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docx
《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急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急性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发热,最终原因不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渗透,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同时也产生了中西医疗法规范化的问题。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从现代医学方面指出发热的定义及体温测量、临床评估和处理方法。目前,大量有效简便的退热中成药和中药外治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社区和家庭。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不同,且小儿发热原因多样,变化迅速,极易传变,经常造成诊治上的困难。因此,对于急性发热患儿在首诊应认真细致地全面诊查,并
2、进行动态观察,尽快明确诊断,有效及时处理。为了切实解决临床诊疗中这些实际问题,有必要达成中西医对急性发热小儿用药的基本共识,将小儿急性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不同给药途径有机结合,规范小儿退热药的合理应用。1小儿急性发热概述1.1 急性发热的界定与内涵小儿正常体温可波动在一定范围,根据测定的部位不同,正常小儿腋温为36.5372,肛温为36.537.7,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时间41周,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目前大多数儿科临床采用腋表测温,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卬。小儿体温易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季节与时间,小儿夏季的体温略高于春秋冬三季的体温;
3、每日上午与下午的体温略有差异。(2)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室温高亦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C左右;反之,若饥饿、热量不足或保温条件差,则体温可降为35C以下。(3)测量时间:不同体温测量部位的测量时间不同,肛表2min,腋表5min,口表3min,过久或过短的测试均可影响其体温测量的准确性。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机制调节来实现。对于小儿而言,1个月以下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皮下脂肪较薄且肌肉不发达,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因哺乳哭闹或环境温度改变等,可引起患儿体温波动。3岁以下为婴幼儿期,此期小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后天免疫
4、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低下,容易患病。早期表现为发热,因脑的兴奋与抑制系统动态平衡不稳定,易发生烦躁、高热惊厥。3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儿对疾病有一定抵抗力,发热时的临床症状接近成人,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酸痛。小儿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大,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呼吸急促。1.2 小儿发热的古医籍论述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小儿发热证,其最要者有四:一则外感发热,二则疮毒发热,三则痘疹发热,四则疳积发热。凡此四者之外,如饮食、惊风、阴虚、变蒸之类,虽亦有之.均当详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年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就越突出。正是由于小儿机体
5、的这种不成熟、不够完善的生理特点,导致小儿防御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又寒温不能自调,因而与成人相比,更易被外邪所伤。幼幼集成发热证治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认。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初起时一汗可解。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宜解利之。虚热:多
6、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小儿热可辨。”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中医认为急性发热多见于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和疫病之邪而发,多属实证。由于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往往表邪未尽,邪已传里,以致表里同病。临床辨证当结合小儿发热临床表现、症状及其体征,明确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明辨表里虚实,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误。2中医与西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2.1 西医对发热病机
7、的认识发热的形成是机体对内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来自体内的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等。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核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其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
8、形成。而非致热源性发热包括:(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发热对人体免疫机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以及某些与发热有关的因素,能增强感染宿主的抵抗力,增强特异免疫反应,其中增加T淋巴细胞的功能最为重要。在42C以下,发热对T淋巴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包括对细胞的产生、增加和功能活化起促进作用。2.2 中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发热在中医范畴是证候表现之一。就病因而言,多由外邪侵袭,正邪相搏而致外感发热;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致内伤发热。
9、金元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做了详细论述。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解;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于化热;肝常有余,外邪入侵后易热盛动风,出现高热、惊厥、抽搐等证候。内伤发热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无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表证。3急性发热的中西医防治3.1 急性发热的西医退热原则目前对于发热是否进行
10、解热还存在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高温可阻断某些病原体的复制和抑制其毒性,使感染的患儿更快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调节机制,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通过负生物反馈作用减少细胞因子的活性。也有学者认为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过度消耗等,应积极退热处理,但采取何种退热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对于小儿来说,如体温238.5C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2。选择退热药时应有明确的原则,根据药物特点,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廉价、易得的药物。另外,在用药之前应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决定如何用药,尤其要考虑小儿的用药特点及剂量。中国。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急性 发热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专家 共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6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