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7491331
资源大小:11.2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底蕴。近年来,我县坚持以XX思想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起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一)公共文化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兴建了县文广影视中心、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影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县图书馆开辟了“黄镇纪念馆”、“名人陈列馆”和“二十大讲堂”等特色文化馆,成为我县对外宣传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全县共建成了22个乡镇文化站、22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3个村级电子阅览室、269个农家书屋、25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341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基本形成。XX年,通过整合资源,在陈瑶湖镇(含水珏村)和义津镇(含桃园中心村),建成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紧扣民生工程,着力文化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关爱、精品输送、援建帮扶”四大惠民工程。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村(居)级文化活动室向群众公示服务目录,实行免费对外开放。XX-XX年,实施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工程,将全县22个乡镇图书分馆和259个村、社区居委会纳入总分馆体系,形成总分馆上下联动机制,实现通借通还,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发展。(三)地方特色文化日益彰显。按照“一年两小戏,三年一大戏”的文化艺术创作总体目标,突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创作了黄梅戏新剧地之梦和家风。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加强地方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文化育县”战略纳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目标。XX年,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投入资金1500万元,保障了XX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创建工作顺利推进。配足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并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的方式,将全县259个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年岗位补贴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组建了村、居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等文化队伍。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我县现有22个乡镇,235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现阶段乡镇、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示范区创建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独立设置,但我县部分乡镇是合体建设,尚未达到示范区创建要求,尤其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张椅子”,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图书品种少,娱乐健身设施场地少,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文化经费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多数乡镇没有把文化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设施设备维护管养不足,造成其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三)挖掘特色传统文化不够深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人文传统、历史文脉延续紧密相连,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愿意主动参与的文化。XX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挖掘展示出来的文化内容呈现散、弱、小的状态,缺少影响力大的特色文化品牌。(四)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部门多,需要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协作。但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思想认识未能到位,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进度缓慢。(五)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存在待遇低、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问题,一些文化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来。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在编不在岗、混岗的现象。另外,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民间文化人才逐步减少,文艺骨干更是十分缺乏,难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三、建议与对策(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分散在工、青、妇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基层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要尽快落实县博物馆和文化馆开馆工作,在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业务活动开展需要,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等进行科学测算,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要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要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XX特色文化,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四)增强思想责任意识。要从推动文化繁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情况“六纳入”,即: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要对有重点工作任务的乡镇,采取以调度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倒排工作日程,加快项目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确保国家验收达标通过。(五)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招引机制,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专业与业余并重的原则,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将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做好各项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人才的作用;同时,吸引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岗位锻炼学习,全面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