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的读后感.doc
《走向共和的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共和的读后感.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向共和的读后感 走向盛唐的读后感1千思万绪,想不出来什么很有总结性的标题,就当是一个随笔,想到什么写点什么吧。少帅之后,我对张黎这个导演特别好奇,拍得太好了,那些脉络那些细节,非常清晰,又不胡作非为,使我十分想把他的作品全看一遍。从走向共和开始,无疑是最合适的,这是他第一部电视剧。看了两个多月,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网传这部剧被封了,其实在线资源还能找到,真找不到在线的,反而是大明王朝1566。谈到被封,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讨论,主题离不开一个,那就是这部剧“以古喻今”,讽刺当今,今上被刺痛了,于是禁播。我的看法,不同意这种说法。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原来是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直到看了明朝那些事
2、儿朱镕基讲话实录。前者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所谓镜子,是你读史书会发现历史很熟悉,为啥啊,因为你在经历的这段时期,曾经就在历史上出现过。这很悲哀,人类在原地打转的时候多。后者则是我的体会,毕竟他所在的时代,就是我所在的时代,他在位时尝试改造的事情,现在还在尝试改造中,依旧是原地打转。历史是一面镜子就作此解,我们看镜子时,看到的就是现实(我们自己)。观众们看走向共和觉得以古喻今,不正是一种照镜子的错觉吗。如果历史是一个镜子,那走向共和简直是个照妖镜,少帅就是个水中镜,朦朦胧胧。张黎自己对于走向共和的被封,有自己的评价:就算走向共和解禁,我也不同意重播。(来自网络报道)如果没有少帅,我不能完全理解
3、他这句话,走向共和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锐气十足,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谓是大刀霍霍,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讨论,甚至是颠覆。他借历史人物的口,讲了许多事,谈了许多大道理。再看少帅,它似乎激不起水花,没耐心看的话,没准还会错过张黎的机锋,它是那么的平和、抒情,有些人还认为少帅拍得狭窄了,没有前面作品的那种气势。这种转变不难理解,青年人激进,中年人平和,这两种状态都是他,整个历史脉络他讲清楚了,历史人物的一些争议,他表明了态度,大道理他是一样讲的。有件事,我觉得有趣又滑稽,当我向朋友们说,我正在观看走向共和时,她们一副惊愕的表情,仿佛我正在看抗战神剧,不可思议。接着聊下去,我才知道,她们大多数不知道
4、走向共和这么一个电视剧,然后是以为共和是大国崛起一类的Z治宣传片内容,谁叫我们是共和国呢(笑哭)。那就是说,在经过那么多年的一个思想教育后,我们对共和这个名词是完全陌生的,共产、共和,虽然都姓共,但是共共不同,谈共和并非就是谈Z治口号。那共和是什么呢,有别于帝国和王国,国家元首是由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并非世袭,这就是共和,也是片中一直讲诉的民主共和。所以可以简单粗暴的说,走向共和,那就是走向民主。希望我的朋友们,以后别贻笑大方了。看张黎,我们需要谨慎,因为他很大胆又很真实的呈现历史,如果是历史基础不扎实的人,就容易被他所呈现的一切所迷惑,认为他拍的就是全部的事实。除了历史本人,谁又敢说这是全部的
5、事实呢,所以当他引起我们的兴趣时,我们大可以翻阅正规的历史,互相比照,互相推定,看你是同意张黎,还是不同意。既是一种看剧,也是一种看史,这是最好的。在播放平台的评论里,我经常会看见一些叫嚣着,某些人物实在太蠢太傻的言论。实在觉得好笑,但是不能跟你们共享了。看历史人物的种种,我们是容易陷入这么一种状态的,用后来已知的结果去推定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然后评价他们蠢。这是不公平的,当时的人,他们并无法得知后面的结果是如何的(除非是穿越人士),他们的决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在的环境。是不是能有更好的决定?先问问自己吧。走向盛唐的读后感2被安利来看这部剧,每天大约看一个小时左右,看了一个多月。倒不是
6、这部剧难看,相反,我觉得它完全值得豆瓣的高分评价,只是,它所涉及的历史太沉重,尤其是当我们知道结局而去了解故事情节时,就更加疼痛。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反复无常,各方势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轮番登台,却都是短暂停留,世事动荡,政局涣散,战火蔓延,我们就在希望与失望中一起盼着走向共和,哪怕,到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共和的心愿还不能说已经实现。我们看着银幕上的热血青年们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努力着,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不得不迎接一次次的失望。徐锡麟、梁启超、谭嗣同无数个如同他们一样的青年在那动荡的年代苦苦探索着未来的奋斗方向,为了民族,为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五千年的华夏史上,近代史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创伤,被迫
7、打开的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华夏大地上一片混乱,在混乱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我们明白了,自己再也不是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我们只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员,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小弟日本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堂课。在此之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廷立宪等,各种各样的行动也纷纷开展,但为时已晚,因为整个国家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这些运动只不过是暂时治一治疼痛,缓解一下,真正出问题的,是帝制,而这所有的运动的动机,是为了保持这个制度,保护稳定,这就是矛盾。袁世凯逼宫,结束了漫长的封建君主制,以为这是共和的开始,没想到,这是下一个皇朝的喘息期,袁世凯称帝,一百天左
8、右,被迫退位。他其实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有勇有谋,军事、政治、经济样样在行,当时成为临时大总统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在乱世,他不是一个英雄,是同曹操一样的枭雄,但这一称帝,一下掩盖了自身的所有贡献,成为了历史的千古罪人。不过,他的这一场戏也证明了帝制在中国已经行不通了。最后,他在临终之际,对着自己的红颜知己英子委屈地说:“为什么他们喜欢他,而不喜欢我?”让我一下就哭出来了。也是一个可怜人吧!当然,比起孙中山来,袁世凯的实际的功绩要大得多,但孙中山的威望要高得多,孙中山是典型的为了革命而生的人,率先剪了鞭子,无数次起义,为了革命四处筹款,找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要哥哥卖牛然后革命,对哥哥说:“这是革命的
9、牛。”好吧,真为他哥哥感到心疼。其实,抛去影视作品脸谱化的呈现,孙中山和袁世凯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袁世凯不称帝,结局会怎样,谁也不好说,毕竟,历史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假设。因为这部剧,突然开始对近代史感兴趣,并且有意地去查了查相关资料,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挺符合历史的。当然,也不要期望从一部电视剧中去学习历史,电视毕竟有电视的规则,娱乐还可以,但为了视觉化的呈现还是有了不少的改编,比如,对李鸿章过于洗白,对翁同龢过于抹黑。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剧,剧名走向共和,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也是我们现在无数人的梦想。走向盛唐的读后感3利用寒假的时间把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看了一遍,这部剧早在高中的时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向 共和 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10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