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doc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1一、关于教材:1、教学内容:教科书46-48页2、教材简析: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一样的。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元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位关系,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创设“文具小超市”购物活动,同时开展主要用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认识1元=10角。3、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
2、角。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分类方法。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教学重点: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种类,说明这些人民币在我国商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怎样让他们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二个环节:(1)拿10个1角的硬币去买一把尺子,但我又怕硬币掉,你能替我想一个办法吗?让他们通过换钱自己找出1元=10角的换算关系。(2)我有10个1分的硬币,我想买一块橡皮,橡皮1角钱一块,我能买吗?让学生认为能买,从而认知1角=10分。二、关
3、于教法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关于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四、关
4、于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张2角可以换几个1角?1张5角可以换几个1角?我拿10个1角的硬币去买一把尺子,但我又怕硬币掉,你能替我想一个办法吗?让学生自己找出1元=10角的十进位关系。我有10个1分的硬币,我想买一块橡皮,橡皮1角钱一块,我能买吗?让学生认为能买,从而认知1角=10分。这么多钱,拿出5角怎么拿?(不同的拿法)很多的东西想卖给你,1元2角钱,怎么买?(不同的买法)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
5、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3、实践活动:文具小超市。4、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了人民币;怎样换钱;知道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了怎样买东西。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关于人民币的简单问题时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6、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指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三、教学准备学具:书籍封面的图片纸。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题意1、出示情境。教师:玲玲和妈妈在书店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可是零用钱只剩下13元了,妈妈也没有带多余的零钱。于是,妈妈就跟玲玲说:“我们今天先买两本书,你就把13元正好花完吧,没有买到的书,我们下次再买。”玲玲这下有点犯愁了,该买哪两本书呢?同学们快来帮帮她吧!2、理解题意。出示问题:用13元正好可以买哪两本书?教师:谁来读一读?(预设)学生1:语气平淡,没有突出“正好”。学生2:突出“正好”。教师:有同学突出了“正好”两个字,那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预设)
7、学生1:生活中的意思是不多也不少。学生2:这道题中“正好“的意思是把这13元都花完,不剩钱。3、揭示课题。教师:玲玲该怎么选书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问题,寻求策略1、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教师:请你拿出第一张纸,用你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巡视监控,收集学生信息。(预设)学生会出现不正确答案:5+7=12(元)或6+8=14(元)。教师监控: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审题,重点理解“13元正好要花完”的意思。5+713,说明有剩余;6+813,说明超出了13元,只能等于13元。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算式变成对的。例如:在
8、算式5+7=12(元)中,把5换成6或者把7换成8。认识人民币第5课时 教学设计认识人民币第5课时 教学设计认识人民币第5课时 教学设计(2)认识人民币第5课时 教学设计(2)(预设)学生依据单价找书的名称;依据总价找到缺失的书价钱,并找到书的名字,最后修复账单。小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依据条件逐步推理出结果。(三)回顾总结1、这节课上,什么知识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2、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策略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把锁只能用配套的钥匙开门,如果有很多把钥匙,那么哪一个是配套的钥匙呢?我们通常会逐个尝试找到配套的钥匙,这个过程就是“尝试调整”策略。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
9、币”教案3设计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认识 人民币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7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