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聚焦场地设施布局、科学健身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增强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智慧
2、化。完善体育设施,丰富市场供给,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面覆盖;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和丰富,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7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48%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多彩多样,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每年举办体育赛事活动15次以上,使全民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活力健康城市的靓丽名片。三、主要任务(一)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现新突破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基础。科学制定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完善公共体育
3、场地健身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推动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建设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覆盖面广、承载力强、智能化的休闲健身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围绕建设15分钟健身圈,搭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及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建设,推进排球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多方参与新建滑雪设施;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主动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委托运营等方式,加快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建设和改造。有效扩大增量资源。倡导复合利用模式,鼓励社区体育设
4、施与文化、学校、残疾人康复等设施共建共享。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乡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落实好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大政策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场馆开放使用的监管,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
5、动新亮点提升全民健身赛事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多元办赛机制,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架构,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民间、市场和社会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打造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京津冀、通武廊等品牌赛事活动;加大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围棋、象棋、催球、轮滑、田径、游泳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
6、行的健身活动;鼓励击剑、赛车、马术、汽车越野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发展。推动三大球、三小球运动发展,大力推进冰雪运动项目开展,助力排球之城建设;持续开展春节大拜年、全民健身日、体育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以两级运动会为核心,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群众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持续开展一镇(街)一品、一村(社区)一品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开展区级和镇街级(村、社区)运动会,健全考评机制,定期对体育赛事开展情况进行考评。(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新活力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强化建引领,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
7、建立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提升镇街文体站服务职能,推动镇街、村(居)体育组织发展,规范人群、单项、网络体育组织,培育发展草根体育组织。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力度,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扶持健身会发展。搭建健身会网络体系,大力扶持村街成立健身会,并给予政策倾斜,定期对全区健身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开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优依据;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动力。(4) 推动科学健身服务再上新
8、台阶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升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和质量。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强化镇街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健身达人、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的引领效应,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理念。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线上展示、表演及赛事活动,引进智能体育赛事。整合我区现有线上赛事平台资源,完善
9、体育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培育在线健身、体育直播平台等体育新业态,传播健身知识,提供健身指导,推动居家健身常态化。(五)创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优质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体育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为支撑、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精品赛事活动、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大体育惠民卡签约服务宣传引导,为人民群众健身消费提供更多选择和优质健身服务。依托V1汽车世界打造集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休闲旅游、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加快推动体育+跨领域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体育产业大发展和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的互促双赢。(六)构建运动健康新模式深化
10、全民健身与教育事业融合。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立体教理念、目标、资源、措施相融合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高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依托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园开展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加强特色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创新青少年赛事体系,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倡导由治已病转向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扩大体质测定覆盖人群,积极推广体质监测,并结
11、合监测指标提供运动处方、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推进全民健身与旅游事业融合。深挖体育旅游潜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加强品牌体育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研发精品旅游项目,培育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消费购物为一体的体旅融合新局面。(七)促进重点人群参与健身均衡化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制度。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开展针对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举办带有青少年特色的趣味活动或赛事,在社区、公园、户外休闲场所建设适合青少年儿童的
12、体育设施。加强特定人群健身服务。推出适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发挥妇联、残联、老年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加老年人健康指导及服务培训,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比赛中设置中老年组和残疾人组。组织开展如三八健康杯等妇女积极参与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面推行工间操健身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及比赛。(八)筑牢体育文化建设凝聚力弘扬全民健身正能量。围绕健康中国、体育强国
13、和体育强市发展战略目标,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正面宣传,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升体育宣传舆论引导的力度和实效。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开展体育项目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女排精神,学习楷模、先进,讲好身边的体育故事,推动体育文化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全面领导下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
14、设在区体育局,区体育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进一步发挥多部门深度协同全民健身工作的机制,统筹谋划实施全民健身工作开展。(二)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区级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技能指导服务、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三)推进法治建设强化行业管理,贯彻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赛事活动安全运行的监管。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必须配备急救设备,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要达到防疫、应急、产品质量、消防和安全等要求。建立实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
15、制,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管。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四)强化实施保障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聘请第三方对本级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全面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形成多方监督促进机制,力争高质量开展全民健身工作。附件: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分工附件1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分工为推进健康战略的持续发展,全面完成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规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我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现就有关重点任务分工明确如下:一、任务分工(
16、一)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现新突破1 .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基础。科学制定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健身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推动健身设施提档升级。2 .构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及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建设,推进排球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多方参与新建滑雪设施;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主动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委托运营等方式,加快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建设和改造。3 .有效扩大增量
17、资源。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乡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4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落实好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大政策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场馆开放使用的监管,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制度。(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亮点5 .提升全民健身赛事管理服务水平。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
18、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民间、市场和社会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6 .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京津冀、通武廊等品牌赛事活动;加大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围棋、象棋、1球、轮滑、田径、游泳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鼓励击剑、赛车、马术、汽车越野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发展。推动三大球、三小球运动发展,大力推进冰雪运动项目开展,助力排球之城建设;持续开展春节大拜年、全民健身日、体育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7 .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
19、平等级评定。以两级运动会为核心,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群众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持续开展一镇(街)一品、一村(社区)一品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开展区级和镇街级(村、社区)运动会,健全考评机制,定期对体育赛事开展情况进行考评。(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新活力8 .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提升镇街文体站服务职能,推动镇街、村(居)体育组织发展,规范人群、单项、网络体育组织,培育发展草根体育组织。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力度,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9 .全面扶持健身会发展。搭
20、建健身会网络体系,大力扶持村街成立健身会,并给予政策倾斜,定期对全区健身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开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体育类社会组织评优依据;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四)推动科学健身服务再上新台阶10 .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强化镇街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健身达人、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的引
21、领效应,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科学健身指导。11 .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理念。整合我区现有线上赛事平台资源,完善体育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培育在线健身、体育直播平台等体育新业态,传播健身知识,提供健身指导,推动居家健身常态化。(五)创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12 .加大优质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体育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为支撑、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精品赛事活动、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繁荣发展。加大体育惠民卡签约服务宣传引导,为人民群众健身消费提供更多选择和优质健身服务。依托V1.汽车世界打造集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休闲旅游、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加快推
22、动体育+跨领域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体育产业大发展和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的互促双赢。(六)构建运动健康新模式13 .深化全民健身与教育事业融合。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立体教理念、目标、资源、措施相融合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高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依托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园开展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加强特色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创新青少年赛事体系,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环境。14 .促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
23、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倡导由治已病转向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扩大体质测定覆盖人群,积极推广体质监测。(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15 .推进全民健身与旅游事业融合。深挖体育旅游潜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加强品牌体育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研发精品旅游项目,培育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消费购物为一体的体旅融合新局面。(七)促进重点人群参与健身均衡化16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1小
24、时制度。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开展针对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举办带有青少年特色的趣味活动或赛事,在社区、公园、户外休闲场所建设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体育设施。17 .加强特定人群健身服务。推出适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发挥妇联、残联、老年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加老年人健康指导及服务培训,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比赛中设置中老年组和残疾人组。组织开展如三八健康杯等妇女积极参与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18 .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
25、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面推行工间操健身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及比赛。(八)筑牢体育文化建设凝聚力19 .弘扬全民健身正能量。坚持正面宣传,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升体育宣传舆论引导的力度和实效。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开展体育项目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女排精神,学习楷模、先进,讲好身边的体育故事。二、工作要求(一)抓紧制定落实方案。各牵头部门要紧扣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所确定的总体目标,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细化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强化责任落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落实辖区全民健身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全区实施计划统一要求,结合本镇街实际制定本镇街实施计划,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和安排。(二)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加强督查检查。区体育部门要组织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开展综合督查。完善对主要指标的考核机制,运用好考核结果,加大督促检查和追责问责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2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