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陕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助力三门峡市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贡献了强劲陕州力量。一、发展现状陕州区地处黄河南岸,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9。年降水量650毫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陕州区立足区情实际,发挥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果、牧、菌、菜、药”为重点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202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1.38亿元,其中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47.5亿元,占比92.45%。果:全区果业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苹果25万亩,小杂果9万亩,其中梨3万亩、桃3万亩),果品总产量达6.05亿公斤(苹果5亿公斤,小杂果1.05亿公斤),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8.2万亩。2022年总产值达到22亿元(其中苹果20亿元、小杂果2亿元)。拥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其绿色(有机)果品基地是黄土高原“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的核心区,果品销售覆盖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三门峡壕份多果汁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浓缩果蔬汁(浆)等系列产品,为国内知名饮料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牧:全区生猪饲养量达38.37万头、大家畜9.83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73万吨、1.14万吨、1.13万吨,奶牛养殖场和养殖量占比达到全市的三分之二。2022年总产值达到10.268亿元,同比增长4.2%。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程宇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已发展为伊利A级原奶供应基地,并于2022年通过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发展前景广阔。菌:全区食用菌规模达5000万袋,总产量达5100万公斤,推广种植赤松茸、猴头菇、鸡腿菇等新品种2000亩,建设生产基地12个。2022年总产值达到0.6亿元,同比增长10.1%o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九龙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农业农村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其主导产品人工种植羊肚菌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菜: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1万亩,产量4.3亿公斤,设施蔬菜基地达到12个,越夏蔬菜生产示范区2个,设施基地面积3000亩。2022年总产值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6.3%。以西张村镇、张湾乡、张汴乡、大营镇、观音堂镇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以西张村镇、张汴乡为主的高山越夏蔬菜基地和西李村乡朝天椒等露地单品种蔬菜基地,保障了全市“菜篮子”的稳定供应。药:全区种植连翘、柴胡、丹参、黄精等中药材3.5万亩,产量4500吨,抚育野生连翘等15万亩。陕州区店子乡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宁寿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协作配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1.3万亩,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1座,初加工厂1座,被授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河南省中药材发展强乡”。二、主要做法(一)党建引领,夯实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一是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产业兴旺星”创建标准,围绕“一村一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今年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的30个村均有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目前,全区258个村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4个,占比40.3%,集体穷、产业弱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二是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激活特色农业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区涉及种养殖业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115家,注册资金1.409亿元,吸纳社员群众1064人,“绑定”龙头企业64个;涉及乡村旅游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2家,注册资金达到0.325亿元,吸纳社员群众175人,“绑定”龙头企业24个,干部群众力量进一步凝聚,走上产业振兴快车道。三是以发展党员致富带头人为抓手,增强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选好“头雁”、用好“归雁”、带好“群雁”,2022年,全区新培育高素质农民2(X)人,引导农村党员回村创业180人,评选乡村实用人才146名。陕州区大营镇吕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杨社军,带头发展“大棚经济”,成立绿芽合作社,农户赵新宇承包8个大棚,发展订单式育苗,预计今年净收入可达到7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致富。(二)品牌强农,提升发展质效。坚持抓品牌建设促产品销售的理念,持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竞争能力。一是科学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立足丰富的特色资源,培育壮大果、牧、菌、菜、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2022年,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48个;陕州红梨和“甘山红”苹果上榜河南省知名品牌目录;连续两年成功入围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今年成功入围河南省肉羊大县培育县,填补了三门峡市没有肉羊大县的空白。二是质量优先,夯实品牌基础。持续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常态化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瘦肉精”专项整治、利剑”行动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和支持绿色产品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技术升级等方式,不断推动绿色产品价值提升,2022年10月,我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强化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开展品牌推介,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河南金山农业公司的苹果获评第十九届农交会金奖产品。持续建强农产品销售网络,鼓励引导各大经营主体建立专营店,二仙坡果业在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建设果品专营店近20家,在省内主要商超建有果品专卖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三)产业融合,拓宽发展空间。着眼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采摘游、乡村游和观光游等新业态。一是采摘农业连线。结合乡镇实际,根据不同水果的采摘期,认真选取不同地方、不同品种的特色产品,连点成线,积极实现采摘不断档,时时有采摘、处处能采摘。截至目前,利用大樱桃、葡萄等特色水果产品优势,以大营-张汴-张湾一菜园”为核心的乡村特色采摘线路初步形成,采摘面积达到2万亩。二是山水旅游成片。专门出台陕州区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支持宫前、店子等地结合优质的自然山水资源,以自然风光为依托,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服务,打造休闲山水生态旅游线路,宫前乡的神龙峡景区、店子乡的栗子坪等农家乐项目,丰富了全市人民休闲度假的选择。三是休闲农业出精品。借助中国驰名商标“二仙坡”,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着力发展“二仙坡”观光、采摘、体验、学习的文化旅游模式,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二仙坡休闲山庄获评乡村旅游四星级经营单位,荣获“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休闲山庄”“2018年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等荣誉称号。(四)技术兴农,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技术先行、科技兴农,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带动农产品增产增收。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组织开展高素质现代农业带头人培训I,外出陕西省杨凌、宝鸡等先进地区学习,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难题;编写三门峡市陕州区中药材生产技术手册,有效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产量、效益逐步提升。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扩大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共同研发农用微生物系列产品,主要产品已销往全国20个省市,累计施用面积超过1800余万亩。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支撑作用。目前,全区星创天地9家(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6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7家。以二仙坡绿色果业为主体的示范园区,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三门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培育了早、中熟苹果新品种“富嘎”“富华”等,并在豫西地区得到逐步推广。三、存在问题在肯定陕州区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仍旧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龙头企业少。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国家级仅有1家,省级也只有4家。就果品产业而言,按照国家果园建设标准,全区标准苹果园主要集中在二仙坡果业、金山果业,传统模式栽植果园占比大,产量和效益都不高。二是链条不完整。全区虽然果、菌、菜、药种植面积大,但是企业多从事农业种植,加工企业仅有5家,且局限于农产品初级加工。比如中药材,种植道地中药材面积达到3.5万亩,却仅有仁新胜药中药材有限公司从事中药材收购、初加工、销售,其加工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且收益有限。三是发展保障弱。一方面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道路、供水设施建设仍有不足,公共服务保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多数农业企业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在科技创新领域动力不足、能力不够问题明显,导致科研产出低,成果推广困难。四、意见建议(一)强化支撑,培育龙头。加强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做好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的扩量提质,抓好潜力企业的培育申报。一是增强政策支持,深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释放产业主体活力;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做好资金管理、发放、使用等环节,严防截留挪用、私存私分等问题,切实保护生产积极性。二是增强金融支持,持续巩固深化“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建设,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特别是受三年疫情影响较大的龙头企业,帮助解决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融资难题。三是增强人才支持,继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用好本土人才,让“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等,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三农发展。(二)延链补链,提高效益。持续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加工业提升行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在果蔬制品加工、休闲食品和功能食品加工等方面招引项目,大力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补齐加工短板,培育和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二是完善销售网络,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进村出城行动,发挥本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持续培育电商销售主体,积极培育本土农产品销售“直播达人”,抓好销售环节的产品增值,促进产业增收。三是深化农旅融合,以打造沿黄现代农业产业带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持续发展,以高效农业生产、都市休闲观光、农旅商融合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区块,打造黄河流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三)加强保障,提供便利。提供完善的硬软件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吸引力、竞争力。一是抓牢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PPP项目为带动,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完善路网,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实施能力提升行动,特别是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确保真正满足群众需要和发展需求。三是提升科技保障水平,抓好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发展科技示范体系,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对企业创新奖补力度,引导企业在生物育种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领域加强科研攻关,提高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