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碳中和、碳达峰、碳交易综合研究报告.docx
《2022碳中和、碳达峰、碳交易综合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碳中和、碳达峰、碳交易综合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年碳中和、碳达峰、碳交易综合研究报告碳中和是国之大计,也是在新形势下,世界各主要国家正在逐渐达成的共识。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1为什么要达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网易专业财经智库网易研究局历时数月,对国内外碳减排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专访,并对碳中和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这篇报告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一、碳中和是什么?碳中和是什么?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
2、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大地给出了一个直观的表述从客观效果来讲,碳中和要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但是如果有的二氧化碳排放实在不能消零,可以采取补偿措施,比如增加人工碳汇产生负排放,因为正负相加等于零,从而达到净零排放。所以,碳中和并不是指我们从此以后不再排放碳,而是排放的碳能够被完全吸收,也就是让碳的排放量等于消除量,这个过程就是碳中和。因此,碳的排放量这个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们需要消除多少碳。世界每年到底排放多少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给出了一个测算,“关于气候变化,你需要知道两个数字:第一个是510亿,第二个是0。510亿是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大致吨数。观察每年的温室气体排
3、放数据,或略高或略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0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我们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从510亿到0,这样的碳中和就足够了吗?畅销书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对网易研究局表示,“我们不仅需要碳中和,更进一步,我们需要碳负排放3,这样我们才能停止向大气中排放超出地球承受能力的温室气体。二、为什么需要碳中和?我们为什么需要举全球之力,来实现碳中和,甚至是米歇尔渥克所说的“碳负排放”?作为碳基生物的人类,真的有必要为了碳做到这个地步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人类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大量存在的固有物质,并不是污染物。直到今天,仍然
4、有人认为,气候变暖是一场“骗局”,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还有观点认为,寒冷地区将受益于气候变暖,所以,全球气候变暖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真的是这样吗?气候变暖的确存在。第一,与工业化前相比,全球气温明显升高。根据联合国官网数据,气象组织调查持续记录了全球的长期气温,2011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其中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且这三个最暖年份的全球平均气温相差无几。202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9C,比工业化前(18507900年)水平高出了1.2(0.1)Co4第二,过去一百多年,海平面明显升高。在过去几千年间,海平面一直很稳定,但是自从1901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
5、升了19cm。5我们需要碳中和,首先是因为气候变暖对全球来说,是自然灾害,即使对于寒冷地区,也是弊远大于利。气温上升1.2,听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对地球来说,已经算是“发烧”了。周大地对网易研究局解释了温度上升对地球意味着什么,“重大自然灾害一旦真正发生,比如,等到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2度、3度、或者4度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结果。我们讲的是防止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2度。实际上,即使把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极端气候事件,如陆冰融化、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也会出现,但是如果不去制止,气候灾害就更加严重”。他进一步解释道,“有观点认为,全球升温对有些寒冷的地方有好处。但是冷和暖究竟多大程度对各个地
6、方更好,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气候变暖有一个变量问题,还有一个变速问题。如果每十年气温上升超过0.1度,那么很多生物可能不能适应气温快速升高,面临死亡。还有很多地方由于海平面上升将被淹没。俄罗斯现在北部地区冰雪融化比较多,也造成了多地洪水泛滥,还造成大量冻土带甲烷喷发,加快了全球变暖速度。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度到2度,很多陆地区域气温可能要上升4、5度以上。中国也很可能出现气温上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情形。其次,中国化石能源结构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能源体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效率低,与世界脱煤的潮流不符,此外,化石能源还会带来经济负担和能源安全问题。为了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人类需要降低对化石能源
7、的依赖,转向清洁能源,实现碳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碳中和的核心就是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其实中国化石能源的比例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都是85%,但是中国重煤炭,煤炭的碳排放量在所有能源中最大,而国外以汽油为主,这是最明显的不同。”尽管人们依赖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但中国化石能源体系并不是一个理想体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效率低,碳的密度最高的化石能源是煤炭,1吨标准煤热值的煤炭排放2.6吨二氧化碳。”当然不同品种的煤燃烧的氧化
8、率不一样,但是大约是2.6吨左右。1吨标煤热值的石油大约排放2.1吨二氧化碳,汽油、柴油等有一定的差异。1吨标煤热值的天然气大约排放1.6吨二氧化碳。所以,煤炭的能源效率是化石能源中最低的,贡献了最多的单位排放量。潘家华进一步解释道,“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与世界脱煤潮流也不完全符合,比如,英国提出在2024年去煤,德国原先计划在2042年去煤,后来提前到2038年,现在又提前到2030年彻底去煤。中国基本不可能在2040年去煤,有可能2050年也无法去煤,那么是否可能在2055年以前去煤呢?我们需要一个有序退出的时间安排,因为不可能总让煤炭问题阻碍碳中和的实现。所以,中国应该在2055年前实现基
9、本去煤。”林伯强则认为,“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并不意味着煤炭产业会完全消失,实际上到2060年煤炭应该还会剩下很小的一部分。”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化石能源还会带来经济负担和能源安全问题。“2020年全年,中国进口石油超5.4亿吨、天然气将近2000亿方,每年都要花费两三千亿美元购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周大地透露。因此,要想实现碳中和,我们就必须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找到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而这个转型过程,实际上对经济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机遇和红利。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在清洁能源技术、设备、制造业环节具有领先
10、的地位,有望在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占有先机。从长远来讲,碳中和对于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10年、20年内,中国可能会成为能源出口国。过去出口的能源是煤炭、石油,未来出口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生产设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推动碳中和实现,需要五碳并举,第一,资源增效减碳。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并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来解决部分二氧化碳。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手段,使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巩固和增加。第五,市场机制融碳。碳市
11、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其中,能源结构降碳是减碳幅度最大的一个方面,大力促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变产业用能结构等,将推动中国能源结构深度转型。能源结构转型,又将推动世界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三、中国碳排放现状如何?既然温室气体排放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危害,那么在中国,温室气体的来源有哪些?哪些行业贡献了最多的碳排放?1、温室气体分类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气体。二氧化碳当量是一种温室效应的度量单位。关于二氧化碳当量的测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活。以美国碳排放为例,2019年,美国排放了65.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6,其中二氧化碳占比达
12、80%,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气体分别占10%.7%和3%。2、中国碳排放总量大多数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只统计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化气体。各个研究机构对中国目前每年的碳排放量的测算也不尽一致,但大概的范围是在100亿吨/年左右。3、中国各细分行业、省份碳排放数据至于具体细分到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有多少,各个科研机构的测算不尽相同。贺克弑院士常年研究环境问题,他向我们提供了最新的2020年中国细分行业碳排放数据7,如下表1所示。表1:2020年中国细分行业碳排放数据,网易研究局制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20年全年中国共排放103.76亿吨二氧化碳。从细分行业来看,2020年碳
13、排放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燃煤电厂、钢铁和水泥,这三个行业的排放量占比超过了全国总量的60%。其中,燃煤电厂排放量高达35.39亿吨,占比超过总量的1/3,为34.11%,是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其次是钢铁、水泥行业,这两个行业分别排放了15.98和11.12亿吨二氧化碳,对总量的贡献均超过10%,分别为15.4%和10.71%。石油化工、工业燃煤供热和工业燃煤锅炉等20个行业贡献了剩下不到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图1:2020年中国行业大类碳排放数据,制图:网易研究局从行业大类来看,如上图1所示,工业排放了最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63亿吨,占比50%;电力位列第二,排放了36.66亿吨二氧化碳,
14、占比35%;移动源(汽油车、燃油车和非道路机械)排放了9.08亿吨二氧化碳,占比9%;最后是民用行业排放了6.4亿吨二氧化碳,占比6%。这其中比较意外的数据是,在大众印象中深刻污染环境的燃油车等交通工具移动源,实际上每年只贡献了9%的碳排放,不到电力碳排放的1/4o中国幅员辽阔,各个省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碳排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由此可以推断出,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也不尽相同。各个省份究竟分别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的数据8,2018年中国共排放105.16亿吨二氧化碳。河北、山东和江苏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三个省份,共排放了超过24%的二氧化碳。其中,河
15、北排放了9.12亿吨,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占比为8.67%;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山东和江苏分别排放了9.02亿吨和7.64亿吨二氧化碳,占比分别为8.57%和7.27%。在有统计的省份(不含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和西藏自治区)中,中国碳排放最小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为北京、青海和海南,它们一年各排放了不到1亿吨二氧化碳。如下表2所示:四、如何实现碳中和?仅靠碳汇可以实现碳中和吗?尽管中国碳排放总量高达约100亿吨,实现碳中和的挑战非常大,但可能有人会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多种树就可以靠森林碳汇9吸收二氧化碳,让碳排放和吸收相等,碳中和自然就实现了,有这么简单吗?对此,潘家华表示,中国森林碳汇
16、一年只有4.34亿吨,对于超过百亿吨的化石能源碳是“杯水车薪”的。那么,森林碳汇有增长的潜力吗?潘家华进一步表示,森林碳汇应该没有增长的潜力,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所有碳汇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从大气进入生命体,生命体消亡后碳又回到大气,所以碳是气候中性的10。第二,历史上人类一直在破坏森林。而这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大量的土地资源得以释放,于是,又有大量的资金可以用于植树造林,因此,碳汇增长的速度和幅度远超碳的释放量,形成碳汇。但从长远看,也必然形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的大致平衡,不可能无限增长。第三,形成碳汇必须要有水。中国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西北一侧干旱
17、少雨,黄土高坡、戈壁荒漠上树木难以生长,我们不可能无限栽树。第四,森林碳汇和农作物存在竞争关系,如果在本来种植农作物的地方栽树,那么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必然减小。当然,除陆地碳汇,还有海洋碳汇,人工固碳技术也可以起到类似碳汇的效果。贺克斌认为,广义上的碳汇是有增长的潜力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土地利用变化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管理与增汇措施,例如植树造林、生物能源作物种植、适当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量。在人工生态系统,比如农田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改进水肥管理等提高其固碳能力。另一方面,在未来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CCS)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将电力、
18、工业等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捕获,并运输、封存到适合的地层中,也可以起到类似于增加碳汇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要重视碳汇,但森林碳汇对于碳中和“杯水车薪”。海洋碳汇中,远洋基本不受人类控制,近海碳汇相关的研究也不多。因此,实现碳中和,更重要的是从减少碳排放入手。如上所述,从中国细分行业的碳排放来看,燃煤电厂年碳排放量占比超过总量的1/3,贡献为34.11%,占比最大,其次是钢铁和水泥行业,占比分别为15.4%和10.71%。从行业大类来看,工业排放了50%的二氧化碳;其次是电力贡献了约35%;再其次,移动源(汽油车、燃油车和非道路机械)占比9%;最后是民用行业排放了6%的二氧化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中和 碳达峰 交易 综合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6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