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docx
《女子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子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女子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据有关精神,为落实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相关教育发展决策部署为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强化学院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女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着力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研究、全面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着力培养
2、具有“四自”意识、创新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水平。二、改革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1.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职责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构建政用产学研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2,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以现有学科为基础,将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健康旅游、文化艺术等社会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学院转型发展突破口,力
3、争办出一批有利于女性人才培养且优势突出、潜力足、特色明显、发展前景好的专业。3 .建设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教师不仅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构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校企合作育人的应用型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显著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超过40%。4 .建设与办学规模适应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兼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应用型学科实验平台建设,构建符合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5 .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
4、本要求,坚持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注重知识重组;重在能力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6建立应用型研究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科学研究评价与激励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出一批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五年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7形成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构建基本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点面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形成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三、主要措施(一)进一步贯彻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理念,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全面
5、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培养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应用型女性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责任,全面推进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各部门和教学单位,要通过学习文件、组织讨论、举办论坛、考察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深入认识学院的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的建设方向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规律。行政部门要通过学习讨论,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念深入每个工作人员的灵魂,大力提升服务意识,确保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项目评审中,自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导向,向应用型专业倾斜
6、、向应用型课程建设倾斜、向应用型实训基地倾斜、向应用型教学团队倾斜、向应用型教学方式倾斜。教学单位要通过学习讨论,制定规划,落实时间进度,对所属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优化调整,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课程结构与就业需求相吻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吻合。通过学习讨论,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规律、途径、方法深入到每一位教师思想深处,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1.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科研处、教务处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凝练学科优势特色方向,遴选最能反映市场需要、最能凸显学院优势、最能体现办学特色、
7、最有发展潜力后劲的应用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加大特色专业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强化学科优势、彰显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2 .加强专业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健康旅游、文化艺术等行业人才培养作为学院转型发展突破口,重点打造以家政学、女性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为依托、紧密对接社会服务发展的专业集群;依托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加强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经管财会类专业集群建设;依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加强汉语言文学、英语等文学语言类专业集群建设;根据女校特色和女性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服装与服饰设计、音乐学、播音与主持等文化艺术类
8、专业集群建设;根据“互联网+”对人才的新要求和女性人才在相关领域的独特优势,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工科类专业集群建设。推进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旅游管理等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办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好、潜力足的专业,提高专业整体水平。3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加强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围绕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设置课程体系,引入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设置。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力推动“通识课管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适用”的课程内容改革。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
9、建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要研究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通识教育从学科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学生的智力、学识、能力水平与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步发展。根据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结构层次确定实验项目,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单位围绕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拓展整合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及实施办法,通过整合集约、强干削支等方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4 .加强专业评估与认证。以社会评价衡量专业办学质量,招生就业处、各教学单位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定期召开
10、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信息反馈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教务处、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有企业、行业等领域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召开1-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研究论证专业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共同监督考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认证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参与专业认证。(三)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提高教学效果1 .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前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让学生“工学”交替、推迟毕业。鼓励支持各教学单位根据市场导向、岗位需求、学生情况、专业特点等情况,
11、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2 .优化课程体系。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精简课程门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切实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社会组织和企事业之中去,确保有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训、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使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实验室开放,加强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子 学院 关于 进一步 深化 应用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若干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20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