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疗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疗规范第一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本病很常见。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病程迁延长达8周以上,或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质者。鼻、咽部存在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疾病,易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糖尿病等。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患急性
2、中耳炎时较易演变为慢性。【致病菌】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及变形杆菌(Proteus),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等。病程较长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且菌种常有变化。需氧菌与无芽抱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中耳的真菌感染很少见。【病理】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增厚,有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病变可主要位于鼓室,亦可侵犯中耳的其他部位。如粘膜上皮遭破坏,炎症侵入其下方的骨质,如听小骨,鼓室内壁,鼓沟,鼓窦,乳突,甚至面神经骨管,可发生慢性骨疡(osteitis,erosion),局部有肉芽或息肉生成,少数有硬化灶或组织粘连并存。鼓膜边缘性穿
3、孔或炎症持久不愈的大穿孔,粘膜破坏后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继发胆脂瘤。【症状】1 耳溢液耳溢液为间断性,或长期持续不停,上呼吸道感染时或经外耳道再感染时,耳溢液发作或增多。分泌物为粘液脓,或稀薄或粘稠,有肉芽或息肉者,分泌物中偶可混有血液;分泌物之量多少不等。2 听力下降听力损失程度不等,轻者可不自觉,待听力损失严重时方觉听力下降。3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检查】1 鼓膜穿孔穿孔位于鼓膜紧张部,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若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无论其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皆称中央性穿孔;如穿孔的边缘有部分或全部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则名为边缘性穿孔(图5-10-1,彩图
4、)。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粘膜充血,肿胀,或增厚,高低不平,或有肉芽、息肉,大的肉芽或息肉可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穿孔被遮盖而不可见。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2 听力检查纯音听力测试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3 颍骨高分辨率CT扫描炎症主要局限于鼓室粘膜者,乳突多为气化型,充气良好。若有骨疡,粘膜增厚或肉芽生长等病损时,则气房模糊,内有软组织影。此时乳突多为板障型或硬化型。【诊断】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不难。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 慢性鼓膜炎:耳内长期流脓,鼓膜上有较多肉芽,而颜骨CT示鼓室及乳突均正常。2 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的病人。大
5、多有患耳长期流脓史,近期耳内出血,伴耳痛,可有张口困难。鼓室内有新生物,接触性出血。早期出现面瘫,晚期有第VI、IX、X、XI、XH脑神经受损表现。颜骨CT示骨质破坏。新生物活检可确诊。3 结核性中耳炎:起病隐匿,耳内脓液稀薄,听力损害明显,早期发生面瘫。鼓膜大穿孔,有苍白肉芽。颗骨CT示鼓室及乳突有骨质破坏区及死骨。肺部或其它部位有结核病灶。肉芽病检可确诊。【治疗】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1.药物治疗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生素。有条件者,用药前先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1)局部用药种类: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
6、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Ofloxacinoticsolution),利福平滴耳液(rifampicinoticsolution),0.25%氯霉素滴耳液(0.25chloramphenicoloticsolution)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酒精或甘油制剂,如3%4%硼酸甘油(Boricglycerin),3%4%硼酸酒精(Boricalcohol),2.5%5%氯霉素甘油(Chloramphenicolglycerin)等。适用于脓液少,鼓室潮湿时。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或吸引器吸尽
7、,然后方可滴药;忌用氨基昔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脓液多或穿孔小者,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忌用腐蚀剂。2.手术治疗1)中耳有肉芽或息肉,或耳镜下虽未见明显肉芽或息肉,而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CT示乳突病变明显者,应作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2)中耳炎症已完全吸收,遗留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者,可行单纯鼓室成形术。第二节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ChOIeSteatOma)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胆脂瘤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可继发于胆脂瘤的细菌感染,故本病又可称为伴有胆脂瘤的慢性中耳炎(chronicotitismed
8、iaWithcholesteatoma)由于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出现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应该重视。颗骨内的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胆脂瘤(Congenitalcholesteatoma)系胚胎期外胚层组织遗留或迷走于颅骨中发展而成,在颜骨可见于岩尖,鼓室或乳突。后天性胆脂瘤(acquiredcholesteatoma)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primaryacquiredcholesteatoma)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胆脂瘤合并细菌感染后中耳可出现化脓性炎症;继发性胆脂瘤Csecontarycholesteatoma)则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慢性分泌性
9、中耳炎。【发病机制】后天性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1)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中耳内长期处于负压状态;或咽鼓管功能虽然正常,而中耳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位于中、上鼓室间的鼓室隔处的粘膜、粘膜皱裳、韧带等组织肿胀、增厚,甚至发生粘连,鼓前峡和鼓后峡因此而全部或部分闭锁,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中、下鼓室、咽鼓管之间因而形成两个互不相通、或不完全相通的系统。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向鼓室内陷入,该处逐渐形成内陷囊袋(PoCketretraction)0因囊袋的内壁系由鼓膜的表皮层组成,此表层上皮及角化物质可不断脱落;加之外耳道上皮因慢性炎症的影响而丧
10、失其自洁能力,囊内角化物及上皮屑不能排出,随着其在囊内堆积数量的增加,囊腔的体积也渐扩大,最终形成胆脂瘤。即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这种胆脂瘤早期大多沿锤骨头颈,砧骨之外侧发展。(2)上皮移行学说:具有鼓膜的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边缘性穿孔的骨面向鼓室内移行生长,并逐渐伸达鼓室窦、鼓窦及乳突区,其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聚集成团,形成继发性胆脂瘤。(3)鳞状上皮化生学说:该学说认为,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可化生为角化性鳞状上皮,继而发生胆脂瘤。(4)基底细胞增殖学说:有认为,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能通过增殖而形成上皮小柱,后者破坏
11、基底膜后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胆脂瘤,为原发性胆脂瘤。【病理】胆脂瘤是一种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的鳞状上皮和角化物质。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胆脂瘤,均可破坏周围的骨质,并向四周不断膨胀、扩大。这种骨质遭破坏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早期有机械压迫学说,以后有酶(蛋白酶,胶原酶,酸性磷酸酶等)学说,或认为与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因子等有关。此外,胆脂瘤还经常合并骨疡,伴有肉芽生长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症状】1.耳溢液继发性胆脂瘤有耳内长期流脓,脓量多少不等,由于腐败菌的继发感染,脓液常有特殊的恶臭。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早期无耳内流脓,待合并感染时方有耳溢液。2
12、 .听力下降原发性上鼓室内的早期局限性胆脂瘤可无任何症状,不引起明显的听力下降。如听骨链遭破坏,则可因听力下降而首诊。继发性胆脂瘤一般均有较重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由于胆脂瘤可作为缺损听骨间的传音桥梁,即使听骨已有部分破坏,听力损失也可不甚明显。3 .耳鸣可有高音调或低音调耳鸣。早期多不出现耳鸣。【检查】1 .耳镜检查鼓膜松驰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边缘性穿孔,或鼓膜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片状或豆渣样无定形物质,奇臭。穿孔处可伴有肉芽组织。早期原发性胆脂瘤,松弛部穿孔可被一层痂皮覆盖,初学者不识,不除痂深究,常致漏诊。大的胆脂瘤可致上鼓室外侧骨壁或外耳道后上骨壁破坏,或可见外耳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化脓 中耳炎 诊疗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6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