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湖州市循环经济 “十三五”.docx
湖州市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湖州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一)发展成效1 .着力发展循环型产业,经济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围绕农业污染治理“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组织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千”工程,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污染治理、农药化肥减量、废弃物包装回收利用等农业环境治理机制以及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作制度。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35个,累计落实生态消纳地91.39万亩,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7%、92.67%、74.2%o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92123”工程,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区域工业生态化。重点开展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等六大行业专项整治。到2015年底,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约0.95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29.6%,八大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制造业中占比下降至44%左右,累计已有48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77家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矿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循环服务业不断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达标区3家(长兴仙山湖景区、安吉中南百草原景区、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湿地文化园、长兴扬子鳄村)。太湖旅游度假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德清莫干山国际休闲度假区、南月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正在全力推进。积极开展酒店旅游业的“绿色酒店”、“绿色服务”、“绿色餐饮”创建活动。2 .着力争创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推进体系更加健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南济成为国家级(废木材)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基地”,安吉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对象,德清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对象,南潺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兴工业园区先后列入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批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循环经济综合类试点示范覆盖全部县区。积极对接、争取国家和省级各专业部门有关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载体。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9个、示范企业9个、示范项目27个;安吉县竹产业科技创业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兴县城南工业功能区先后列入浙江省前四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累计41家企业成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长兴县、安吉县为清洁能源示范县,南月区双林镇为清洁能源示范城镇;安吉县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县。3 .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和宣传发动,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建立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研究出台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湖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完善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工业、农业、商贸、城建、环保等领域有关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和规划计划,全面推进各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加大财政和金融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绿色金融试点支持,筹建绿色发展基金。修订完善湖州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十二五”共安排2317万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市本级122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一批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计划和省“991”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将生态文明列入党校干部培育的主体班次、干部网络教育的必修课程以及全市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的比例和学生环保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周”、“全国低碳日”、“寻找我们的金山银山”和“2015年生态乡镇巡礼”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居以及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二)存在问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较大。能源产出效率总体较低,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65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三五”节能减排指标压力仍然较大。空气污染仍较严重,PM2.5浓度在全省较高。与全国和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我市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与资源约束、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承载压力居高不下。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方式仍显粗放,资源承载空间不断压缩。当前湖州市单位土地产出率在全省排名靠后,同时却有大量批而未供存量土地资产,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和供需矛盾问题共存。水资源方面,湖州市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水环境容量有限,水质性缺水情况仍然存在。能源方面,全市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继续扩张,能源缺口日益扩大。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湖州市科研经费总体增长相对较快,但是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能力仍然较弱,缺乏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仍存在很多技术瓶颈。特别是对生态产业链对接和延伸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资源节约与替代、能源梯级利用、绿色制造、污染物零排放等关键技术仍有较大的研发和推广空间。长效发展机制尚待完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环境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完善。(三)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发展趋向。从国内看,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上升到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循环经济将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将由原生资源型为主转向产品型,由内部循环为主向三次产业复合循环转变,由生产性领域为主向生产、流通、消费循环转变,由国内循环为主向国际循环转变。从本地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绐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湖州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既定部署,2017年国家发改委将牵头开展建设方案实施情况评估,我们要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更加积极有为,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二、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系列全会精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赶超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二)基本原则强化理念,减量优先。努力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加快推进全市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化改造,从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提高资源产出率。按照动脉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征,统筹对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结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中。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序全面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有效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新驱动,提高效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和完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一十双百”行动,即:围绕着湖州市整体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这一总目标,打造包括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静脉产业基地等在内的10个左右循环经济发展主平台,全面实施10()个左右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力争五年时间累计完成新增投资100亿元左右,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到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力争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通过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及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循环型工业、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产模式基本建立。“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表臭刚指标单位20152020D上iHt利用水平亿元生产总值耗地盘公顷/亿元47.0735.22海天矿山企业资源粽合利用率%90I(X)水皆厚利用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用水用(当年价立方米/万元78.8下降2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埴(当年价立方米/万元34.5下降15%农田漱混水干j效利用系数%62.463再生水利用率%2025能源使用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燥/万元0.65省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桑%1418农村清洁旎源利用率%73.876热负荷100蒸口虹时以上的工业园区中实施集中供热的比例%70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踪合利用率%9696化利M水+工业危险痣物无害化处置率%8590农作物枯杆媒合利用率%92.6795主要废旧商品平均回收率%75城锚生活垃圾无古化处理率%100I(X)亲中式城钺污水处置设施污泥和一般工业污呢无宙化处置率%9095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年能源消耗总量、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等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消耗量较2015年下降2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的较高水平。资源产出率显著提高。循环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推广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宣传教育、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建成一批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村庄)、绿色宾馆饭店、绿色商场超市、绿色市场;循环经济知识逐渐普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主要废旧商品平均回收率达到75%左右,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循环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循环经济工作机制、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要素保障等基本健全,有效引导与支撑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四)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化、集聚化、生态化联动的要求,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耦合与空间整合力度,优化调整市域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关联,着力构建“一市、两县、七园区、四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市:围绕将湖州市整体创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这一总目标,大力实施“生态+”行动,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着力构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近期加紧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成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点。两县:全面建设“安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努力提升“德清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加快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循环化发展,大力弘扬和发展地域生态文化,走出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打造循环经济样板区和示范区。七园区:全面推进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的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南济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兴工业园区省级试点方案,加快推进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吉经济开发区、德清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作,使之成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空间;同时,在上述平台中积极争创新的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四基地:重点规划建设南部长超、吴兴环渚、长兴城南、德清新安等四个静脉产业基地,打造静脉产业发展主平台,推动区域静脉产业的集聚发展,提高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缓解项目环境邻避效应约束,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示范试点。三、主要任务(一)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认真实施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绿色工厂评价导则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争创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围绕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加大与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合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印染、新墙材、蓄电池等行业的绿色制造标准。总结重点行业推进经脸,全面推行行业绿色制造标准。分批分行业指导重点企业开展自愿性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指导重点地区做好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分质处理改造,推进建设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支持创建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支持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力度。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取缔高耗能、高水耗、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100%推行清洁生产。推动重点领域建立循环产业链。进一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重点在金属新材、现代纺织、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培育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明确造纸、制革、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升级目标,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以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培育若干个特征鲜明的工业循环产业链条,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建材行业鼓励构建原料、废弃物一生产一使用一废弃物一再生产的循环链条;纺织行业重点推进纺织一印染产业链向纺织一制衣一废纺织品一再生纤维方向发展;竹木制品行业鼓励构建竹木屑、边角料一木塑、指接型材一再生产的循环链条;蓄电池行业加快构建废弃蓄电池一再生铅、塑料的循环链条;机械工业构建废旧金属回收一废旧金属冶炼一绿色设计一模具制造一机械加工的循环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制造业。加快以环境治理设备、节能电机、高效用能设备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重点培育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节能环保装备,积极培育废旧电机、废电线电缆、废金属、报废汽车和废旧电子电器等的再制造产业。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和环境咨询一条龙服务能力的综合性环保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小镇、节能电梯产业园、中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建设,培育规模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南河开发区、长兴开发区和吴兴工业园区省级试点工作,积极争创新的省级、国家级试点。支持南潺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以“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为中心,打造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共享,企业间副产品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物集约利用,废水再生利用,培育和构建规模布局合理、设施优化、物质循环、功能互补、管理创新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体系。到2020年,全市7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二)推广发展循环型农业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积极创新农作制度,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殖模式,着力构建农林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殖、生物质资源开发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鼓励引导开展“秸秆湖羊肥果蔬”、“秸秆-笋-碳”、“猪-沼-稻(果、蔬、鱼)竹”、稻鳖共生、稻虾共生、园林养鸡、桑基鱼塘等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新型种养模式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发展粮食、淡水鱼、茶叶、竹笋和湖羊、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集中,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做强一批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发展一批流通平台,集成创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互为支撑,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物利用闭合循环的产业综合体。着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扩大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使用,不断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2%。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推进科学用药、精准用药,切实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年均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65万亩,实施绿色防控融合面积3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以上。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积极推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及“三沼”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设施,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全面推广农作物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桔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加快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回收与综合利用的运作体系,实施化肥包装袋、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大力推广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6%以上。(三)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动“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创新“互联网+节能”模式,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装备采购、人员培训、信息咨询、节能低碳认证等节能服务。在环保领域,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环境监测、维护管理与环境咨询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信用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培育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再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和质量鉴定。壮大生态旅游业。发挥太湖、古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等品牌优势,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建立旅游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各旅游区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推进旅游资源综合利用和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旅游者的绿色消费,加快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绿色旅游。加快开展绿色旅游环境建设,全面加快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等旅游地环境管理纳入到日常环保工作,积极探索旅游地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绿色旅游餐饮建设,鼓励绿色旅游酒店、绿色旅游饭店、绿色旅游商品企业开展绿色消费服务。加快推动绿色旅游交通系统,支持建设绿道、风景道、生态游步道,鼓励使用低碳环保交通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物流园区为主体、物流中心为骨干、物流配送点为网络的物流平台体系。完善交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配送效率。建立现代信息平台,推动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提高运输设备使用效率。鼓励内河集装箱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构建河海联运物流体系。加强绿色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绿色化物流经营和物流运作,加快城市逆向物流的管理。到202()年,将湖州建设成浙北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全社会流通费用下降到GDP的10%以下。提升餐饮业绿色发展水平。合理规划餐馆娱乐产业的布局,鼓励发展连锁经营业,实行挂牌监督管理制度,规定噪声标准和营业时间,增强社会监督。对餐馆娱乐业进行全面排污申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ISOI4000体系认证,开展绿色宾馆示范。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推进油烟减量排放、有效收集和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倡导绿色消费,提倡纸品餐具,减少白色污染,实行垃圾集中回用和再资源化。到2020年,建成一批绿色示范型的宾馆、酒店,餐饮娱乐业基本实现生态化。(四)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管控。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合理提高土地开发容积率,有序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挖掘拓展新空间。深入推进废弃矿山整治和利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化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常态化,积极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到2020年,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量下降到35.22公顷。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逐步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优水优价”的供水节水模式。以价格手段引导居民自觉节约用水,统一实行分类水价,完善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鼓励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努力争创省级节水型城市。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企业主体、政府调控、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能源高效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水泥、纺织、火电、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力度,实施工业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热电冷联产、电机能效提升等节能改造工程,在纺织印染、化纤、造纸等行业建立一批“领跑者”标准,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加快公共领域节能,公共场所鼓励使用太阳能、强制绿色照明、严格限制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公共交通方面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五)加快打造循环经济支撑平台构建废弃物分类收集与再生体系。建立完善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强制回收产品、包装物、电子废弃物等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设施,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多层次的废物集中分拣整理场所。推进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互联网+”模式,建立一站式的再生资源分拣转运系统。培育规模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和园区,建立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推广安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经验,将废物分类收集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居民家庭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鼓励社区自主建立废物分类收集网点,实现全市主要城镇社区和中心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全覆盖。引导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转型。打造静脉产业基地。促进静脉产业集聚发展,统筹谋划推进一批综合示范带动明显的静脉产业基地建设,缓解项目环境邻避效应约束。基地集中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报废汽车拆解、电子废弃物、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多种固体废弃物,推动构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根据现有静脉产业集聚基础和地方发展布局,打造南河区长超静脉产业基地,重点开展生活固废回收分拣和资源化处置;打造吴兴环渚静脉产业基地,重点开展城市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打造长兴城南静脉产业基地,重点开展废铅酸蓄电池拆解与资源再生;打造德清新安静脉产业基地,重点开展废旧金属回收、分检与整理。基地应严格遵循环保要求科学选址,划定四至边界,编制专项规划,建立管理机构,积极创建省和国家示范试点。完善环境权益交易中心。依托全市统一的环境权益交易中心,丰富交易内容和产品,完善交易机制,进一步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以重点污染行业为抓手,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机制,激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开展污染防治,控制和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排污权指标量化管理,建立排污权市场定价机制,推进排污权市场竞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二级市场、短期租赁市场建设。结合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先行先试。丰富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科技资源,推进技术升级改造、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其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建立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污染减排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平台和转让推广网络体系。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需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等推广服务,为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引领大数据时代,建立清洁技术储备库,采用服务器一客户端开发相应的技术查询用户系统,实现数据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机构,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六)全面建设循环型社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接筑一体化应用,有序推进既有高耗能建筑、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绿色施工,加快发展墙体自保温等新型结构体系。落实绿色建筑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实施建筑低碳试点,选择若干拟建的写字楼、大型商场、酒店三类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示范,努力创建一批低碳节能示范区。加快建设南太湖绿色生态城。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工程在农村的实施。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并着力提高2星和3星的创建比重。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全市公路、铁路、水运和各类站场,统筹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尽可能的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优化城市内部、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线路,显著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分担率。合理规划、科学选点,优化调整公共自行车站点,适度超前增大公共自行车投放量,方便居民自由低碳出行。顺应汽车绿色消费的趋势,大力扶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完善充电桩网络布局。加快湖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十三五”启动建设。大力推进航道疏浚与修复工程,构建“两横三纵”的骨干航道网,加强与上海自贸区、上海港、宁波港合作,建立河海联动的水上集装箱运输网络。鼓励倡导绿色消费。制定实施湖州市关于加快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若干意见,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依托城市社区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制度,以城市社区、农村居民点为载体,建设一批低碳社区、绿色社区。利用微信、手机短信、宣传栏等工具,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倡导消费者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识食品等绿色标准产品。积极开展碳标识政府采购工作,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评选活动,发挥政府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四、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间,围绕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产业经济、城乡建设、生活消费等各领域深入开展循环化进程,全力实施“六大工程”,即: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工程、城乡垃圾收集与处理利用工程、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工程、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工程,滚动实施10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五年时间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浙江天能年回收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清洁化再生技术改造、浙江三一铸造有限公司废钢再利用循环、年回收再生产各类端服务器30000台和PC20000台项目、德清杭钢100万吨金属再生项目、浙江天振竹木开发有限公司高弹静音新型竹塑复合地板建设项目、永立石材年产500万平方米节能环保及保温防火的轻质墙板生产线项目、通益环保年产1万吨再生仿羽绒技术改造等项目,“十三五”期间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资约25亿元左右,实现废旧机电产品、金属、塑料等各类大宗固废的系统性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湖州市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项目、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20吨/天不锈钢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南济区废桶危废集中处置项目、德清钢材酸洗液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浙江明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安吉正和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甲醛生产线尾气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项目,“十三五”期间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项目投资约8亿元左右,进一步提高无害化利用处置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三)城乡垃圾收集与处理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新材料有限公司废弃资源利用发展新型墙材及建筑结构一体化建材产业园、长兴县建筑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安吉县西苕溪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长兴县市政环境卫生管理处大件废弃物处理中心、安吉县鸿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再生资源交易分拣中心、湖州市区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长兴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德清县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安吉县全县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等项目,“十三五”期间城乡垃圾收集与处理利用项目投资约20亿元左右,推动各类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高城乡建设领域循环化发展水平。(四)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实施全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浙江圣氏生物科技低值安吉白茶资源高效提制及副产物循环利用项目、浙江天草生物废弃物生产500吨高活性植物干粉素、南济练市企业年产颗粒饲料30000吨和生物质颗粒50000吨项目、湖州富民生物能源年产8万吨秸秆(稻草)固化成型项目等一批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类项目,“十三五”期间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约7亿元,加快生物质资源循环化利用,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五)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工程重点实施兴开发区集中供热项目、华电长兴和平热电联产项目、湖州浩昱新能源练市镇“农光互补”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长兴开发区企业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项目、南济区双林镇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项目、湖州度假区亮化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项目投资约25亿元,进一步提高全市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推动实现全市节能降耗目标。(六)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工程重点实施湖州南太湖热电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久立集团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湖州通元石料污水循环处理项目、浙江德瑞溶剂油回收系统项目、浙江天立新材环保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浙江捷凯实业节水节能技改等项目,“十三五''期间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项目投资约25亿元左右,深入推进全市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企业内部循环化发展水平,通过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的统一。五、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湖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领导作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到全市“六重”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各县区实际,编制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滚动制定循环经济“一十双百”行动年度推进计划,并把循环经济目标和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督作用,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检测制度和评估评价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循环经济工作顺利开展。(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准入机制,对再生资源与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研发及咨询服务企业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循环经济领域。加强环保准入和能效标准管理,禁止审批不符合环保、达不到能耗要求的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实施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等系列技术标准,建立完善能效标志认证和低碳认证。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指导温室气体重点排放企业建立碳报告制度,包装争取碳资产项目,积极参加全国碳交易市场。完善政策法规。切实落实国家、浙江省在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和完善湖州市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实施办法、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等,积极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全社会提高赞源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循环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申报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计划和中央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科学安排年度市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和其他绿色发展有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技术改造、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制定绿色产品目录,将纳入目录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机关及学校等单位使用节能和可再生产品。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给予基础设施使用、土地、税费征收以及项目审批方面的适当优惠和政策倾斜。研究完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回收、企业搬迁、废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优惠。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企业以及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循环经济领域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对国家、省确定的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静脉产业基地以及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循环经济企业的合理用能用水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南太湖精英计划”系列引才工程,加快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急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四)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宣传活动,普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引导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循环经济内容纳入各级各类业务培训计划,面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