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镜》:“脚底正”与“得民心”.docx
《《手镜》:“脚底正”与“得民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镜》:“脚底正”与“得民心”.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手镜:“脚底正”与“得民心手镜原为清代王士稹写给其三子王启坊的一本小册子。王士稹,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其为官45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宽政爱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是名载史册的清官廉吏,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赞为“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启坊赴任唐山知县。时任户部左侍郎的王士稹唯恐儿子不能胜任,”坊以书生骤膺斯任,老夫心殊惴惴“,于是在次年亲著手镜一册寄给王启坊,向其传授为官之道,教导他如何谨守家风忠勤报国。“做官自己脚底须正”“做官自己脚底须正”,这是王士祺教导儿子为官从政的首要准则。在封建社会,官宦子弟做官往往仗恃
2、优越的出身和手中的权势任性行事,甚至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王士稹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并有着数十载宦海阅历,对此种情况耳闻目睹甚多,也最担心初涉官场的儿子犯这类错误。所以,在手镜中,他开篇即告诫王启坊,“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要做到“做官自己脚底须正“,绝不能倚仗家中门第任性行事、傲慢待人。“做官自己脚底须正”,不仅是王士稹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其宦海一生的体会与感悟。从26岁出任扬州府推官到66岁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稹以司法官员入仕,又以司法官员终仕。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对“做官自己脚底须正”的重要性有着不同于一般官员的更深理解。他深知,为官从政者,手握权柄,一举一动皆关系百姓民生。如果
3、自己“脚底”不正,那么处理政事就无法做到谨慎公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损害百姓利益。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脚底正”的好官呢?王士稹给出的答案是“清慎勤”三字。“清慎勤”,原出自宋代吕本中所著官箴一书。书中提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思是说,当官的法则只有三点:清廉、谨慎、勤勉。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保住官位俸禄,远离耻辱,得到上级赏识、群众爱戴。自宋代起,“清慎勤”就被为官者奉为从政圭臬。及至清代,康熙皇帝更是钦定“清慎勤”为通用“官箴”,并多次御笔亲赐三字匾额以勖勉大臣,王士稹亦曾获此殊荣。在手镜中,王士稹也对儿子
4、谈了自己对“清慎勤”三字的理解:“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在王士稹看来,为官只要做到了清正廉洁、谨慎公正、勤勉不怠,就达到了“脚底正”的标准,也就能得到百姓赞誉,好官的名声自然也就容易得到播扬,这便是他向儿子传授的最为重要的为官之道。“居官以得民心为主”通观手镜全文,“民本思想”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文中出现的“尤须减骆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1争,为民请命”“人命最重,极当详慎”“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未有不感动者”等语句,无不体现着王士稹“以民为本”的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手镜 脚底 民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7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