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手术技术指南.docx
《侧颅底手术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颅底手术技术指南.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侧颅底手术技术指南由于过去极高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性手术并发症,侧颅底曾被视为“手术禁区”。但随着侧颅底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其并发症不断减少,而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成活率均显著提高。现代侧颅底手术的创立和发展是耳外科、耳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影像学科等诸学科在临床医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成就,其中也包括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成果。随着手术方法和手术设备的日臻完善,以及肿瘤综合治疗方法的逐步改进,侧颅底肿瘤的治愈率及病人生存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一、侧颅底定义及分区侧颅底(Iateralcranialbase,orlateralskullbase)是指以鼻咽顶壁中心向前外经翼腭窝达眶下裂前端,向
2、后外经颈静脉窝到乳突后缘两条假想线之间的三角区。该区包括颈内动脉孔、颈静脉孔、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茎乳孔和经各孔穿行的脑神经和血管;以及鞍旁区、颍骨岩区、斜坡区、颗下窝、翼腭窝等颅底内外在该区域的重要结构。侧颅底区常见的占位性病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中耳癌、听神经与面神经及副神经鞘膜瘤、脑膜瘤、畸胎瘤、颍骨母细胞瘤、巨细胞瘤和鼻咽癌等肿瘤,以及先天性胆脂瘤和囊肿等病变。侧颅底的分区有数种方式:(一)VanHuijzer分区:VanHuijzer(1984)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额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可以再分为6个小
3、区。1 .鼻咽区:以咽壁在颅底附着线为界,双侧的鼻咽区联合构成鼻咽顶。2 .咽鼓管区:位于鼻咽区外侧,为咽鼓管骨段和腭帆提肌附着点,前为翼突基部构成的舟状窝。3 .神经血管区:位于咽鼓管区后方,由颈内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和茎乳孔共4个孔构成。颈动脉交感纤维,IX、X、XI颅神经,V颅神经分别通过各孔道。4 .听区:即颛骨鼓部。前界为鳞鼓裂,后界为茎突。5 .关节区:以颍颌关节囊附着线为界。6 .颗下区:为咽鼓管区和关节区之间,区上为颅中窝。此区内有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分别穿过卵圆孔和棘孔。(二)Kumar分区:KUInar(1986)从两翼突内侧板分别作一直线与枕大孔相切,并将该二
4、线向前延伸与眼眶内侧壁相延续,可将前、中、后颅底分别划分为一个中线区和两个外侧区。外侧区又以翼突内板根部至下颌窝的连线被分为前部的颗下窝区和后部的颍骨岩区。(三)Grinle分区:Grime(1991)以颈内动脉管外口内缘与翼突根部之间的连线将颅底分为两线间的中央区和其外的两侧区。中央区包括蝶骨体、斜坡和上颈椎,侧区包括蝶骨大翼的一部分,颍骨下面和后颅窝。侧区可进一步被分为前、中、后三部。前部为颅中窝的前界至岩骨前缘,其内有圆孔、卵圆孔、棘孔及破裂孔,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脑膜中动脉及颈内动脉分别穿行出入颅内;中部为岩骨本身,其内有内听道以及颈内动脉管;后部为岩骨后缘以后区域,其内有颈静脉孔以及
5、枕大孔等。二、侧颅底手术入路(一)撅下窝入路聂页下窝入路(Iateraiinfratemporalfossaapproaches)由UgoFisch(1982)创立,该术式可全程暴露岩内的颈内动脉,亦便于控制静脉窦出血,适合于听区、频颌关节区、颜下区以及鼻咽区等处肿瘤的切除。颜下窝入路有三种类型:1. A型入路(typeAapproach):可进入迷路下区、岩锥和颗骨底部。手术步骤包括乳突根治、面神经前转位、颈静脉球区手术、岩部颈内动脉处理以及后部频下窝手术等。主要适用于大型颈静脉球体瘤。其次适用于放疗不敏感的外中耳恶性肿瘤,先天性胆脂瘤,颈静脉孔区的各种肿瘤等。2. B型入路(typeBap
6、proach):除A型范围外,可深达岩尖、枕骨斜坡以及颜下窝上部。与A型入路的主要区别是手术范围向前向内扩展,且不必行面神经转位。适应证有斜坡脊索瘤、岩锥囊肿、先天性胆脂瘤、颅咽管瘤、颅咽屡管、浆细胞瘤,来自鼻咽或外中耳的鳞状细胞癌等。3. C型入路(typeCapproach):扩大的B型入路,与B型入路的主要区别是手术范围进一步向前向内扩展,须切除翼板,必要时还须切断上颌神经。可到达颛下窝前部、鼻咽、翼腭窝、咽鼓管、鞍旁以及蝶窦。主要适应证有放疗失败的咽鼓管及其周围的鳞癌、囊性腺瘤及自鼻咽进入颗下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颠下窝入路的有耳后(Fisch,1982)和耳前(Holidayetal
7、.1986;Sekharetal.1987)两种切口。(二)小脑脑桥角(CPA)及岩骨-斜坡区手术入路:1 .颅中窝入路:颅中窝入路(middlefossaapproach)在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归功于WilliamHouse(1961,1963,1968)o适用于较小的听神经瘤切除及前庭神经截除术。主要优点是保存听力。2 .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后入路(retrosigmOidaPProaeh)是处理脑桥小脑角及附近区域病变的常用入路,该入路适合桥小脑角各种手术操作,如切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切断术,舌咽神经切断术,面神经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等,亦可经此进路切除颅中窝胆脂瘤及桥小脑角胆脂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侧颅底 手术 技术 指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6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