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二章课件.pptx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第二章课件.pptx(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 心理学基础知识,目录,目录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1心理过程2人 格3,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第一节,心理现象第一节,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由于个体的先天遗传基因不同、后天的环境不同、各自从事的实践不同,所以,个体特征也各具特色。个体具有独特倾向性的总和,即人格。,1.1 心理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1.1 心理现象,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
2、维、想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现象,1.1 心理现象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1.2 心理实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早期的医学通过研究脑损伤或脑疾病患者的人格、行为、感觉和能力的改变来了解脑的功能。现代生物心理学家则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来测量和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大脑各部位的活跃情况。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
3、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端脑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3个部分。间脑由丘脑与下丘脑构成。,1.2 心理实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1.2 心理实质,大脑的结构,1.2 心理实质大脑的结构,1.2 心理实质,(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指在主体之外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大脑的刺激是心理活动的最根本来源;社会环境,特别是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人际交往产物的语言,是抽象思维发展和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一旦错过了语言发展期,即使大脑发育正常,心理活动
4、的水平也会深受影响。,1.2 心理实质(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1.2 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会随当时的处境、主体的需求和经验而转移,即呈现出选择性。反映的选择性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也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对现实进行反映的过程中,人还会根据实践的结果、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行为,改正错误,使其反映同客观世界更趋向于一致。,1.2 心理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课堂互动,某门诊注射室。一名护士给患者行肌肉注射给药,“喂,请你把裤子解开。”患者面露难色指了指毫无遮挡的房间:“能不能给挡一挡?”“
5、您这么大年纪了,干嘛还这么讲究?”护士说。患者十分尴尬。请问,这名护士的做法对吗?应如何做呢?,课堂互动某门诊注射室。一名护士给患者行肌肉注射给药,“喂,请,心理过程,第二节,心理过程第二节,2.1 认知过程,(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其个别属性开始的,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感觉,人们可以从外部世界和身体内部获得信息。例如,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气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1感觉的概念,2.1 认知过程(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2.1 认知过程,外部感觉即人的感觉器官对
6、外部刺激物的觉察,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内部刺激物的觉察,反映机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2感觉的分类,2.1 认知过程外部感觉即人的感觉器官对外部刺激物的觉察,如,2.1 认知过程,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个人意向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人的感受性。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感受性也不同,一般而言,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青年期达到高峰,
7、到老年期则普遍下降。当人患病时,也可能出现感觉异常。,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1 认知过程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2.1 认知过程,感觉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适应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连续对比等。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是指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联觉是指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感觉补偿是指某个感觉系统的功能丧失后,其他感觉系统的功能
8、会加以弥补。,4感觉的特性,2.1 认知过程感觉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2.1 认知过程,(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信息,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也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借助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的更高级的认识。,2.1 认知过程(二)知觉知觉的概念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2.1 认知过程,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
9、。时间知觉是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以及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周期性的感受与判断。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线索;二是内在线索。人的时间知觉也与当时的情绪、态度、身心状态及从事的活动性质有关。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2.1 认知过程知觉的种类2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2.1 认知过程,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
10、物只作模糊的反映。同时,人们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当人们在知觉外界事物时,都会用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知觉。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现象即为知觉恒常性。,2.1 认知过程知觉的特征3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2.1 认知过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2.1 认知过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2.1 认知过程,(三)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
11、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按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记忆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1 认知过程(三)记忆记忆的概念1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2.1 认知过程,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如人们对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首乐曲的
12、记忆等。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2.1 认知过程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2.1 认知过程,2)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又如,护士第一次抢救危重患者的紧张情绪记忆等。,3)逻辑记忆,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称为逻辑记忆,如对数学定理、公式、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这类记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2.1 认知过程2)情绪
13、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2.1 认知过程,4)动作记忆,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动作记忆。凡是人们头脑中保持的做过的动作及动作模式,都属于动作记忆。例如,上体育课时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时的操作过程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类记忆对于人们动作的连贯性、精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2.1 认知过程4)动作记忆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2.1 认知过程,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瞬时记忆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
14、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2)按记忆保存的时间长短分类,2.1 认知过程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2.1 认知过程,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人们平时所说的记忆力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2.1 认知过程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2.1 认知过程,根据识记是否有目
15、的,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例如,看过的电影、戏剧,听别人讲过的故事及我们经历过的某些事,在感知它们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但这些内容以后都能重新出现在脑海中。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1)识记,2.1 认知过程记忆的过程3根据识记是否有目的,识记可分为无,2.1 认知过程,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例如,对地名、人名、历史年代、山脉的
16、高度、河流的长度等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1 认知过程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2.1 认知过程,(2)保持,保持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积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在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 认知过程(2)保持保持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积累、,2.1 认知过程,(3)再认,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如果过去经验很清晰、准确地被保持,当再次出现时,一般能迅速、准确地予以确认;否
17、则就容易发生再认错误。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二者相似程度越高,再认越迅速、准确;相似性越差,再认越困难、缓慢,出现再认错误的可能性越大。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活动速度和行为反应的快慢也不同。实验表明,独立性强的人和依附性强的人的再认有明显的差异。,2.1 认知过程(3)再认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如果过去经验很,2.1 认知过程,(4)回忆,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根据有无目的性,回忆可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在预定目的的作用下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如对考试内容的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如触景生情等。根据有无中
18、介因素参与回忆过程,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的对旧经验的回忆。间接回忆是借助中介因素而进行的回忆。,2.1 认知过程(4)回忆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2.1 认知过程,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按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过程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都存在。遗忘是一种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2.1 认知过程遗忘及其规律4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2.1 认知过程,(1)遗忘的规律,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以自己为实
19、验对象,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时间和次数为指标,绘制出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所反映的是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即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在识记之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量较大,以后逐渐减小。,2.1 认知过程(1)遗忘的规律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2.1 认知过程,(2)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痕迹衰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2.1 认知过程(2)
20、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2.1 认知过程,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用以解释与情绪有关内容的暂时性遗忘是有效的。4)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被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记忆的负担。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补充。,2.1 认知过程3)压抑说,2.1 认知过程,人们通常以记忆的品质来衡量记忆力的优劣。一般来说,良好的
21、记忆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2.1 认知过程记忆的品质5人们通常以记忆的品质来衡量记忆力,2.1 认知过程,(四)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1思维的概念,2.1 认知过程(四)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2.1 认知过程,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得以迅速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思维的间接性
22、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2思维的特征,2.1 认知过程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2.1 认知过程,3思维的分类,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实际动作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
23、形象进行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2.1 认知过程3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形式分类直观动作思,2.1 认知过程,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例如,医生听到患者的简单自述,迅速作出疾病的诊断。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思维。,2.1 认知过程2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2.1 认知过程,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24、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例如,工程建设中对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身体检查等结果为患者诊断疾病等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例如,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2.1 认知过程3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分类聚合思维又称求,2.1 认知过程,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护士让骨折患者睡硬板床等。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所
25、用到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2.1 认知过程4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分类常规思维是指人,2.1 认知过程,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2.1 认知过程5根据思维的依据分类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2.1 认知过程,4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然后逐个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其本质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客观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分别考察后的认识联结起来,然后从整体上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例如,一位长期卧床患者受压部位出现了红、肿、触痛,护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心理学 护理 心理学 第二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9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