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docx
-
资源ID:7227099
资源大小:22.9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docx
附件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2018年4月引言1一'渔港的主要功能和重要作用3(一)渔港是推动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3(二)渔港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屏障4(三)渔港是推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4(四)渔港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点4二、沿海渔港建设情况5(一)渔港建设成效5(一)新时期洵港建设的必要性6三、渔港建设总体思路8(一)指导思想8(二)建设原则8(三)基本思路IO(四)建设目标H四、渔港建设布局H(一)辽东半岛沿海渔港群14(二)渤海湾沿海渔港群17(三)山东半岛沿海渔港群18(四)江苏沿海渔港群24(五)上海-浙江沿海渔港群27(六)东南沿海渔港群32(七)广东沿海渔港群37规划进行了衔接协,调,将作为各地区开展沿海渔港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本规划期限为2018-2025年。本规划各项统计数据、建设布局均不包括港澳台。一、渔港的主要功能和重要作用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而枳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大陆岸线1.8万公里),自北至南分别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分布有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烟威、连青石、海州湾、吕四、舟山、温台、闽东、闽南、粤东、珠江口、粤西、北部湾、西南中沙等17个主要渔场。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沿海传统基础性产业,也是三百万沿海渔民的重要生活来源。我国海水产品总产量341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315万吨,目前拥有海洋渔船27.74万艘,海洋渔业传统渔民305.59万人。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等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沿海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渔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综合功能逐步拓展。(一)渔港是推动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渔港是集渔船停泊与避风、鱼货装卸、物资补给、冷藏加工、流通贸易、船网工具修造为体的渔业综合生产基地,是渔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是现代渔业综合管理的核心。方面,通过渔港建设提升生产服务能力,有力促进渔业生产、流通、消费的有机结合,推动渔业与水产品冷藏加工、配送、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通过渔港建设构建集渔港安全监控、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渔船签证、渔船检验、船员培训、渔政执法等为一体的渔港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集成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实现对港、船、人、渔获物的规范化管理。(二)渔港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屏障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之一,强台风、超强台风在我国沿海频繁登陆,对海洋渔业等涉海产业和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选择渔船重点集中区和重要渔业生产区,加快沿海渔港建设,提高沿海地区综合防灾水平,既能给渔船和渔民建造一个安全的“家”,满足渔船安全避风和休渔期停泊需要,真正解决渔民民生问题,使渔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乂能降低恶劣气候对沿海地区侵货造成的损失,保障沿海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渔区基础设施安全。(三)渔港是推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依托渔港建设,完善泗港功能,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渔港经济区,不仅可以促进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而且在补短板、调结构、推进渔区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四)渔港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渔业在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渔港建设,推动形成沿海渔港经济区、保税渔港和南海洵港群,一方面可为渝民、泗船和远洋渔业发展提供后方基地和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国际渔业合作、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二、沿海渔港建设情况(一)渔港建设成效1 .提升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改善了渔船“上岸抓岩礁、下船轴板摇、避风到处逃'的局面,渔船停泊和避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缓解了渔船回港航程远、避风难、安全保障低的局面。中央投资渔港形成有效掩护水域面积5100万平方米,渔港综合防风水平提升到10级,可满足10.2万艘海洋渔船在10级以下(含10级)大风天气时的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渔期停泊。2 .增强渔船安全监管水平渔港是实施泄船管理的核心区域和重要依托。通过对传统群众渔港的升级改造,强化渔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改善港内停泊条件,为渔船集中休渔和集中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泗港综合执法办证中心、港口监控、航标、消防等一系列设施的配套完善,拓展和提升了泗港管理及服务功能,提升了渔政港监机构综合执法水平,降低了执法成本,特别是加强了休渔期泄船管理和防台减灾指挥调度,提高了工作效率。3 .促进渔区经济快速发展渔港建设和设施完善带动了渔区水产品交易流通、冷藏加工、生产补给、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渔民从事水产品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和就业机会。渔港的建设为渔港陆域产业聚集创造了平台,带动了民间投资和银行融资。据测算,1998年以来,渔港的建设带动了地方和社会投资近50亿元,保障了850万吨的鱼货装卸交易和85万吨的水产品加工,提浦中心渔港、新建象山高塘临门一级泗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电了商务、海洋公园和渔文化特色创意街区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9 .台州中北部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11.92万吨,拥有海洋渔船723艘,分布有大小渔港12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台州椒江中心渔港),一级洵港3座(台州路桥金清一级渔港、三门健跳一级洵港、临海红脚岩级渔港),二级渔港I座,三级及以下渔港7座。规划期内以台州椒江中心渔港、临海红脚岩级渔港、三门健跳级渔港、台州路桥金清级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扩建台州路桥金清一级渔港、三门健跳一级渔港、临海红脚岩一级渔港,推动形成集冷链加工物流、渔业配套、海洋生物、海洋装备与渔业休闲产业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0 .台州南部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28.87万吨,拥有海洋渔船880艘,分布有大小渔港17座,其中中心渔港2座(温岭石塘中心渔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级渔港1座(温岭钓浜级渔港),二级渔港2座,三级及以下渔港12座,规划期内以玉环坎门中心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扩建玉环坎门中心渔港和温岭钓浜级渔港,新建玉环西沙门级渔港,推动形成集生产服务、旅游休闲、宜游宜居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O11 .洞头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25.29万吨,拥有海洋渔船163012 .龙海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42.43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632艘,分布有大小渔港10座,其中一级渔港1座(龙海港尾一级渔港),二级渔港1座,三级及以下渔港8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升级扩建龙海港尾一级渔港为中心渔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集散、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3 .漳浦-云霄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61.82万吨,拥有海洋渔船4045艘,分布有大小渔港21座,其中一级渝港2座(漳浦六螯一级渔港、云霄山前一级渔港),二级洵港3座,三级及以卜渔港16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升级扩建漳浦六鳌一级渔港、云霄山前一级渔港为中心渔港,新建漳浦岱嵩一级渔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集散、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4 .东山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48.78万吨,拥有海洋渔船375()艘,分布有大小渔港20座,其中中心渔港I座(东山大澳中心渔港),级渔港2座(东山澳角级渔港、宫前级渔港),二级渔港3座,三级及以下渔港14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扩建东山大澳中心渔港,升级扩建东山澳角级渔港、宫前级渔港为中心渔港,新建东山东古级渔港,推动形成集远洋渔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5 .诏安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30.83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311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11.75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692艘,分布有大小渔港9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广州莲花山中心渔港),二级渔港3座,三级及以下渔港5座。规划期内以广州莲花山中心渔港为基础,推动形成集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9 .珠海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7.17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148艘,分布有大小渔港12座,其中二级渔港2座,三级及以下渔港10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新建珠海洪湾中心渔港,推动形成集现代渔业生产、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科技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0 .江门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31.22万吨,拥有海洋渔船3570艘,分布有大小渔港4座,其中一级渔港1座(江门崖门一级渔港),二级渔港2座,三级及以下渔港1座。规划期内以江门崖门级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建台山沙堤中心渔港利横山级泗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交易集散、冷链物流、修造船、休闲渔业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1 .阳东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42.23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254艘,分布有大小渔港3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阳江东平中心渔港),三级及以下渔港2座。规划期内以阳江东平中心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扩建阳江东平中心渔港,新建阳江江城对岸一级渔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集散、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链物流等为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科技、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5 .遂溪-廉江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53.04万吨,拥有海洋渔船4423艘,分布有大小渔港8座,其中一级渔港1座(廉江龙头沙一级渔港),二级渔港4座,三级及以下渔港3座。规划期内以廉江龙头沙一级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建遂溪草潭一级渔港、江洪级渔港,推动形成集冷链加工物流、休闲渔业、旅游观光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6 .雷州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15.25万吨,拥有海洋渔船4330艘,分布有大小渔港5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雷州乌石中心渔港),二级渔港I座,三级及以下渔港3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扩建雷州乌石中心渔港,推动形成集冷链加工物流、远洋渔业配套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17 .徐闻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7.17万吨,拥有海洋渔船2674艘,分布有大小渔港7座,其中一级渔港1座(徐闻海安一级渔港),二级渔港I座,三级及以下渔港5座。规划期内以徐闻海安一级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建徐闻外罗级渔港,推动形成集水产品冷链加工物流、远洋渔业配套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八)北部湾沿海渔港群北部湾沿海渔港群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大陆岸线长1629公里。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179.72三级及以卜.渔港4座。规划期内重点支持扩建陵水新村中心泗港,新建乐东莺歌海一级渔港、赤岭一级渔港、后海一级渔港、三亚一级泗港,推动形成集渔业休闲、滨海旅游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4 .东方-昌江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13.59万吨,拥有海洋渔船3058艘,分布有大小渔港5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东方八所中心渔港),一级泗港1座(昌江海尾一级渔港),二级渔港2座,三级及以卜渔港1座。规划期内以东方八所中心渔港、昌江海尾一级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扩建东方八所中心泗港,新建昌江昌化一级渔港,推动形成集东盟国家边境贸易、休闲旅游等为特色的演港经济区。5 .储州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41.93万吨,拥有海洋渔船4557艘,分布有大小渔港6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俯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二级渔港3座,三级及以下渔港2座。规划期内以脩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建僧州新英级渔港,推动形成集渔港、渔镇、渔村融合一体化发展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6 .临高渔港经济区该区域内海水产品总产量61.66万吨,拥有海洋渔船4728艘,分布有大小渔港5座,其中中心渔港1座(临高新盈中心渔港),三级及以下渔港4座。规划期内以临高新盈中心渔港为基础,重点支持新建临高武莲一级洵港,推动形成渔船避风、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为特色的泗港经济区。六、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一)效益分析1 .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发展。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实现渔船科学管理,规范渔业捕捞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捕捞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延长产业链;推进渔港和相关产业、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提升价值链,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发展。二是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可以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有效投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推动沿海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据测算,到2025年将形成10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新增万亿元产值。三是有利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渔业管理现代化。通过配套建设渔港综合管理中心、渔船识别、港口监控、通讯导航、消防等设施,有效促进渔港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提升渔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渔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渔业管理现代化。2 .社会效益一是有利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渔业安全生产体系。规划的实施和重点渔港工程的建设,可大力增加有效掩护水域面积,满足全国70%以上海洋渔船在11级以下(含I1.级)大风天气时的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渝期停泊需求,保障200多万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充分改善现有渔港渔船泊稳条件,大幅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有利于构建沿海经济发展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构建创新发展平台,集成发展渝业总部经济,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岗位的有效供给,可提供30万个就业岗位,增加人民群众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 .生态效益一是有利于配合减船转产,压减渔业捕捞产能。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建设一批集泄船安全避风、鱼货集散、油业生产、服务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特色城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港,为捕捞渔民提供再就业岗位,有效拓宽捕捞渔民就业渠道,为压减近海渔业过剩捕捞产能做出贡献。二是有利于渔港水域污染治理,建设美丽渔港。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建设污水处理、油水分离、港区绿化、公共卫生等配套设施,创建生态渔港、绿色渔港和节能渔港,建设现代文明渔港。(二)环境影响评价1 .环境敏感目标本规划涉及的泗港是指主要为海洋泗业生产服务和供渔业船舶停泊、避风、装卸渔获物、补给渔需物资的人工港口、自然港湾以及综合港的渔业港区,包括水域、岸线、陆域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沿岸地区及部分岛礁,区域内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河口区域、重要滨海湿地、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红树林和珊瑚礁等)、重要的渔业水域、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等。本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占用海域、施工建设期悬浮泥沙增量超过海水水质I、11类标准、营运期维护性疏浚和进出港渔船数量增多而加大油污的风险。环境敏感要素包括水文动力、地形冲淤、海水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生产)等。2 .环境协调性分析本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渔业、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着眼于渔业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突破传统渔港建设模式,集约节约,生态用海,促进泗港综合开发,实现港、产、城体化,推动形成以中心渔港、级渔港为核心的渔港经济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对其性质、功能定位以及规模的决策内容。本规划根据有关部门意见,对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关系进行分析,对不符合相关功能区划功能定位要求的渔港和渔港经济区进行了调整。目前,规划建设的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江苏、上海-浙江、东南沿海、广东、北部湾、海南岛、南海等10大沿海渔港群总体布局,已与主体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沿海港口(船舶航道及锚地)规划、渔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综上,本规划的编制充分体现了与相关规划和功能定位的相互衔接,明确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3 .对策措施一是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依法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二是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河口区域、重要滨海湿地、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及重要渔业海域禁止实施困填海建设渔港,环渤海内的渔港建设应确保不困填海。严格控制其他海域渔港建设雨填海的规模,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尽可能采用透水式建造方式,将渔港工程对海域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是重要航道附近渔港,开工前应开展通航安全评估,降低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四是合理规划施工作业时间。在重要渔业生物资源产卵、索饵、涧游等敏感时期,应尽可能降低施工强度,以降低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渔港工程,在安排海上施工时段时要避开保护区核心区的特别保护期。五是海上施工应选择海况良好,潮流较缓的情况,防止恶劣天气引起海域泥沙不必要的扰动,减少由于施工引起的悬浮泥沙扩散影响范围。六是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科学管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卜尽可能缩短水上作业时间,降低规划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七是合理划定施工作业海域和施工运输船舶的航行通道范围,禁止非施工船舶驶入,避免任意扩大施工范围,减小施工作业对海洋生物及养殖作业的影响范围。八是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使施工区的排尘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烟气达标排放。严格施工管理,减少施工机械设备油类的跑、冒、滴、漏:施工中废油、生活污水等合理处置,避免污染滩涂生态环境。九是施工期间生活垃圾等固废要求各施工单位负责处理,不得随意抛弃或填埋,以免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使鸟类误食而致病。建设单位应在施工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应的处置和处罚条款。十是对施工海域和施工运输船舶航行通道海域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告知施工周期,明示禁止进行养殖作业活动的范围、时间。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从推进沿海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领导,加大对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将渔港经济区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约束性指标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优先保障渔港用地指标,合理有序安排渔港建设的用填海指标,确保渔港经济区建设按时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部加强督促指导,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取得实效。(二)做好规划衔接珍惜渔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渔港,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把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镇发展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各级港口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渔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各级港口建设和海事管理相协调,依据自然条件和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确保渔港经济区功能充分发挥。渔港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应充分考虑海洋灾害风险,并与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相衔接,促进渔港范围内陆域、岸线、海域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三)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发放信贷或发行债券,拓宽渔港建设投融资渠道。同时,深化渔港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渔港“产业基金”和投资“负面清单”。有条件的渔港经济区,可利用自由贸易区规则和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合作,先行先试,尽快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海洋渔业综合发展平台。(四)保障建设条件渔港建设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依法依规完成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海域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手续,严格执行渔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五项”制度,积极创新渔港建设模式,鼓励泗港经济区可研和初设等前期工作一体式招标,推行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五)健全渔港法规加快渔港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完善渔港投资、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法规,明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规范渔港规划、审批、建设、维护、经营等各个环节及渔港监督管理,为依法规范渔港相关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渔港所在地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渔港港章,明确港域港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维护力度,加强机构、人员配备,强化渔港的规范管理,确保渔港功能持续有效发挥。渔港范围一经确定,其性质和功能不能随意改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确需占用或改变性质的,应当经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按照“补偿在先、占用在后”的原则,重建相应规模和功能的渔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