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西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西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南方丘陵山地带是我国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分布有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南方高质量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浙西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对区域内所有天然林实行严格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完善长江防护林体系。推进钱塘江沿岸两侧山体植被恢复,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沿江防护林带。加强中幼林抚育、纯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建设油茶等木本油料经济林
2、。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人口密集区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主,加强植被保护,对坡耕地实施综合整治;经济林建设区,加强茶园、板栗林等经济林水土流失防治。加强古树名木日常管护,推进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和复壮。二、自然概况南方丘陵山地带是我国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分布有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南方高质量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峰谷交错的山地丘陵地貌。工程区呈现中山、中低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等多种地貌,主要山脉是我国著
3、名的纬向构造带之一,是两广丘陵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武夷山区的主体为武夷山脉,西北高、东南低,向南倾斜,山峰海拔多在IOoO1500米,主峰黄岗山位于山脉北段,海拔2160.8米。南岭山地是我国南部最大的山脉,主要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山岭组成,山峰海拔多在IOOO米上下。湘桂岩溶地区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桂北丘陵的过渡地带,地面切割较深、山岭河谷交错、相对高差大,形成了岩溶峰丛峰林地貌。水热丰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降水十分丰富,但雨量分配不均,局地强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以及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
4、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趋势。武夷山区地处大陆、海洋边缘,冬季盛行强烈的东北风和东风,夏季常吹暖湿的东南风和西南风,降水充沛,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年均气温16。(22(C南岭山地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年均气温14。(218寸,由于山岭对南北气流的阻挡,南北坡水热条件不同,北麓常见霜雪,南麓则降雨较多。湘桂岩溶地区降水量IlOO-1800毫米,降水随地形差异分布不均,大瑶山等部分区域降水较为集中,年均气温179一20七。重要的江河汇集区。工程区分属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武夷山区是闽江、瓯江的源头区。闽江有集水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
5、76条,形成树枝状分布、径流量大、流域面积广的自然水系。瓯江呈树枝状分布,河谷两岸地形陡峭,水能资源丰富。南岭山地是长江水系、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北麓为长江水系一级支流湘江和赣江的源头区,水资源丰富,湘江流域、赣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分别达947亿立方米、IOlO亿立方米。南麓为珠江水系干流北江、西江和东江的源头区,流域水资源总量分别达617亿立方米、679亿立方米、331亿立方米。湘桂岩溶地区有红水河、左右江等,独特的岩溶地质结构形成众多地下河,其中多有发育完善的地下河系。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工程区土壤以红壤为主,高海拔地区红黄壤、黄壤分布面积较多,局部山顶分布有山地草甸土,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
6、阔叶林,植被垂直自然带谱复杂。武夷山海拔700米以下为红壤,7001000米为红黄壤,IOoo1900米为黄壤,19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随着海拔的递增,依次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林、中山草甸。南岭山地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海拔700米以上有黄壤分布,山顶局部有草甸土发育,该区域是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植物区系、华东与华南植物区系的过渡区,自下而上依次分布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矮林或草甸。湘桂岩溶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石灰岩土、红壤、水稻土,在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峰丛洼地,石灰岩土分布广泛。植被分布有含热带成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混交林
7、、山顶矮林,植被盖度偏低,具有较多中国特有种和岩溶地区专有种。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工程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是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百山祖冷杉、黑鹿、白颈长尾雉等中国特有物种的重要分布区。据不完全统计,南岭山地种子植物2367种,陆栖脊椎动物385种。武夷山国家公园记录有高等植物2829种,野生脊椎动物55种,整理鉴定出昆虫6849种,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工程区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分布有我国16个重点金属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南岭成矿带鸽、锡、轴、铅、锌、银、稀土等富集,主要矿种锡、铅、锌、银分别占全国
8、保有储量的63%、30%,22%、24%o武夷成矿带铜、铅、锌、金、银、锡、铁、镒等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10种。工程区内现有矿山数量约4117个,其中小型矿山3015个,占73.23%;中型矿山810个,占19.68%;大型矿山292个,占7.09%。三、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功能稳步提升,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自然生态资源总量不断扩大。随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
9、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生态工程的持续推进,完成人工造林268.70万公顷、封山育林196.6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74.39万公顷,规划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逐步扩大,生态系统结构逐步恢复。工程区森林面积达到2970.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6%,乔木、灌木、竹林植被比例达到78:13:9,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逐步增强。重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及植被保护恢复等各项工程的深入推进,工程区内林草植被逐渐恢复,陡坡耕作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和泥沙含量降低。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的602万公顷下降到542
10、万公顷,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275万公顷下降到116万公顷,减少了57.8虬士壤保持量达到22.04亿吨,涵养水源5.13亿立方米,有效减少了河湖泥沙淤积。自2008年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工程区内65个重点治理县累计治理石漠化土地62万公顷,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40万公顷,重度石漠化区域占比逐渐减少,呈现石漠化面积持续缩减、程度逐渐减轻的趋势。自然保护网络不断改善。随着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工程区局部区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构建,其中国家公园1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9处,国家森
11、林公园110处,国家湿地公园78处,国家石漠公园27处,国家地质公园31处。自然保护网络不断优化,部分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及种群得到明显恢复,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稳中有升。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区、自然保护地等建设,工程区37%的乔木林已划为公益林,自然生态系统管护能力逐步提升,强化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逐渐形成。随着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基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自然生态修复等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四、保障措施(一)
12、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领导机制,以及中央统筹协调、省(自治区)抓总责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力度,切实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承担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将实施工程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任务和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生态建设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二)加强资金筹措保障根据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中央与地方按照财政事权划分履行支出责任。中央资金视国家财力情况在年度中统筹安
13、排,并与有关专项设置、投资标准、补助政策调整情况做好衔接。地方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各项政策措施合力,大力支持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激励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投向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积极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相关政策,推动建设资金渠道多元化。同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地方政府以项目建设名义盲目举债,坚决遏制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三)完善工程建管体系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或修订有关重大工程专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建设规划、监督检
14、查、规划评估等方面的规定,明确各部门在项目组织、建设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结合规划主要内容和重大工程建设实际,积极开展有关工程标准研究制定工作,推动统一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和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推进工程建设任务落地上图,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监管专题应用,建设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推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构建国家一地方互联互通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定期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省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及责任主体、建设目标和进度要求,建立完善项目监督考核和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项目
15、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安全和投资效益。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等调查监测评价,强化工程监管支撑。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责任落实等情况纳入督察范畴,坚决杜绝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四)协同推进各项重大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双重”规划总体部署,积极做好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相关重大工程的协同配合,统筹加强保护体系和治理工程建设,科学配置自然保护和人工修复措施,全面推动上下游、左
16、右岸、山上山下协同治理,全面加强科技攻关、监测监管、资源保护、生态气象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对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支撑作用,形成重大工程建设合力,全面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五)保障生态用地空间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地政策,将工程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闲散土地盘活,按一定比例配置用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用地。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生态空间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多部门协同,实现生态空间的统筹管理和保护。建立多部门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侵占自然生态空间和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六)强化工程科技支撑以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
17、位为依托,构建集研发、推广、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强化困难立地造林、次生林经营、混交林培育、石漠化治理等实用技术研究与创新,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推进良种繁育,加大优质种苗供应。注重各类科技成果的总结,及时制定、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工程实施,提升工程建设成效。建立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平台,统筹运用大数据,提升感知能力,实现提升管理、优化决策的管理目标。(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区和各部门要加大社会公众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报道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以榜样激励、带动生态保护和修复事业发展。发挥各类社会力量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工程实施全民监督、生态产品全民共享,让公众在参与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切实受益,逐步建立起生态保护的成就感、自豪感。大力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等新时代林草精神,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2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