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全球流动性风险和对策国际经济评论高海红.docx

    • 资源ID:7425283       资源大小:26.9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球流动性风险和对策国际经济评论高海红.docx

    全球流淌性风哙和财策国际经济评论20国年第2期高海红【内容提要】借鉴国际清算银行的测量框架,本文认为,私人流淌性本质上指融资意愿,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跨境传递特征:其周期波动与金融危机亲密相关,与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政策取向相关,而新兴市场是全球流淌性的被动接受者;有效减缓全球流淌性周期波动幅度、降低跨境流淌性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与时供应救助以避开系统性破产,是全球流淌性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须要一个涵盖国别、双边、区域和全球在内的应对框架和全球金融平安网;全球流淌性机制建设为中国参加国际金融治理供应了契机,也为国内各项政策协调提出了挑战。关键词:全球流淌性金融稳定审慎监管全球金融平安网反思这次金融危机,让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备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监控和应对全球流淌性。我们看到,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流淌性充裕,国际借贷成本低廉,这同时也是金融泡沫积累时期。2008年雷殛兄弟倒闭之后,发达市场去杠杆化使得全球流淌性出现瞬间枯竭,系统性风险快速累积。20092010年间,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实行宽松货币和刺激财政的政策。在新增流淌性的刺激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得以稳定,但新兴市场却因短期资本大量流入过早地步入信贷扩张期。2011年间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欧洲财政稔固和银行重组带来新一轮的去杠杆化,又将全球流淌性带入新的收缩周期。不难看山,全球流淌性的周期波动与金融危机爆发有着亲密的关系。然而到I前为止,时全球流淌性的监管,我们仍没有一个牢能而完整的框架。木文试图回答四个问题:如何测量全球流淌性?全球流淌性对金融稳定有什么影响?应对全球流淌性风险有哪些措施?中国的政策选择是什么?全球流淌性的衡量全球流淌性概念由来已久,也颇具争议。在二战后建立的布宙顿森林体系卜.,全球流淌性指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手中的黄金和美元储备资产。1961年设立的特殊提款权(SDK),作为美元流淌性的补充,是国际货币恭金组织(IMF)成员国创建的种只在成员国之间记账运用的储备资产。随着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以与金融创新的出现,特殊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各种形态的跨境资本流淌出现不断改写全球流淌性的含义,这为全球流淌性管理带来J'挑战。本次危机的爆发,再度凸显全球流淌性管理的重要性。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流淌性管理”工作组,并托付国际清算银行(B1.S)对全球流淌性问题进行探讨。BIS在其近期发布的探讨报告中梳理全球流淌性概念,将全球流淌性按主体划分为官方流淌性和私人流淌性。依据BIS的定义,宜方流淌性是指货币当局创建和供应的流淌性。这其中,各国中心银行是唯一能够创建流淌性的主体,而国际金融组织,比如IMF是动用手中救助性基金和SDR,在必要时为私人流淌性供应补充的主体。私人流淌性主要指金融机构进行跨境融资的意愿,主要包括融费流淌性、市场流淌性、风险承受流淌性,分别代表私人机构的融资实力、融资规模和金融杠杆程度。必需指出,B1.S的这种划分具有框架性指导意义。但在现实中,各类流淌性之间的界限并非清楚,特殊是,全球流淌性并非各国流淌性加总,这大大增加了流淌性在全球维度中测量的难度。在实际操作中,BIS建议同时考虑两个尺度:数量尺度和价格尺度。数量尺度测量流淌性的累枳规模,而价格尺度则能反映流淌性条件。比如官方流淌性,按数量尺度测量,可以观测基础货币、广义货币,或者外汇储备的变更。按价格尺度测量,可以观测宜方利率和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变更。观测私人流淌性变更更为困难,必需将数量尺度和价格尺度结合来推断。这其中可观测的数量指标包括:银行流淌性、期限错配、商业票据市场融资额、银行杠杆比率等。可观测的价格指标包括:伦敦同业拆放利率一隔夜指数掉期息差(1.ibor-OISspread)、外汇市场互换其点、债券一信贷违约互换基点(BondYDSbasis)、基金经理调查、买卖差价、风险波动指标(V1.X)、金融资产价格和利奉、不动产价格以与公司市盈率等。敏锐的视察家可以从各种指标中捕获到私人机构融资意愿的动态和累积的风险。作为全球流淌性测量框架,上述各类指标具有参考性。但在现实中,流淌性动态变更特别困难。首先,私人流淌性表现为私人融资意愿,而意愿本身具有很强的心理特征,难以量化。其次,私人流淌性具有内生特点,因为融资必需有交易对手,也就是只有当交易双方都情愿参加市场的时候,才能获得流淌性,一方退出市场,就会出现信贷收缩。这一内生特征加大对流淌性变更的观测和预料难度。再次,就官方与私人流淌性关系而言,官方流淌性变更通常变更私人流淌性的融资条件,比如基础货币扩张或者政策利率的降低会刺激私人融资意愿,或者在私人流淌性严峻不足时官方干脆向市场注入流淌性。但问题是,就规模而言,私人流淌性要远远大于官方流淌性,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特殊是考虑私人流淌性具有意愿特质,官方企图通过变更流淌性条件来影响私人流淌性,往往力不从心。在更极端的状况卜.,比如在流淌性枯竭、市场融资意愿冻结时,即便是官方能够干脆注入大量的流淌性,假如不能产生足够的信号效应,瞬间红原市场信念,正式的反应也很可能无效。域终,在各项测量指标中,有项是基金经理调查。在这里,基金经理观点不仅是观点,而是一种市场合力,旦达成共识,不管基本面如何,市场预期有很强的预期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市场原教旨”势力,往往是左右流淌性的终极因素。纵观欧债危机,始终贯穿若市场与政府的较量。评级机构在关键时刻发出警告,其效应不仅仅是披露真实风险,更重要的会影响市场心情,这对各国货币当局和监管者提出严峻的挑战。全球流淌性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全球流淌性过度膨胀和严峻收缩都会造成金融动荡,甚至导致系统性危机的爆发。详细来看,在全球层面,流淌性变更与金融稳定性有如下关联。(一)全球流淌性的周期波动与金融危机亲密相关私人流淌性的波动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信贷条件亲密相关。宽松的政策和信贷条件往往刺激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杠杆比率和追求高风险投资C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回顾过去30多年间的多次危机,比如,1979年其次次石油危机、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纳斯达克危机,以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不难看出,每次危机的爆发都与流淌性的波动存在亲密的相关性。个普遍的特点是,在危机爆发之前,全球流淌性不断累积;而在危机爆发后,流淌性瞬间收缩。比较来看,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最为深重。特殊是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全球流淌性大崛度收缩,金融机构融资意愿几乎冻结。严峻的信贷收缩造成金融市场严峻抑制,危与金融体系的运转,甚至威逼到实体经济。随着美联储连续出台的数量宽松政策、向市场干脆注入流淌性,流淌性收缩才得以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全球范围内剌激财政和放松货币政策,又再度择放/流淌性。在各国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的状况卜.,新增的流淌性在不同市场之间寻求利差,其短期投机性特别明显C进入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化,欧元区银行业面临新轮的去杠杆化。到2012年,欧洲的银行到期负债约占总债务的25%,同时很多债券发行的政府担保也到期,这意味着,欧洲的银行将经验大幅度收紧融资。预料欧洲的银行资产将缩减IrC1.3.5%,这对全球资本流淌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二)私人流淌性具有很强的传染效应这种传染性,是表现为跨境传递。不同市.场之间的任何利差、汇差变更都会诱发私人资木的流淌。特殊是资本管制宽松的市场,跨境传递最为明显。二是表现为市.场间传染。流淌性困难往往始发于短期信贷市场.银行出现融资困难,通常伴随着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这样,信贷市场流淌性变更会对中长期负债证券布场、外汇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产生冲击。机构之间相互持有流淌性使得问题变得更困难。更重要的是,流淌性风险偏好变更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猛烈波动。2010年,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导致国际资本流淌寻求收益(SearChfOryie1.d),资本流向高杠杆、高风险、高收益市场。结果是国际大宗商品、股市等高风险市场价格上涨。2011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资本流淌寻求避险(Safe-haven)。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黄金,其价格到2011年9月,每盎司达到近1800美元。信用级别较高的美国、德国政府10年期国债是典型的避险资产。在2011年间,这些债券的收益率都在3与以卜.,具有良好的市场流淌性。资源国家的货币,如加元和澳元、套利货币日元,以与平安货币瑞士法郎也成为避险货币。这其中,2011年9月,市.场对瑞郎的需求压力曾导致瑞郎大幅度升值,瑞士国家银行被迫入市干侦,抛售瑞郎,稳定瑞郎汇率。<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成为流淌性被动接受者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狭小,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这使得这些国家即便有较高的国内储蓄也无法在本国市场有效地将其转换为投资。这些国家,特殊是在资本管制比较松的国家,普遍存在较低的投资本土化倾向,木国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对外部市场的风险暴露,更简单受到国际流淌性冲击。从危机前后东亚、拉美和东欧新兴市场的资木流淌状况看,在各种资本流淌形态中,干脆投资相对极定,私人资本波动较大。特殊是2010年间,在新兴经济体经济夏苏不稳定的状况下,私人资木大规模流入过早地将它们带入信贷扩张期,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和货币升值压力。一些国家为保持汇率稔定不得不加大/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造成外汇储备再度累积。这切都延缓了经济复苏的进程。更弱要的是,国际资本流淌出现急停或大规模流出,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稔定的破坏性极大。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新兴市场政策选择特别有限,除了资本管制具有事先预防功效,其他应对措施主要是事后应对,这劝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重大挑战。(四)美国是全球流淌性最主要的创建者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结算和计价货币,美联储自然是全球美元流淌性的创建者和供应者.过度的美元流淌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隐患,然而在出现危机之后,流淌性瞬间紧缩又须要美联储与时供应美元流淌性支持,防止市场解冻和系统性破产。在危机前的2002-2007年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大幅度降低美元借贷成本,通过资本项目为其贸易逆差融资。与此同时,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国可以电无障碍地将美元输出。在这期间,对非金融机构美元信贷,在美国境外年均增长30%,境内增长23斩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美联储的数量宽松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全球流淌性。到2010年中期,非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元资产,外国机构持有占全部的13%»换言之,每100美元中有13美元在外国人手里。这还不算外国金融机构和政府手里的美元资产。然而,在美元流淌性全球持有的状况下,没有哪个国际机构或者超主权实体行使监控中心银行流淌性创建的职能。美联储在缺乏财金纪律约束下,拥有美元流淌性创建的肯定权力。其影响,一方面,从全球失衡的角度看,美元流涧性与美国常常项目逆差挂钩,造成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是全球失衡的重要缘由。只要顺差国情愿接受并持有美元,流出美国的美元总可以以美元债务的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为美国逆差融资的格局。另方面,由于美国不再承诺保持美元汇率的稳定,那些自愿钉住美元的国家货币当局,或者紧跟美联储,接受美国货币政策的传递效应,深受美国政策外部性冲击;或者对外汇市场持续干顶,被动累积大量美元储备,落入"美元陷阱"。应对政策选择应对全球流淌性风险的核心目标是削减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详细来看,有效的应对政策应当足以缓解全球流淌性周期波动幅度、减低跨境流淌性对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并且与时供应危机救助以避开系统性破产。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流淌性风险的制度保障。特殊是在削减国家政策外溢性,比如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政策外溢性方面,国际合作是唯一有效的制度保证。从国际货币体系范畴看,这种制度保障包含两个层次。一是G20首脑峰会。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G20峰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最高层次的合作机制,G20峰会的核心功能是在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20个国家之间达成政治共识,然后托付国际金融机构对其决议加以详细实施。目前,在G20框架卜.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流淌性管理”工作组,正式将全球流淌性管理纳入国际货市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G20也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对冲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在全球层面起先对影子银行监管进行法规建设。二是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职能机构,主要行使制定、实施各项全球金融治理规则。这其中,BIS是全球中心银行的银行,其卜属的巴塞尔委员会负责全球银行业监管,特殊通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核心资木、流淌性等提出指标要求。为了应对本次危机,2009年G20伦敦峰会确定成立金融稳定局(FSB),负责监测全球金融风险。在监控私人流淌性风险方面,BIS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个核心机构是WF,其主要职能是在187个成员国发生危机时作为最终贷款人向危机国家供应资金救助。作为危机监控和救助机构,IMF依靠整套的金融体系健康状况指标和评估系统,以与训练有素的专家团队,通过对话、互评和提出建议等手段对危机进行防范,并在必要时通过贷款和信贷支持进行危机救助。为了有效应对危机和峡应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这一新的国际经济格局,2009年G20伦敦峰会确定对IMF进行系列改革。其核心,首先,通过扩充资金增加IMF可用资源;其次,变更以往苛刻、僵硬的贷款模式,依据危机新的特点,在贷款条件性、贷款期限、贷款品种等方面增大限度增加敏捷性;再次,对单个国家应对资本流淌冲击的政策选择进行全面的研讨,变更了长期以来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货本管制的强硬立场,首度认可资本管制在肯定条件卜的合理性。最终,变更治理结构,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建立全球金融平安网是实现全球流淌性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2010年H月G20首尔峰会,各国就金融监管和流淌性救助等多项措施达成共识。目前,全球金融平安网建设多头并进。总体看来,一个有效的全球金融平安网是由多层次应对机制组成,国家层面的应对是全球流淌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当木国金融机构面临流淌性枯竭时,国家的外汇储备是政府救助的最主要资源然而在通常状况下,国家外汇储备应对流淌性危机只是杯水乍薪。在国家层面,危机防范比危机救助更为根本。首先,健康的金融机构是减缓流淌性冲击的首要环节。这要求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对本国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比如对本国银行进行审慎监管。监管措施包括,其一,实施资本与流淌性有关的措施,比如制定核心资本比率和限制杠杆率等,这不仅强健本国银行机构抵抗外部流淌性冲击的实力,也在流淌性膨胀时期制约银行无限扩张负债表的冲动,从而减缓流淌性周期波动幅度。其二,对银行表外业务实施亲密监控,关注影子银行系统性影响,通过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表外业务的最低资木金和保证金,要求信息披露透亮公开等措施强化监管力度,以与阻挡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的风险隔离措施等。2009年欧盟出价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AIFMD)草案,以与2010年美国颁布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金融爱护法案讥都旨在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其次,在应对私人流淌性时,有必要区分流淌性带来的是宏观经济风险,还是金融稔定风险,然后有针劝性地加以应对。针对宏观经济风险,应对措施包括货币升值、对冲干预、放松货币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等。针对金融稳定风险,当局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选择。比如,可以实施审慎监管政策,如外汇敞口限制、外币资产投资限制、外币贷款限制、外币打算金要求等劝国内金融机构卑视性外汇政策,削减系统性风险。此外,在宏观政策和审慎政策失灵的状况下,也可以接受资本管制应对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稳定风险。跨境合作是应对全球流淌性风险的其次道防线。这其中,双边、区域和全球多边合作是三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重要机制。双边机制通常是在评估金融机构发生流淌性短缺的严峻性和传染性之后,两国货币当局实行互换形式,对其中方供应肯定金额、肯定期限、低息、无条件的资助。双边救助具有时效性高的优势。在木次危机中,美联储与日本、韩国,以与欧洲危机国家分别实行双边货币互换的方式解救这些国家私人金融机构美元流淌性短缺,避开流淌性危机演化为清偿性危机,从而造成系统性破产。自本次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与其他货币当局签署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在事实上担当r最终贷款人角色。区域机制通常在现有金融合作框架中,成员国针对区内发生流淌性危机的国家,以与有高度可能性发生流淌性危机的国家,供应以恳求为基础、限额、限期和有肯定条件制约的救助。区域救助在如卜几种状况卜尤为重要: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耗尽:全球层面的应对措施具有时滞:区外流淌性对本区域具有非对称冲击。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机制的建立。2000年由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和韩国共同建立了清迈倡议(CMI)。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促使CM1.顺当过渡为多边机制(CMIM),拥有1200亿美元储饴库和与之相配套的亚洲宏观经济探讨办公室(AMR0)。亚洲国家普遍拥有丰裕的外汇储备,将来对CMIM的增资不存在太多的障碍。而在制度建设上,以八MRO为雏形,在制度化建设中迈向区域货币基金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区域木币债券市场建设将促进亚洲木土投资,有利于将本地储蓄留在本土,转化为本地投资,这将从根本上减缓全球流淌性对亚洲市场的冲击。欧洲债务危机方面暴露欧元区治理结构缺欠,另方面也催生了系列新的区域性监管和救助机构的建立。在制度上,欧元区建立门次洲银行局(EBA),欧洲系统性风险局(ESRB),以与欧洲监管局(ESAs),这些构成新的欧元区金融治理框架。与此同时,2010年建立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拥有4400亿欧元救助实力,并安排在主权国家信用担保卜.,通过杠杆方式筹措至1万亿欧元资金,用以救助出现流淌性危机的国家和机构。希腊、爱尔兰和糊萄牙是获得来自EFSF救助项目的第批国家。按安排,EFSF将在2013年最终转换为永久性金融稳定机制,即欧洲稳定机制(ESM),届时,欧元区将拥有区域常设的流淌性支持机制。全球多边机制包括金融机构监管和流淌性救助两个方面。B1.S下属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监管框架,通过系列标准对全球银行业实施监管。2008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相继发布稳健的流淌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淌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设定银行流淌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实现流淌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在全球范围内执行的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在上述框架之下,通过对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和流淌性监控等提出新的标准,来减低银行的对手风险,限制银行杠杆率,建立银行反抗流淌性冲击缓冲带,减缓流淌性周期波动幅度。同时,上述框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的流淌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此外,RIS卜.属的FSB负责监控影子银行,以限制银行负债表无眼膨胀,提高对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透亮度和有效性。对国际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的监控不仅防范流淌性危机,也强化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危机的实力。全球流淌性救助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特殊是出现大规模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流淌性紧缩时,由国际金融机构供应肯定金额、低息和附加条件的金融救助。全球救助具有风险分担和救助金额相对足够的优势。IMF是全球最主要的危机防范和危机救助的流淌性供应者,其针对1995年爆发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以与2008年以来联手欧元区对爱尔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家流淌性供应/救助。为了更有效发挥作用,IMF接受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对其僵硬的贷款模式和苛刻的附加条件的指责,不仅将救助贷款条件放宽,供应敏捷性贷款(FC1.),更将救济延长至那些经济基本面良好,但具有高度发生危机可能性的国家,为它们供应预防性贷款(PC1.)。目前,IMI;拥有750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并获得来自欧元区国家新的2000亿欧元基金。在提高流淌性救助敏捷性的同时,通过何种手段确保救助的有效性,是各层次救助机制面临的难题。传统手段,即对所供应的基金救济附加苛刻的条件,己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流淌性危机。但是,如何避开矫枉过正,避开缺乏约束的救助带来新的道德风险,仍缺乏共识:方面是危机国家渴望瞬间获得足够的资金,而不附带过多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出资国家须要对资金运用进行约束,又不至影响资金的吸引力。与上述难题干脆关联的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当全球流淌性出现问题,谁来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全球层次,I肝通过向危机国家供应救助贷款来充当全球最终贷款人角色。此外,美联储是全球流淌性的创建者,也理应在流淌性枯竭时负责注入流淌性。在美元本位下,美联储应当担当全球美元流淌性的最终贷款人。事实上,美联储始终充当这一角色。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美联储起先了对私人金融机构的系列救助。在欧元区债务危机深化之时,美联储与欧洲央行降低美元互换利率,以便降低欧洲国家通过货币互换获得美元流淌性的成本。值得关注的是,私人流淌性从本质上讲是融资意愿,流淌性短缺并不能以数量来衡量短缺程度,即便考虑各种风险偏好指标,也难以对短缺程度进行精确量化。在这种状况下,美联储担当最终贷款人的实力特别有限。此时,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政府的介入,即便为问题国家供应非储备货币救济,也会在稳定市场信念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央行通过人民币双边互换也担当了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些货币互换以人民币而不是以美元为支付货币,而出现流淌性问题的经济体主要缺乏美元流淌性。尽管如此,这些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在稔定市场信念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元区,欧洲中心银行作为单一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至今对在担当区域最终贷款人方面迟疑不决。欧央行的担忧特别具有代表性0欧央行从来不认为中心银行负有对成员国的财政责任。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规定,欧央行没有购买和出售成员国政府债券的合法权利。其背后的理念,一是避开道德风险。任何担保和救助都会产生受援者对进一步救助的期望,这可能延缓他们针对危机根源实行整治行动,或者造成搭便车行为。二是避开开错药方。在理论上,流淌性危机与清偿性危机有明确的划分,两者有本质的区分,前者通过与时救助可以缓解,而后者的解决方案只有倒闭。问题是,在现实中,两者之间的界限特别模糊。在极端状况下,对流淌性危机连续供应救济,甚至会将原本流淌性问题变更为清偿性问题.假如对清偿性问题供应流淌性救助,这等于对不治之症投进无限财力。中国的政策选择作为G20重要成员,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始终主动参加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这不仅由于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更垂耍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部门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这一方面为中国寻求与经济实力相当的国际金融地位供应了可能性,也在另一方面迫使中国不得不应面对全球流淌性风险的挑战。首先,对本国银行业的审慎监管是防范流淌性危机的制度性基础。在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流淌性监管的最新标准,依据中国银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流淌性风险监管制度C例如,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流淌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与于2012年实施了商业银行流淌性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定性与定型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澄盖中外资银行的流淌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制度框架。其次,在应对跨境流淌性冲击方面,资本管制是政策选择的第一道防线。尽管资本管制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的负面影响自不待言,但是,在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国内金融部门缺乏竞争力的国家,资木管制仍是阻挡跨境短期资本流淌对国内金融部门和国内金融市场稳定性冲击的干脆手段。对中国来说,在现有的稳定汇率政策之下,资本管制仍是中心银行能够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垂耍保障。然而,对决策当局来说,现阶段的个难题,是如何处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资木开放和汇率稳定政策之间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加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聿要举措,但针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却存在诸多争议。一种看法是通过资本项目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另种则认为在汇率制度不变的条件卜开放资本项目,不但不能获得货币国际化的好处,反而为跨境资木套利创建空间,对本国金融稳定性带来风险。因此,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箭在弦上,但在当前欧债危机接着发酵,全球流淌性波动性加大的背景下,资本项目自由化次序和时点选择对保证中国金融稳定特别关键。再次,中国以政府间双边和区域合作形式为出现流淌性困难的国家供应支持。这其中,双边本币互换成为本次危机爆发以来最具有吸引力的救援形式。到201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其他货币当局共签署J'M个人民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在区域层面,中国主动参加区域流淌性机制的制度建设。中国是东亚区域流淌性救助机制-清迈倡议创始国和最大出资国°在总额1200亿美元的CYIM储备库中,中国出资384亿美元,占储备库总额的32%。中国代表担进区域货币基金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是发展区域本币债券市场的提倡者。中国与东盟、口韩财长会议同意由亚洲开发银行推出信贷担保和投资设施,为东盟和中日韩政府和企业发行债券供应担保服务,激励本币债券发行。中国主动考虑建立区域清算系统,参加探讨区域债券发行安排和区域信用评级机构建设等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本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市场中担'T更多的角色莫定制度基础。最终,中国参加全球金融平安网建设。本次危机的爆发为中国参加全球流淌性管理供应了契机。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角度看,全球流淌性管理涉与揽子的改革方案,须要与全球失衡、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平安网建设等亲密协调.其一,在全球多边机制治理结构调整中寻求参加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权利。作为经济规模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的声音具有聚合其他新兴市场的功效,因此,通过G20这一全球治理平台,中国代表新兴市场与G20发达经济体亲密合作,不仅解决全球失衡等世界经济长期问题,也从新兴市场利益动身,商讨约束发达国家政策的外溢性,以与对全球流淌性管理标准等问题。其二,在流淌性救助方面,中国是IMF重要的出资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向INF供应的份额扩大了3倍。作为全球其次大经济体,中国目前在IMF中的投票权份额为3.66斩排列第六位。预料2014年,中国的投票权将上升至第三位。中国于1996年成为B1.S的会员。然而,中国在全球银行业监管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仍旧有限,这须要中国大幅度提高其银行业全球竞争力,也须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银行监管专业人才。其三,中国参加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运用的扩大是将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必定趋势。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浩大的国内市场,以与不断开放的贸易和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成为重要的贸易金融结算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调整为人民币扩大其影响力供应了契机.危机后东亚地区出于因应相像的金融风险和对区域金融平安网建设的须要,为中国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人民币参加区域货币合作进程有效结合供应了可能。此外,通过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以渐进的、顺应市场需求的方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是中国政府在将来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结论全球流淌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争议焦点,一是应当关注它的定性,还是应当关注它的定量,目前看并没有样的结论;二是由于它的跨境特点和传递效应,如何精确测量它的波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目前仍I1.J是个难题;三是在强化对私人流淌性管理的同时,对官方流淌性管理缺位,特殊对储备货币发行国中心银行的流淌性创建缺乏约束,这明显须要各国协调达成共识。在危机后的各种努力当中,bis对全球流淌性的测量供应r具有参考意义的框架。由于同时考虑数量尺度和价格尺度,这有助于我们通过可以观测到的一系列指标来推断流淌性的任区域经济监控机构AMRO的首任主任职,中国在推累积规模和流淌性的条件。然而,由于私人流淌性具有心理意愿特征和内生性,在普遍存在“市场原教旨”势力的状况下,官方流淌性对私人流淌性的补充功能大打折扣。这使得无论对流淌性测量有多精确,在现实操作中都难以保证应对手段的有效性。全球流淌性管理是国际金融稔定性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减缓全呼流淌性周期波动幅度、降低跨境流淌性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并且与时供应救助以避开系统性破产,是全球流淌性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须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对策框架,涵盖包括国别、双边、区域和全球在内的多层次应对方案。与此同时,有效的全球流淌性管理涉与揽子的改革方案,须要与全球失衡、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平安网建设等亲密协调。全球流淌性机制建设为中国参加国际金融治理供应r契机,也提出r挑战。中国接受了国际标准,结合本土特征,对国内银行业制定了审慎监管措施。与此同时,中国作为重要的救助国,主动参加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的全球金融平安网建设,并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参加国际储省货币体系改革。国家政策选择中,中国凭借有限的资木项目开放在相当程度上阻隔了跨境流淌性的冲击,避开了本国金融部门陷入本次危机的泥潭。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管制仍是中国应对跨境流淌性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然而,更为敏捷的汇率制度和人民币更加广泛的国际运用,须要资本项目更为开放,这须要政策制定者在各项政策之间漫慎协调。这其中,资本项目自由化次序和时点选择对保证中国金融稳定特别关键

    注意事项

    本文(全球流动性风险和对策国际经济评论高海红.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