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doc
《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 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1“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教育的启示1、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对待“强制”与“自由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减负、尊重兒童、释放天性、禁止体罚等教育观念盛行,我们提倡兴趣教学,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学习的效果,我们痛斥外在强制力对学生身心的摧残,认为强制是对学生自由的剥夺。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有时候强制并不是对自由的剥夺,教育的过程是强制性的,目的是使人自由。“洞穴隐喻”中,那些囚徒被绑在椅子上,四肢和头都不能转动,唯一能做的就是目视前方墙壁上的影像,以为那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挣脱枷锁的“自由囚徒”
2、在转头的时候,在活动四肢的时候,一定是痛苦的,在看向火光的时候,眼睛一定是刺痛的。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人需要跳出大脑的舒适区,去记忆、思考,这本身就会带来不适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我们要看到,“教育原本就是一种力量,带着一点点强制,将人拉向洞外的光明世界。这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对人进行价值引导的教育性力量。这种引导是必需的,这是教育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规定性。”强制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由,而只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这种教育性的力量得以充分适宜地发挥,要明白强制不是逼迫,是一种引导的教育性力量。2、促使学生从身体到灵魂的转向身体的移动是无
3、法离开洞穴而上升的,促使灵魂发生转向,是身为教师最根本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塑造孩子的灵魂,师生灵魂的契合是教育得以借力的有效支柱。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自由囚徒”下降到洞穴想去拯救那些囚徒,无奈由于囚徒们从小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因此他们不相信他的话,最终杀害了他。柏拉图认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他认为教育是促使灵魂发生转向的技巧和手段,教育能够唤醒人身上的理性,去除外界感性事物对心灵的干扰,从而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
4、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受力。外在的学习动力只能使学生的身体产生转向,这种转向是暂时的,而学生灵魂的转向则产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持久的。3、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原则把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通过无止境地追问使学生产生怀疑,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像农业,我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然后精心呵护,静待
5、花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种子,教师不能因自身的喜好而把香蕉和菠萝都变成橙子,教育的真谛在于把茄子培养成最好的茄子,把西瓜培养成最棒的西瓜。同时还应注意,万不可简单地给不同的种子以相同的呵护。重回到洞穴之中的“自由囚徒”并没有把阳光直接洒向学生,也没有直接解开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是鼓励他们努力挣脱枷锁,启发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思考与自我启蒙。痛苦后的自由更为可贵,涅槃后的美丽亦更为真实。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教师不能破坏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4、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使命感灵魂天生就具有朝向某处去看的能力,而至于看什么、朝向何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不同的表现
6、,这恰恰是需要教育去引导的地方,而这一引导就赋予了囚徒能够走出洞穴的外在自由。教师的使命是使学生们的灵魂产生转向,从无知转向求知,从愚昧转向智慧。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情怀,拥有教育理想,热爱教育事业。“自由囚徒”向洞穴的回返是一种使命,尽管明知可能遭致的冷遇,他依然執著于自己的责任。因为他深知:“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理想国洞喻的读后感2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提出了洞穴之
7、喻,对比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提出了灵魂转向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是促使人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从教育学的角度,将洞穴之喻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探讨洞穴之喻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洞穴之喻 教育本质 灵魂转向在洞穴之喻中,柏拉图将洞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太阳比喻善的理念,囚徒比喻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在洞穴中,由于身体和脑袋被禁锢,囚徒只能看到外面世界中人的阴影,并将阴影作为真实事物本身。一旦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那么他们将看到外界真实的事物,更加接近实在。而当他回到当初居住的洞穴,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首先,柏拉图坚持教育的启蒙和循序渐
8、进的教育方式。柏拉图认为,要让被释放的囚徒能够看得到洞穴外面真实的事物,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看事物的阴影,其次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看事物本身;经历过这些之后,他终于能够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事物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动作就是“看”,从看阴影,看倒影,最后看事物本身,事物从灰暗逐渐清晰,最终显现出本相,这就是理性启蒙。此外,如果不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直接让囚徒从事物的阴影看向事物本身,告诉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都是虚假,那么他会感到痛苦;如果将其带到阳光下,那么他会眼冒金星以致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存在顺序性以及阶段性的特点,即由
9、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同时,由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还需要考虑到各阶段教育的衔接问题。因此,当代教育分为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如果学生跳过其中某一个阶段的学习,直接进入更加深层的知识体系中,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少前一个阶段中必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在深层学习中感到痛苦。其次,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转向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看见善,并上升到这个高度。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促使灵魂转向的技巧,这不是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不能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想国 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17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