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的学校“双减”政策治理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视角下的学校“双减”政策治理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视角下的学校“双减”政策治理: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一经出台,迅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根据教育报刊社的数据监测,“双减”政策制定出台之后的两个月内,与“双减”政策相关的网络信息和研究文章近200万条/篇。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地各校“双减”配套政策的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双减”的探讨会持续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有赖于高质量执行。教育政策的执行涉及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政策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育政策引领的教育变化的推动者,要
2、优化“双减”的政策治理,推动“双减”的政策落实及其蕴含的教育变化,必须重视教师的因素。一、调查的初衷与实施教育研究的核心使命在于解决实践性问题。正如前文所言,“双减”政策制定出台后,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双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其一,是对于“双减”政策本身的研究,特别是这一政策的内涵、价值等研究,提出了诸如“双减”的背后是新时代教育治理格局的重大调整、“双减”蕴含着教育理念的转型、“双减”旨在塑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双减”倡导学校立德树人主体价值的回归等结论;其二,是对“双减”政策落实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两个维度,讨论了如
3、何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问题,呈现的结论主要是理解“双减”政策的深层次原因、推动契合“双减”的教学调整,借力外部资源解决课后服务难题、作业设计优化、聚焦家校社协同、试点先行统筹推进、评价体系调整等;其三,是对“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关注新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转型发展问题。梳理现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对于“双减”的关注依然主要停留在政策解读和学校管理行为变化等角度,对于政策的重要利益主体一一教师群体的关注较少。教师对于“双减”政策的理解程度、认知程度、执行程度处于怎样的水平?教师对“双减”有怎样的困惑和需求?如何基于教师的需求建构有利于“双减”政策落实
4、的制度体系?带着这样的问题,课题组对浙江部分小学教师开展调研,并试图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明晰教师视角下的学校“双减”政策治理优化之道。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开展,问卷题目主要包括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情况、认同情况、参与情况、需求情况等。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共计有效问卷2085份,调查样本的选取中,兼顾到了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任教年级、不同婚育状况、不同区域等教师的差异,力求通过调查样本的完整性提升调查结论的科学性。二、调查的分析与结论自正式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命题以来,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日渐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域。学校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领域,
5、教师的合理认知与积极参与则是建构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角色认知有待进一步厘清、参与学校治理行为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仍有待提升。“双减”政策的出台与推进,正是当前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调整的契机,也是其内在要求和有效方式,本次调查旨在呈现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知、行为、困惑等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而对“双减”过程中学校治理的制度改进提供实证依据与建议。(一)宣传到位,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整体认同较高要使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意义及其内容的充分理解、认同必不可少。本次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制定出台后,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各地各校普遍在第
6、一时间进行了政策的宣讲和区本化、校本化政策配套,教师也能够主动学习“双减”政策,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对“双减”政策形成了较高的整体认同度。数据显示,对“双减”政策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教师比例达到89.78%;对本地区、本学校“双减”政策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教师比例为88.39%0对于“双减”的政策价值,72.23%的教师认为“双减”是教育治理格局的调整;64.8%的教师认为“双减”隐含着教育观念的转型;57.17%的教师认为“双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62.88%的教师认为“双减”政策的制定出台有很高或较高的价值。对于“双减”政策的态度,持“绝对支持”和“总体上欢迎”态度的教师
7、比例合计为71.66%。上述数据表明,总体上看XX对“双减”政策的宣传工作到位,教师整体上能够了解XX“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对“双减”政策隐含的教育理念等有比较正确的把握,对“双减”政策的价值有积极正向的认知。这种对政策的全面了解和整体认同,构筑了“双减”落实的良好基础。(一)组织有序,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行动较积极政策的组织落实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双减”政策制定出台后,各地各学校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抓住“双减”带来的学校教育调整契机,结合实际探索契合“双减”的教育教学变革之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体上也能够积极参与,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学科教学的任务开展各种落实“双减”政策的行动。
8、73.19%的教师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的政策内容;73.14%的教师能够把“双减”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和管理之中;80.5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教学策略相比较“双减”之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作业布置、课堂教学时间分布和课后辅导;73%的教师能够认真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66.91%的教师能够更学科地设计和批改作业;59.18%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构筑家校育人共同体;55.54%的教师能够以“双减”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41.66%的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述数据表明,教师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双减”对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调整需求,能够自觉地通过理念和
9、方式的转型探索契合“双减”的学校教育之道,并且这些探索的内容和角度是比较丰富的。教师这种积极的行动探索,构成了“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力量。(三)保障教师执行“双减”政策的相关配套制度有待健全政策的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如果缺少健全有效的配套制度,政策执行的效能也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就“双减”政策执行中的制度建设而言,本次调查发现教师在下列三个方面正努力克服“双减”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其一,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教师期待学校在配套政策制定时能考虑教师的现实情况和工作负担,制定配套“双减”的教师福利保障制度;其二,教师教学赋能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教师表
10、示“双减”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作业、如何建构家校合作机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考核评价学生等,若学校为教师群体提供上述维度的专业发展赋能,教师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双减”的工作节奏,更好地推动“双减”;其三,家校社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们一致认同“双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家长的有效参与是“双减”落实的保障,然而,目前家长和社会资源参与“双减”工作的抓手和载体仍需进一步发掘。三、基于调查的制度改进治理的优化必然需要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由此,要真正促进教师从思想上、行为上落实“双减”工作,
11、就要从政策治理优化的角度建构支撑“双减”的相应制度体系。这一工作既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层面的个性化探索。基于上述实证调查,学校治理制度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教师激励的保障制度毫无疑问,教师是“双减”政策落实的核心力量。“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家庭的负担,但是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参与“双减”工作,特别是课后服务工作,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教师激励保障制度,调动教师实施“双减”工作的积极性。一是要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可以在广泛摸底、征询教师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分步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综合考量教师个体
12、需求与学校需求,将教师工作时间合理、有效分配;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付出与回报率,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确保经费筹措到位,保障教师合法利益;三是在制度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实施方式的创新,帮助教师解决现实困难。比如有学校创造性地提出“时间胶囊”的概念,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线上学生指导的时间可以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换算教师的上班时间,获得提前下班或者休假的福利,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喘息”和“顾家”的时间,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二)建构专业发展的支持制度“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是对教育格局、教育体系的深刻重构,其背后蕴含着的是教育观念的
13、变化,这种变革包括对教育公益性的坚守,对育人理念和行为偏颇的纠正以及对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再认识。归根结底,“双减”就是要通过学校育人主体责任的回归更好地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而这一切都需要对教师更针对性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持。由此,学校要着眼于“双减”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现实困惑,以适应性专长的理念,建构教师适应“双减”的专业发展支持制度。适应“双减”的教师专长主要体现在作业设计、学生评价、教学调整等维度,这也应该成为学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构的重心。其一,要完善学校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制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合力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科学厘定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求、提
14、高作业设计质量;同时一,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强作业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分层作业”“分类作业”“综合作业”“拓展作业”等创造性的探索,并将探索的结果通过制度化的文本进行固化,帮助教师树立起科学设计作业、有效评价作业的思维习惯。其二,要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组织校内外力量共同研讨“双减”下的课堂教学,细化不同环节的教学要求,将“双减”的要求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文件之中,让教师真正明白“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应该从哪些维度入手创新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只有让教师真正理解“双减”下的教学,才能回归学校的立德树人之道,推动“双减”更好落实。(三)设计多方参与的协同制度现代
15、学校治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共治”谋求“善治”,这一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到“双减”政策的落实之中。“双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尽管其倡导的是学校立德树人本体性价值的回归,但是现代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力量支持,而不只是教师的责任。只有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对教师的双减行为给与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双减的效能才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学校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必须设计多方参与的协同制度。其一,要明确家校社协同的职责分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在落实“双减”中的专业性和协同性,通过制度的建构明确不同主体的“双减”责任,厘清不同主体参与学校“双减”工作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种资源广泛运用,为学校教师的双减政策实施提供信心和助力。其二,要完善学校的家校协同制度,不断健全和创新家校协同的平台、方式和路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体交叉的家校沟通和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学校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的所作所为,取得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一,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宣传“双减”政策,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提升家庭教育效能。另一方面,要规划、统筹、盘活家庭资源,吸引家长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等工作,拓展课后服务的供给,让家长成为学校双减的重要师资力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6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