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docx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1、血管内导管分类血管内导管分类方法很多: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临时导管、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按导管穿刺部位分为: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HCC)、动脉导管等按导管是否通过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按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短导管等还可以按导管是否肝素抗凝、是否抗感染、管腔数等进行分类。2、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1)导管留置时问:有关文献表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周以上,相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置管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也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暂时性留置导管患者,其感染发生率明显
2、高于长期留置导管患者。(2)导管穿刺部位: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增加了CRBSI的风险。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l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相比,前者易发生动脉损伤,后者更易发生导管异位。(3)导管放置方法:切开置管的感染率大于经皮穿刺置管,由于切开置管创伤大,所以动脉或静脉切开已不再作为置入导管的常规方法。(6)患者情况:如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7)血管内导管情况:如择期插管和紧急插管等。另外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医院规模和
3、类型、病房功能分类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类型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ICU病房CV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也不同。1、致病微生物一般认为,引起CRBSl的病原菌多为皮肤常居菌。据文献报道,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而CRBSl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属和肠球菌属。2、发病机制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致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为常见的感染途径。(2)其他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型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此种感染途径较少见
4、。(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前2种属于腔外途径,第3种为腔内途径。置管时间小于1周的导管,通过腔外途径感染最为常见;置管时间大于1周的导管,腔内定植菌为主要机制。致病微生物的附着作用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导管表面常吸附有纤维蛋白等蛋白质,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附着在蛋白上,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附着在聚合物表面的能力更强。此外,某些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泌细胞外多糖,称为菌毛(slime),这些细菌附着在导管表面后,菌毛可抵抗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可阻止抗菌药物与细菌细胞壁的结合,降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细菌的致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管 相关性 血流 感染 分类 预防 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4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