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继承到突破创新再到革命建构 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革命探讨.docx
内容提要:巧克思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从理论继承到突破创新再到革命建构的学术发展过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源泉是多元化的,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遗传了德国古典杵学的“基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都在思想上给予了马克思极大的冲击,并分别对马克思产生强度不同的理论引导力。马克思对人类命运进行的深度探索,始终保留着德国古典哲学家所内蕴的咱由“精神,并以解放”为轴心构建充满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关键词:马克思.:理论继承:革命建构:解放;伟大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继承、发展前人的智慧,经过思想的沉淀和积累,铺设好自己的理论地基,从而在这一地基之上构建起宏伟的哲学大厦。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演进,同样不能摆脱这规律和逻辑进程,也必然面临和经历从理论继承到突破创新再到革命建构的学术发展过程.关于马克思理论维承的判定,己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马克思的理论继承与前人的关联度如何区分?其理论维承的内容主要包含哪些?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如何从所继承理论的框架之中实现超越,构建起自身的体系?一、理论继承的多元性及其本质性扬弃马克思生前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都有深入研完,其研尢成果大部分都存留在读书笔记中。马克思的精深研究和广博知识枳累为其理论发掘与思想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触,也为其宏大愿景的哲学构设埋下了种子从理论继承的角度看,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源泉是多元化的,我们既可以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找到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身影,也可以领略到马克思对中世纪哲学的延续与独到见解,而近代哲学更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即使近代哲学常常以被批判的姿态显现,但也足见其对马克思影响之至深。若将马克思比作一个思想“汇聚池”,那么他所继承的各种理论便是通往这一“汇聚池”的各条支流,而近代哲学中的福国古典哲学,在如此众多的支流当中则是最主要的一条。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意识哲学、人本主义、辩证法思想都主要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成熟时期的唯物史观则是其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的结晶.I可到德国古典哲学解析马克思的思想,是“走进马克思”的必经之路。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在内的哲学流派。该流派对古希胎哲学、中世纪哲学、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启蒙哲学等开展了扬弃性的概括归纳,撷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构筑了内容充实、逻辑严宓且哲学运思深刻的思想体系。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对费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保持着相当的热情,这方面是由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具有的理论深度值得学人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尤其是结合时代发展将其应用r现实指导,更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还缘于马克甩在很大程度上批判性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要精确地研究马克思哲学需要借助德国古典哲学的力量。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与在哲学史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德国古典哲学无疑是种既批判乂继承的关系。首先,从哲学本肢精神上看,马克思扬弃/撼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哲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始终带有时代遗留的痕迹。穗国古典哲学作为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自然也带有批判现实、针硬时弊的精神内殖,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以及宗教统治。这里的“批判”并非对现实社会的直接批判,而是厘定、反思的意思,主要运用于划清界限、勘定领域。康德的批判哲学正是通过原定“理性”的“界限”、勘定“理性”的领域,莫定了“理性''的合法权力,并以此令哲学摆脱神学的统治,甚至解构宗教,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启蒙。这种,厘定、反思''自康德行学问世以来便得到不断蔓延和散布,拓展深入到更多的领域,浓缩、沉淀为深潜于哲学内核之中的批判精神。德国古典哲学的这种批判楮神,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在镌国古典哲学那里,运用批判精神主要是将,理性一精神”的运动过程恰当地呈现出来,而马克思重点则是将物侦现实的运动以批判的精神适当地叙述出来,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对物项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延续和拓展了源自德国古典哲学开创的“厘定、反思”的批判精神。镌国古典哲学的革命精神并不体现为一种现实革命运动,而显现为一种哲学革命,这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相一致,它不可能像法ISi样进行政治革命,德国古典哲学革命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旧形而上学体系,并希望通过革命将哲学研窕的重心转向人与科学.这种敢下对权威发出质疑,善于改变旧体系的革命精神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延续,且作为其思想的JIt要内容之一被批判性地继承。马克思直至撰写资本论时期还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J并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其合理性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斛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并且“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不仅是i种哲学革命一对旧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思,而J1.更是一种无产阶级主导的现实运动,即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将革命视为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的唯一方式,认为共产主义唯有以革命的方式才能最终抵达。其次,从哲学思想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与谯国古典哲学有着广泛的连接点和难以割断的“网结”.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继承体现在其整个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早在大学时期,马克思已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众多学者有过深入研究。麦克莱伦指出:“马克思经历了从康勰、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这一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同样的发展历程。“在投入“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着重强调自由、理性与革命,与赫斯、鲍威尔等人一起批判黑格尔体系,认为当时德国所需要的是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而在研习了国民经济学,并经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之后,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逐渐棚弃肯年黑格尔派的,德意志诲识形态转而注重从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研究问题。通过这一历史过程,马克思转向黑格尔的法权思想.虽然马克思一直批判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帧向,但不容忽视的是,正是从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学习与批判中,马克思重构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闻消了,物质生活关系''的本源性意义。而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更是体现出其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连接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演进,反映了其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内容批判维承的深度与广度,透视出德国古典哲学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第国古典哲学有着难以割断的“网结1.本体论,他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当其考察人的本体性问即时,就是考察社会存在。箔者帧向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实践概念不仅适用于马克思的认识论苑畸,同样适用于其本体论范晒。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部分即是实践哲学,它是与解择世界相对应的改造世界的哲学体系,缺乏实践的哲学不能称其为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所有认知和对世界的改造都建立在实践施础之上,实践作为所有事物的始发性来源,泯合了初创性、人的理性思维等本体论特质。而在追溯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由来时,康德的实践理性自然进入f我们的考察视野。康德将理性区分为两种: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将研究对象确认为现象界的感觉经验,主要涉及自然必然性:实践理性则以自由为主要聚焦点,将研究对象确认为本体界的道德行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将本来归属于非理性的意志演变为理性,使意志遵从r善良意志而活动,并从始至终服从理性的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理论理性''需要受制于感性的物质材料,“实践理性”则不由感性材料来支配,而是对感性世界的一种我脱”,成为一种否定的力量,一种对“世界本不该如此”的声明,从而将,'行动改变”的意蕴植根于自身.只是在康德的体系中,实践的主体是理性,而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并赋予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新内涵,将实戕的主体变成现实的人,由此使实践在马克思解放哲学中成为始源性的本体论存在。其次,在认识论方面的对话。认识论问题是康德所表述的“我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康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哲学领地进行迥异的阐述,康德的认识论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它强调认识的拓屣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特征:黑格尔的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精神认识论,它通过“实体就是主体''的原则,希里主客体达成和解与同%马克思在既承继了康德认识论的特征,乂肯定了黑格尔对于空客体同性的论述的基础上,同时超越/康德与黑格尔,提出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得认识,主张实践才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康镀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意义超越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当然,在康德看来,“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先天综合判断自身的存在“无可争辩”和“无可置疑”,逻辑和数学的成功本身就证明r这种存在.康德.借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思想,聘“人为自然立法''引渡到认识论的范畴之中,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实就是使其适合于人们的理性,即将认识的主体确定为人自身,而非客观事物。当然,从康德物自体概念来看,康德的认识论具有其限制性,物自体作为认识的彼岸是无法企及的。黑格尔反对康镌在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物自体)两者之间无法达成真正的和解,主张主客体相同-的一元论。而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黑格尔将这种元论的认识论诉诸精神领域,亦即绝对精神,在康德的理念中,“理论理性”只能把握“现象”,一旦超出现象,就会出现“二律背反”,受制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理性”不断有矛盾出现。黑格尔则通过狩'理论理性”转换为一种运动与过程以解决矛盾。理性作为能动的主体,其克服内在矛盾、深入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作为绝对精神实体的实现过程。绝对精神在黑格尔那里是个无限的、完全自由的、神圣的存在,它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体.主观精神代表着自在,客观精神代表若自为,而作为主客观精神统一体的绝对精神是自为的最高形式,它代表自由的精神实体,“精神是自为存在着的、以自己本身为对象的实现了的概念“。黑格尔对认识论的探讨并没有脱离德国古典哲学的轴心问题自由。与康镌和黑格尔从理性层面阐述各自的认识论不同,马克思茉持的是实践认识论。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是人认识感性存在,获得对事物规律、本质、方法等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唯物史观是以实践为起点对社会发展进行诠择,并非从纯粹的思.辨出发来阐发社会历史:实践不仅是人的各种观念形态的起始点和来源,还是解决认识矛盾等问题的关键,“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逾。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概念不仅被赋予了本体论的意蕴,同时也兼具认识论的内涵,作为认识论的实践,不仅是认识对象形成的基础,也是作为对您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康德、黑格尔的认识论始终难以撰脱形而上学的怪圈,其根本局限在于从理性角度阐述其认识”。马克思跳出这一局限,将认识的来源、方法以及检验标准等都归于实践,确立了实践认识论。马克思实践认识论所认可的是可知论观点,即认为主客体之间具有统一性.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采纳r黑格尔对康德不可知论批判的策略,认为客体的客观存在本质决定了其对主体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而主体通过实践不仅可以达到对客体的认识,而且还能够对客体产生能动作用,能够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指导认识活动的开展。最后,在方法论方面的对话.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论相比,康德的方法论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影响相对较小。康第的方法论以先验性为基触,他十分注重方法的构建,并将方法论与其行学中的先¾概念相融合.,时康德而言,先验的知识并非是有关对象的认识与知识,而是关乎对对缭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对象的认识方式即方法论与先验的结合,构筑成康谯的先验方法论。从康德先验方法论的演绎过程看,康铿的先险方法论是在传统形而上学还未走上正确途径,仍处于盲目摸索之中而亟需变革的前提下诞生的,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康施彻底转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对于对象物的认识不过是我们早就已经放进去的东西而,这既是康德的“先验逻辑“,也是康燃的方法论逻辑,康德的先验方法论,由于强调方法的先验性,其本质难以超然于唯心生义,与马克思哲学倡导的唯物辩证法在方向上存在偏差。黑格尔的方法论即辩证法,也就是素来被称为黑格尔哲学思想”合理的内核”的部分。黑格尔在阐述概念的逻辑体系时,特意将其与传统的形式逻辑相区别,他那夷只讲形式、不顾及内容的逻辑范式,主张囊括思想内容本身的遗辑,即辫证法。然而,不论黑格尔如何界定和运用辩证法,其辩证法仍只是极富神秘性和抽象性,主张思维把握存在的逻辑方式,这显然与马克思的立场相背离。“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卜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强调辩证法在合理形态上所发挥的方法论作用,突显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进行肯定的同时又对其给予否定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完美颠例,但乂保用了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在方法论的承继上更偏向丁黑格尔,他主要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而并非是对康德先验方法论的扬弃。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遗传有德国古典哲学的“基因”。回到德国古典哲学来解析马克思哲学是通往马克思本真思想的重要捷径。虽然对于“以康解马'还是“以黑解弓”,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马克思在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度探索、阐述其人类解放理论的过程中,始终保留着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所内蕴的咱由,'精神,并希望以,解放”为轴心构建起充满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可谓是对德国古典杵学的核心继承。三、以“解放”为轴心的理论建构德国古典哲学不论在哲学精神还是思想内容上都给予马克思绝对的影响,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彼尔巴哈等人更是赋予了马克思无限灵感。缺少德国古典哲学膨响的马克思,不可能成为完整的马克思。但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维承绝非是.思.想的照搬.而是一种批判式的继承.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就在T他在思想继承的同时又进行若消化吸收,创造出属于臼己的思想体系。这种创造不是部分的创造,而是由其轴心始发并拓展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创造,这i轴心就是“解放”。“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的轴心问题是自由,的话,那么马克思哲学的轴心问题则是,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进行哲学思考的根本旨趣.在围绕“解放”轴心问题的探索中,普罗米修斯精神的灵光一直都在马克思的思想深处闪烁。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围绕“解放”轴心问题建构的绝非是抽象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相分割的哲学体系,而是能够实现的、具有现实性的革命体系.思辨性的哲学之丁马克.思.,不过是一个解释世界的工具,马克思力图摒弃哲学单一、纯粹的价值。他其正关注和全视的是改造世界,改变无产阶级的贫困命运,建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在建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时,马克思始终困绕“解放”这轴心问题与主题而展开: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在“解放”轴心问题的牵引和关联上建立起来的,并扩展为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文化解放三个维度,勺克思哲学实质就是解放哲学。首先,从政治层面看,对宗教的摒弃与分化、对国家的批判与审视.从而构建消灭宗教、消灭国家、消灭阶级的理想社会与共同体,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精准设计,其目的是在政治上为人类解放的实现提供基本性前提。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政治解放是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的任务就在于使国家摆脱宗教的捆缚,实现宗教与政治的分离。但只有政治解放是不彻底的,这种不彻底性表现在:第一,宗教没有消失,即马克思认为的,在政治解放结束后,宗教只不过是不再与政治相互掴绑,但这并不代表宗教的消亡,它依旧存在,并且充满生机,饱含活力。因此,政治解放就是使国家摆脱基督教等一切宗教而实现解放,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是去维护国家本身,达到消解宗教异化的目的.但是政治解放只是将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并没有将市民社会中的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还“必须彻底地批判宗教,消除上帝对人的奴役,以恢更和豳证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地位。第二,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国家依然与阶级紧密相连,成为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行和守护者。政治解放之后,国家不再是神权政治的统治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再是统治的机器,市民社会的不平等与阶级对立仍然要通过政治国家表现出来。虽然政治解放并非彻底的解放,但却完整地体现若马克思围绕解放”这一轴心问题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和摸索,为其后期构设真正的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其次,从经济必面看,马克思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形态变迁和发展的主线,探究使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经济层面的解放是保证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与必要准备。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揭露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与丑的本质,力图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障碍,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在经济上为人类解放的实现准备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集团的“私人资本''组织起来,而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却处于分散的状态,与生产资料处于隔离的境遇,从而出现“资本支配''劳动、'、资本家集团支配无产阶级的剥削现象,在这阶段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完全不能满足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耍求,因此,为r实现人类的经济解放,马克思将批判的视野放大到对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与诘问,并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求通过社会革命颇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实现“陕合起来的劳动”支配被资本组织起来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以此为人类解放的完成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从文化层面看,马克思痛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等种种异化现缴对人们文化、思想的束缚,他渴求破除旧观念、旧思想的捆绑,将话语权归还给无产阶级,主张建立限于无产阶级自身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和施展生体意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实现文化必面的解放,使人类解放展现其具有的智识策略.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服从于资本逻辑。资本在整个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中占据若主动和控制地位,精神文化的发展出现堆一化、畸形化的趋势,文化不再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是受到异化世界的掌控和操纵,自由的、独立的文化氛围已经被破坏.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被剥削的阶级,经济上的劣势地位,决定其在文化话语权上的缺失。而构筑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仪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充裕,也体现为文化上的自由与解放。因此,马克思主张建立属于无产阶级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观念,让它们获得张扬的足够空间,使文化迸发出其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展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解放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繁荣景象。文化必面的追求和解放,无不渗透若马克思的“解放”情结。梳理马克思一生的著作文本和思想理路可知,解放”是其从始至终都不曾懈怠的轴心问题,其所仃思想的展开都是以“解放”为原点进行的,不论是探讨劳动的异化,还是深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抑或是挖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的实质以及枳极参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解放”问题始终没有从马克思的思想中隐退和剥离。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正是在“解放”轴心问题的牵引和关联上构建起来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可系统化上升为种革命的哲学解放M学O附参考资料: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把关于“世界何以可能”和“自由何以可能”的理性刖辨.革命性地变革为关于“解放何以可能”的实践哲学,形成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跳出现行的学科分类的思考方式,才能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关堆词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竹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是深化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理解.本文围绕哲学界正在展开争鸣的三个重耍理论向题,探索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一、“解糅世界”与“改变世界”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人们经常引证马克思本人的句名言,即“竹学家们只是用不I可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口(P57),因而断言马克思哲学之外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的哲学则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在这种通常的理解与解释中,显而易见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悖论性问题: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否也是“解择世界”的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解释世界”为前提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哲学而言,作为“解林世界”的哲学,是否也以“改变世界”为目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各种行学也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来说,“哲学”作为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说法,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存在,它的直接的社会功能是对“世界”、“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理论“解释”,因而在它的直接的存在形态和社会功能上,都不是“改变世界”,而只能是“解择世界这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JU(P9)因此,人们往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和“批判现实”的角度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但是,这种解择,己经不自觉地模糊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解拜世界”而只是“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堪本观点,已经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以“解择世界”为前提的“改变世界”的哲学。从对马克思生义哲学之外的哲学的理解说,没有个哲学家不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或者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是满足于“解择世界”的.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论“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的黑格尔哲学:”他的哲学因为对他的思维来说是正酹的,所以也就是唯一正确的: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2(P225)黑格尔本人就是这样看待哲学的。他曾饱含激楮地盛赞哲学:“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J“举凡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3(P35)。显然,黑格尔是把学习和研究哲学视为对“其理”的占有并从而使之获得“现实性”的事业。正因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视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工也就是以理论的方式所表达的寻求“自由”的哲学。对此,科尔纽曾作出这样的论证,即在黑格尔看来,法国大革命代表了理性和真理的胜利,代表了精神自由的原则。这场大革命意味着从两个方面改造了世界:其一,作为人民意志的反映,这场大革命超越了当时的现实,即挖脱了旧的经济社会制度:其二,这场大革命,通过宣扬国民的理想而超越了人的利己主义的特性,使人们将自己的私人利益从属丁公共利益,即要求人们为了更高尚,更崇高的生活方式而抛弃利己主义4(PII),这种使个人同国家和民族相结合、从而使人崇高起来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是以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方式提出来的,而在福国古典哲学中,则是以哲学问题的方式提出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把行动变成思想,把耍求变成原则,从而构成J'马克思所说的“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工1803年,黑格尔在致尼特梅尔的信中就提出,“现在我越来越确信理论工作比实际工作对世界的影晌更大:我们的观念领域一旦革命化,现实就必然会随着前进“4(P1.1.).这样的哲学,为什么说它只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呢?这才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在我看来,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对立来标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种哲学的根本区别,来说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排斥自身所具有的“解释世界”的基本功能,也不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哲学不期待或不具备“改变世界”的基本功能,而是因为马克思在革命的意义上改体”意义上理解实践范畴,因而合乎逻辑地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首先在于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这种解糅表明,“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种解释原则,尚未跳出传统哲学寻求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窠臼,只不过是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历”或“精神”替换为“实践”而已.正是这种本质上届于传统哲学的解择原则,使得“实践唯物主义”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惑和名境之中。这就是:如果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视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如何解释人类产生之前的世界的存在?传统哲学教科书解释模式正是以此向“实践唯物主义”提出挑战和诘难,而“实践唯物主义”则迫不得已地作出这样的解解:“马克思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并没有用实践本体论去取代物质本体论”。这种解糅,使得作为解糅原则的“实践唯物主义”显露了其内在的理论的不彻底性。这就是: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中,实践范畴的哲学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可以用“实践”和“物质”这两种本体论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如何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与“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是把实践当成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恰恰相反,是从“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反本体论的哲学革命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应当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啡物主义”这两种解料模式的原则区别。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看来,寻求“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其哲学意义并不在于把某种存在视为“本体”,而在于它以寻求“本原”或“本体”的方式而构成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具体言之,这种寻求“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有三个根本性的思想前提:其一,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现象隔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效的存在:其二,就其思想原则来说,是把主观和客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排除掉主观性的纯粹客观性:其三,就其追求目标来说,是把绝对与相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体视为排除掉相对性的纯粹绝对性。与这种思维方式相反,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则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彻底变革了这种把本质与现象分离开来、把主观与客观割裂开来、把相对与绝对对立起来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而构成重新理解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二如果我们仍然以寻求“本原”的思维方式去解择马克思的实践范昭,并把“实践”解糅成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就不是在马克思的哲学意义上“终结形而上学”,而是琲以避免地从马克思这里倒退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这里,我还想提出的是,把“实我观点的思维方式”贯彻到底,我们就可以对哲学意义的“本体”和“本体论”获得新的理解和解择。这就是:“人类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其全部活动的指向与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耍,把世界变成对人类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具有历史展开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理论思维,总是渴求在坡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糅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理论思维的这种渴求,是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或者说,是种终极性的关怀,这种终极性的渴求或关怀的理论表达构成贯穿古今的本体论"本体论作为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作为一种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终极关怀,它的可能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它所追求的本'或'源';它的真实的意义也不在于它是否能够达到它所指向的终极存在、终极解择和终解价值: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是在T,人类总是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相担保,与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苴要的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重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9(P4)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人物米坎格尔卡在马克思哲学的含义一文中,也时否认马克思是“哲学家”的思潮作出这样的概括:“马克思根本就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科学家,瞥如是个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他从来就没有建立过自己的任何哲学:他根本就点儿也不重视哲学:他否认哲学并把哲学排除F自己的学说体系之外:他对哲学家采取讥风和嘲弄的态度:在他的思想范囹里和思想前提下不可能有什么哲学”口0(P275)与这种否定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哲学内容”的思潮相反,另一种耐人寻味的思潮则是认为马克思只是位“哲学家”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马克思的理论只是一种“哲学”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例如悉尼胡克在£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一45中,就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战斗性而否定其科学性。胡克提出,“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达到一个阶级目的的思想和行动的方法而论,它是某种高于或低于科学的东西:因为科学虽然可以被用于各种阶级目的,但其本身却不具阶级特性”,“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却预先假定着一种阶级倾向和一个阶级目的。不仅他的学说描写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现软,而且这些学说还是被当作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被当作一种他信以为将从社会生活中最终消灭阶缎斗争的行为方式的指导而提供出来的。”“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些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的辩证的综合J11(PI1.)另一名美国学者宾克莱在其所著理想的冲突中,针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所承诺的“社会理想”,作出这样的评论:“如果我们把他首先看作自称为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的社会科学家的话,那他简直是弄错了J2(P99)“马克思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一位现世的人道主义者,并且是一位争取人类自由的战士”12(P1.o0)"马克思对于我们今天的吸引力乃是一个道德的预言,人们如果根据人类价值考察现在社会上的种种事实,然后根据自己的发现而行动,以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个切人都能变成更有创造性和更为自由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是忠于马克思了“口2(PIo6)。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评价,米坎格尔卡在马克思哲学的含义3中作出这样的解择:“我们看到,这里形成了两个相距很远的极端:一日何谓马克思哲学已是众所周知,日根本就没有马克思哲学。两种主张都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的(至少是被说成这个样子的。或者起码都自称如此便是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作出了正确的解解J"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了可能对他的思想作出极为不同的解择的前提,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10(P275-276).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马克思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乂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马克思的学说是“哲学”或“科学”?正是面对关系到对马克思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理解和评价问题,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最亲密的战友一一恩格斯一一对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理解和评价。这里,首先讨论作为“革命家”与“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马克思。这个讨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至关要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评价,恩格斯是这样作出的:“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革命家”,这对于马克思具有“首要性”,因而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马克思及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反之,离开这个根本出发点,我们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的理解和评价就会本末倒置或不得要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马克思是怎样的“革命家”?他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革命”?恩格斯在“讲话”中作出了高度概括性的明确回答:“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J5(P777)为了更为具体地理解马克思所从事的“革命”,我们需要从1883年恩格斯的“墓前讲话”拉回到1847年底至1848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这部“宣言”明确地论证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所从事的“革命”的丰厚内涵。在恩格斯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德文版序言、1888年所写的英文版序言中,他都再地”明确地申述“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门(P252)。恩格斯还特别强调,”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P252)。宣言3的这个“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层思想: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即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基本关系:其二,这种基本的关系表现为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其三,这种阶级斗子在现时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这种斗争的特殊性是在于,无产阶级只有“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如果说这里的第一层思想是马克思为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提供的基本的理论前提,那么,第三层思想则是马克思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的根本性理解。因此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运动作出这样的评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JI<P283)马克思作为从事“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革命家”,他认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乎他们/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J'(P285)马克思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革命”运动的理论自觉,已经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与“理论家”或“思想家”的统:作为“革命家”,他自觉地担当“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进运动前进的部分”:作为“理论家”或“思想家”,则是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出“理论方面”的论证。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出“理论方面”的论证,这表明,马克思“首先”是作为“革命家”而进行他的“理论”研究,因而不能离开“革命家”的马克思去理解和评价“理论家”的马克思.正是这个根本的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学说。同时,我们也只有从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从“理论方面”论证“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股结果”的使命,才能真正理解和评价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究竟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窕竟是“哲学”还是“科学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这样概括和评价马克思的“思想”:“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若的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