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发展前景的看法新.doc
《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发展前景的看法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发展前景的看法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几种新型纺纱的分析比较及其应用开展前景的看法 本文所讲的新型纺纱是指成纱原理与成纱的主要机构以及其成纱构造指单纱构造不同于传统环锭纺纱的新型纺纱方法。而根本原理与环锭纺一样的集聚纺,和与纺制类似股线或缆绳构造的赛罗纺与索罗纺、以及化纤长丝与细纱交捻的赛罗菲纺等纺纱技术就不属此围。即使符合以上条件但实践证明受技术关键所制约而没有开展应用前景的静电纺纱、涡流纺纱涡流管凝聚加捻也不在其。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转杯纺纱为代表的各种纺纱新技术开场面世。其中到目前为止已被广泛应用或已局部应用、或有应用开展前景的新型纺纱主要有转杯纺纱、喷气纺纱、喷气涡流纺纱和摩擦纺纱等。 本文就以上几种新型纺纱技术的
2、特点、应用围和今后开展前景做些分析比较,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分析探讨必将有利于我国纺机制造企业与纺织生产企业正确决策其今后技术、设备和产品开发的方向。 由于转杯纺纱已比较广泛应用于生产,以及全国会议上国外企业都已进展了较多的技术交流。喷气纺纱也通过国外企业与学者的报告,大家都有所了解,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只做相互比较之用。对喷气涡流纺纱由于国尚未有MVS这种机型的机器引进,过去国虽然也有涡流纺纱研究与生产如*纺织研究所已形成过中试车间,还有上棉三十一厂等开发应用过。但其机构、原理、成纱品质、应用围就不可与现在的MVS机同日而语。所以对MVS这种喷气涡流纺纱就须在文中略加介绍并作些
3、分析比较。另外对过去已引进过并已有国产化设备的摩擦纺纱技术也多作些介绍。因为它在这十多年中已被大家所无视,但我认为它有它的特点与它的应用围,是有一定开展前景的,完全可以在新型纺纱开展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纺纱原理与机构1l转杯纺纱转杯纺纱是属于自由端纺纱原理。纤维条从喂入到加捻点之间必须是不连续的,否则就是假捻加不上捻度成不了纱。就无法实现高速与大卷装目的。它是依靠喂给与分梳机构实现纤维条别离成不连续的纤维流,又通过气流将纤维流输送到转杯实现纤维与气流的别离。纤维再集合成连续须条,籍转杯回转而加捻成纱。由于纤维在抵达转杯并在其壁上加速向下滑移,对纤维的伸直度有一定的改善,同时在引出纱条时又
4、要承受转杯的惯性离心力,所以有一定的纺纱力,才使成纱强力有一定的保证并带来一些成纱构造上的特点。12喷气纺纱喷气纺纱是非自由端纺纱原理即是连续纺纱。但又要到达成纱加捻和卷绕作用与机构分开实现高速与大卷装这一新型纺纱共同的目的。其关键是如何使纱条获得捻度和强力。该成纱的捻度是整个纱条还是局部纤维加捻,这是喷气纺纱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对成纱捻度新的启示和认识。其他新型纺纱大都是整个纱条获得捻度或分层获得捻度。而喷气纺纱主要是头端离开罗拉钳口而尾端尚被握持的这局部所谓头端自由纤维依靠喷嘴的旋转气流被包缠到纱芯上获得包缠捻度而成纱。采用二级喷嘴主要是利用第二级喷嘴与第一级喷嘴气流旋转方向相反且旋转速度退捻
5、力矩更强较大的作用。使被第一级喷嘴作用下初始包缠的纤维在通过第二级喷嘴后在退捻方向与初始包缠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包缠更紧,因而成纱强度就更提高了。13喷气涡流纺纱本人认为喷气涡流纺纱原理主要是喂入纤维与加捻点结合在一起而获得真捻的一种新的纺纱方法。根据获得真捻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有三种:l、喂入端喂入纤维与加捻点结合在一起而加捻成纱方法,MVS纺纱根本上属于此方法。2、喂入端与加捻点之间须条是断裂成纤维流,而纤维再凝聚到加捻点然后加捻成纱的方法,即我们所称的自由端纺纱方法。3、加捻点与卷绕端结合在一起的加捻成纱方法,即传统的环锭纺纱方法。由于至目前为止,国尚未引进MVS设备,因此不能清楚了解该喷嘴加捻
6、的具体装置机构。现仅根据其在美国申请的专利上的机构介绍,作些纺纱原理上分析。该装置的机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须条喂入喷嘴的装置,见图1右局部。图1 喷气涡流纺纱喷嘴装置示意图此乃带有斜面又偏转一角度并在中心有一针状物的喂入部件,这是关键局部。因为进入喷嘴后须条依靠压缩空气切向涡流将此须条加捻时,则捻度受阻一是针状物作用,二是偏转产生捻陷作用就不易向前罗拉钳口传递,就不会造成假捻区。同时须条与针状物接触在向下引出时有摩擦阻力,对纱条加捻力及纤维伸直有利,也即对成纱强力有利。由于毕竟须条边缘纤维会受气流影响可能有少量纤维随加捻而包缠在纱体上。图中空心锭空气轴承压缩空气传动机构。据介绍此空心锭可转也可不
7、转。则它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一是起引导管作用。二是它的头端组成加捻区气室,同时对纱条有一定附加摩擦力矩作用。对所纺不同纤维因其摩擦系数大小不同,引纱力也会因此而不同。则其转与不转也可以起一个调节力作用。总的我认为此装置的关键作用是前面的喂入部件。使喂入端纤维进入加捻点而成为真捻纺纱。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分析,正确的结论还须通过科学实验来认证。今后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光学玻璃与有机玻璃结合按实际喷嘴装置机构仿制,进展有色纤维纺纱试验,然后采用高速摄影方法拍摄纺纱动态过程。再用慢速放映结合照片观察则就可对其纺纱原理做出正确的结论。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与大家探讨,那就是不同纤维例如化纤纯纺与棉的纯纺或其
8、混纺,由于化纤纤维长度与棉纤维的整齐度不同,此装置的加捻点与牵伸装置的前罗拉钳口之间隔距是否要做些调节.否则纱条加捻后,成纱强度即纱体外包缠纤维数量的多少是否会受影响.从村田公司资料上介绍的几个成纱样品上看,纺纯棉主要还是精梳纱及混纺纱,我认为装置对纤维长度与整齐度还是有一定要求的。14摩擦纺纱摩擦纺纱首先是由Ernst Fehrer博士创立于1953年的FEHRER公司所创造研制和生产的一种属自由端纺纱原理的新型纺纱方法。该设备命名为DREF系列的摩擦纺纱机。至目前为止已生产了DREF2、DREF3和 DREF2000型这三种机型。后两种机型可纺包芯纱和一些花色纱。但这些花色纱在原理上已属包
9、缠纺纱。该纺纱头由4个局部组成:喂入机构、开松机构、凝聚加捻尘笼和卷统局部。见图2。图2 摩擦尘笼纺示意图该方法特点是一对起凝聚与加捻作用的尘笼打成上千万小孔的滚筒,尘笼装有针对一对尘笼楔形局部的吸嘴。依靠外界风机在此处产生负压,使开松后向下输出的纤维流在该处沿尘笼轴向凝聚留下纤维,别离气流同时籍同向旋转的尘笼外表与须条外表产生的摩擦力矩将凝聚须条加上捻度而成纱。如果是在尘笼楔形握持线上通过长丝或纱线,则凝聚的纤维就包在外面成为包芯纱。另外还可加装超喂装置和加装由计算机控制的牵伸装置间歇或快慢变速地喂给包覆纤维,由此可纺成起圈、结子、竹节等花色纱。至于英国制造的Master-spinning摩
10、擦纺纱机,由于原理一样,机构略有不同,它希望能够纺较细的纱,看来要到达这个目标是比较难实现的。所以至目前还未见有新的报导和机器展出或生产应用。二、适纺原料与纱支和速度以上几种新型纺纱适纺的原料和纱支及纺纱速度围可见表1。纱支与纺纱速度的比较可见图3。表1 几种新型纺纱的比较名称转杯纺纱喷气纺纱喷气涡流纺纱摩擦纺纱适纺原料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再生纤维及以上纤维的混纺纤维长度1060mm涤棉混纺涤纶100%及其他化纤纤维长度51mm以下涤/粘、纯棉化纤/棉纤维长度44 mm以下可纺所有天然、人造、再生和特种纤维纤维长度1015 mm适纺纱支17010te*(Ne3.560)297.25te*(Ne20
11、80)2910te*(Ne2060)DREF2型100-3952te*(Nm0.2510)FS2/92国产机(Nm0.2515)DREF3型33.3166.6te*包芯纱DERF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Ne)M V SM J SOE-Rotor纱 支纺 纱 速 度(m/min) 0.25 15 (Nm)图3 几种纺纱方法的适纺纱支和速度三、成纱构造与特性3l转杯纱与尘笼纱构造同属自由端纺纱原理的转杯纺纱与摩擦尘笼纺纱其成纱构造根本是一样的。用一样原料的条子分别纺成转杯纱与尘笼纱,并通过浸没描迹法观察示
12、踪纤维在成纱中的几何排列形态,根据不同形态加以分类,其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各类示踪纤维的根数百分率纤维类别尘笼纱转杯纱棉67%涤33%棉67%涤33%圆锥形螺旋线纤维0.651.972.343.23圆柱形螺旋线纤维3.271.3214.0216.77属于圈锥形、圆柱形螺旋线,但头、尾端有各种缺陷的纤维前打圈或前弯勾9.158.557.027.74中打圈或中屈曲3.923.294.093.23后弯钩3.273.959.3614.19前、后弯勾或前、后打圈5.8814.474.681.94前弯钩,中打圈或中屈曲8.506.581.751.29后弯钩,中打圈或中屈曲3.271.322.921.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纺纱 分析 比较 及其 应用 发展前景 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18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