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doc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word地震相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与横向的分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根底。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根底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异,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根本参数是那些涉与
2、层系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与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与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与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
3、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明确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震,1997。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异的,即使是
4、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席状相单元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图1 地震相单元外形示意图 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而终止;在走向方向如此常呈丘状。楔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和海底扇中,是陆相断陷湖盆最常见的地震相单元。楔状
5、相单元部假如为前积反射结构,常代表扇三角洲;假如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而且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如此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他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映。 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两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其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上覆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快速堆积或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根据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滩和礁。丘状外形在断陷盆地边界也很常见。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
6、也常显示丘状。湖盆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出现时,是浊积扇的标志。 充填外形的判别标志是下凹的底面,它反映了冲刷一充填构造或断层、构造弯曲、下部物质流失引起的局部沉降作用。根据外形的差异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图2。根据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等图2。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二部反射结构 该反射结构以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为主要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与充填型单元中。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
7、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3a, b。 其特征是相邻两个反射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图3c,向发散方向反射增多并加厚,在收敛方向上反射突然终止。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厚度向上倾方向变薄,低于地震分辨率的缘故。发散结构一般出现在楔状单元中,明确沉降速度差异不均衡。在滚动背斜上,三角洲前缘砂岩和页岩反射层系向同期形成的同生断层方向有明显的发散现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3.前积反射结构 前积反射结构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向盆地推进前积的图3 平行a、亚平行b和发散c反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这种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它在倾向剖面上相对于上下反射层系均是斜交的
8、,是陆架一台地或三角洲体系向盆地方向迁移过程中沉积在前三角洲或大陆坡环境岩相的地震响应。根据其部形态上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s型、斜交型、s复合斜交型、切线斜交型和叠瓦型s种,如图4b。 前积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形式不同。在倾向方向上呈前积型,在走向方向上如此呈丘形。 乱岗状反射结构由不规如此的、不连续亚平行的反射组成,常有许多非系统性的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裂现象,波动起伏幅度小,接近地震分辨率的极限图5 。图4 前积反射结构示意图 图5 乱岗状反射结构示意图 a-S型;b一斜交型;c切线斜交型;d一复合斜交型;e一叠瓦型 乱岗状反射结构侧向变为比拟大的明显的斜坡沉积模式,向上递变为平行
9、反射。该反射结构代表一种分散弱水流或河流之间的堆积,解释为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的指状交互的较小的斜坡朵叶地层。 5.杂乱状反射结构 杂乱状反射结构的特点是不连续的、不规如此的反射,振幅短而强。它可以是地层受到剧烈变形,破坏了连续性之后造成的,也可以是在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在滑塌结构、切割与充填河道综合体、高度断裂的、褶皱的或扭曲的地层,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射结构。 另外,许多火成岩侵人体、泥丘盐岩刺穿以与深部地层都可能出现杂乱反射结构。这些地质体本身可能是均质的或成层的,但因为反射能量太弱,低于随机噪声的水平而呈现不规如此的杂乱结构。盐岩与围岩界面不规如此也是形成杂乱反射的原因。 6.无
10、反射 没有反射反映了纵向上沉积作用的连续性。如厚度较大的快速和均匀的泥岩沉积,它们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的生成和超压带的形成。无反射有时也反映均质的、无层理的、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砂岩、泥岩、盐岩、礁和火成岩体。 三、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 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这里主要介绍与砂
11、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 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 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
12、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 1.冲积扇体 这类扇体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定义 划分 识别 特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08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