、的动作电位幅度 进入末梢A的Ca2数量 末梢A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的EPSP 。,六、兴奋在中枢传播的特征,1. 单向传播 (one-way conduction)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布。2. 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0.30.5 ms。反射活动中,往往通过多个突触接替,因此延搁时间常达1020 ms,与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500 ms左右。,3. 兴奋的总和 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时间总和、空间总和4. 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
15、节律外,还取决于其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是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最易疲劳的环节。 反射活动进行较长时间,活动能力降低,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其机制与突触递质的消耗有关。,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二、丘脑的感觉接替投射功能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四、内脏痛和牵涉痛,刺激感受器传入通路感觉中枢(感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入通路:,浅感觉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深感觉 位置觉 运动觉,1. 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节,2.深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脊髓半离断,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
16、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脊髓空洞症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通路时,相应节段的双侧皮肤痛温觉消失,轻触觉基本保留,出现痛温觉和触觉分离。,二、丘脑的感觉接替功能,丘脑是皮层不发达动物的感觉最高中枢,在皮层发达动物为感觉的总接继站,有一定的对感觉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一)丘脑的三类细胞群,1. 特异性感觉接替核: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并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2. 联络核: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并经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3.非特异投射核,主要是髓板内的核
17、群 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二)感觉投射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极化快波,而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时,出现类似睡眠的现象,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由此说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易受药物(如催眠药、麻醉药)影响。,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 体表感觉代表区 (somatic
18、 sensory area)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3、1、2区)。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正立,双侧投射,定位不精确。,第一感觉区分布特点:左右交叉,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定位精确,呈上下倒置,但头面部正立;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2. 本体感觉代表区 :4区 ,即运动区。3. 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感觉代表区中。4. 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距状裂上下缘(17区),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5. 听觉代表区: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一侧皮层接受双侧耳蜗感觉传入的投射。 6. 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位于前梨状
19、区、杏仁核, 味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底部(43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plasticity):,感觉代表区神经元间的广泛联系可以发生较快的改变。 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四、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特点: (1)定位不明确, (2)疼痛发起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3)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 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很少,主要是痛觉,其感受器的分布比躯体稀疏。,牵涉痛:,内脏病变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心绞痛:心前区、左臂尺侧胃溃疡、胰腺炎:左上腹、左肩胛部肝病、胆囊炎:右肩胛区肾结石:腹股沟区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周,第
20、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一、脊髓的运动功能二、脑干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三、小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四、基底核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五、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一)脊髓运动神经元,1.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2.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分布于运动神经元之间,体积较小。在脊髓前根中有1/3的神经纤维来自运动神经元。,一、脊髓的运动功能,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分支少 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 12根肌纤维;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9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