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思考.docx
调研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思考一、主要问题*、生活污染多种多样,生活环境差。一是生活垃圾随处乱丢。路边、沟渠、河岸及村遒路边、屋前屋后、树下、洼地成了垃圾场。由于农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存在随时随地乱丢垃圾的陋习,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公共场所,街道、房前屋后,到处乱丢生活垃圾,有些生活垃圾常一烧了之,造成大气污染。有些垃圾长年堆积,日晒雨淋,得不到及时清扫,就会臭气熏天,流经*镇镇里的唯一一条河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河面上漂浮着白色垃圾,河水泛着绿色,一到夏天,居民无不掩鼻而过,这条河是农村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二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虽然多数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但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和防盗需要,在屋前屋后修建禽畜圈舍的情况仍然普遍,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据调查,*镇农村家畜大部分村庄都是放养,与人混居,牛棚建在院子里,鸡、鸭、鹅满院跑,蚊子苍蝇满天飞,禽畜粪便举目可见,遇到下雨天,就会龚水一片,极不卫生,形成了细菌、“四害”孽生的大本营,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三是建筑垃圾随意遗弃。村民建盖新房产生的砖头、水泥块、瓷砖、砂石等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部分群众认为自家门外、道路等公共场所不占白不占,把建材、农家肥直接堆放在道路边上,一下就占去大半条村道,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逐渐形成了卫生死角、藏污纳垢之处。*、农业垃圾日益增多,面源污染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很多农村群众不再使用传统的农家肥种植,而是完全依靠农药杀虫、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加之环保意识不强,每当瓜果、蔬菜、粮食耕种和收获季节,化肥袋、农用地膜、农药瓶、瓜果保护膜随地置放或做简单掩埋处理,河道、灌溉沟渠、田边地角农药包装袋和塑料瓶随处可见,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加剧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使农村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资金投入少。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但由于村级分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琐碎而繁重、项目资金偏紧、群众筹资困难等原因,现有的环卫公共设施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垃圾。比如还没有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设施覆盖率偏低。村社环卫清运设施配套不足,排污设施及配套管网跟不上,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相对滞后;垃圾收集设施设置不合理,很少根据村民的居住特点来布置垃圾池数量和位置,被调查的村庄*里都建有垃圾回收池,但垃圾回收池建在主路上,往往离住户比较远,设置不合理,致使垃圾随意丢弃,垃圾回收池形同虚设;村社环卫保洁队伍缺乏、保洁员制度不健全,垃圾池没有专人管理,保洁制度与村规民约结合不紧密,卫生管理多数靠自觉,生活垃圾还没有完全实现日扫日清。二、产生原因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农民大多缺少保护环境的意识,陵手丢弃废物;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生活丰富,生活垃圾增多,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农家自然肥的使用更加减少,同时畜禽养殖不断增多,很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肥材料成为垃圾;加之缺乏相关制度与监管。总地来看,村民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很大程度地存在。*、群众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临时应对的思想严重,对污染源控制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部分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时紧时松、敷衍塞责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还有一些镇、村干部和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来做,认为农村环境治理是政府要求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给钱不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给了钱还办不好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已建成的设施维护、运行不畅,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极大浪费。*、机制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一是镇村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力量整合上不能统筹兼顾,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有的村屯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有的只重视集镇和主要干道的环境卫生治理,对村屯重视不够。二是没有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长期以来,农村环境卫生一直没有具体部门管理,每到环境卫生整治时,多是爰卫办或乡旗办等临时代管。在环卫保洁方面,虽然大多数村建立起了清扫保洁队伍,但由于工资待遇低、经费无保障,保洁人员大多属于“兼职”,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扔下扫把走人,而专业环卫队伍主要负责镇里的垃圾清运等环卫保洁工作,作业范围仅仅限于集镇街道,农村垃圾收集、中转、处置缺少规范和统一管理,即便得到清理,也没能进入正规、有效的垃圾处理渠道,往往被转运到村外更大的空地。三是缺乏长效监管。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没有环保、住建等站所,新设立的市容队伍也只是管理街区,一些区级职能部门鞭长莫及,对农村环境卫生监管几乎是空白,村屯公共环境卫生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在现行的监管体系下,农村几乎成了环境卫生的死角。*、资金保障不足,投入不到位。从我街道情况看,部分村屯人均日产垃圾量达*一*公斤以上,有些村庄年产垃圾将近*吨,而农村生活垃圾平均收运距离一般比城市地区高*一*倍,推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运行成本。从我区来看,大部分乡镇财政紧张,经费保障难成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长期有效治理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财政支农水平总体偏低情况下,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就主要集中在见效快、形象好、政绩高的能源、交通、水利等方面,用于农村环卫基础的资金很少,投资结构很不合理。另外,乡村基层单位缺少资金来源。农村日常的管理费用主要靠镇政府,比如投入比较多的团山村,每个月拨给村委会的保洁员工资每人只有*左右元,保洁员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差。*、舆论引导缺失,宣传不到位。目前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缺乏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比如,群众日常普遍能接触到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介,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群众从思想上就不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是大事,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另外,宣传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宣传内容都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在农村没有形成一种爱护环境卫生的氛围,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媒介整治的难度。三、几点思考*、高位谋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政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创新思路,不仅要做好监督管理,还要做好政策引导,真正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制度化、长效化。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体现乡村特点,特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理顺理清管理体制。加强领导力量,细化工作分工,统筹抓好整治任务落实。目前,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归属不统一,有的在爱卫办,有的在乡镇办,有的遇到集中整治活动时临时指定,建议全区明确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乡镇建立具体负责机构,更有利于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创新思路,探索市场化保洁模式。从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发展来看,市场化运作是一个重要方向,专业公司更能达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高质量、高标准、常态化的要求。要按照“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探索成立或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努力将城乡环卫保洁工作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采购企业服务的方式,打破原有“管干一体”模式,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推动城乡环卫保洁工作由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粗放化转向专业化、由突击化转向常态化。*、多方筹集,加大环卫经费投入。采取区级以奖代补补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村级“一事一议”筹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清运设备购置以及环卫机构正常运转。一是在区级层面,区财政要多投入一点。建议区财政每年拿出上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固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经费,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垃圾填埋场、垃圾池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改、住建、市容、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引力度,破解政策资金项目不足问题。二是在乡镇层面,要多渠道筹资。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冠名权赞助,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等办法,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在村级层面,要加大筹资力度。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受益群众积极出资,广泛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鼓励和动员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投工投劳。*、对症下药,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一是清理生活垃圾,让家更美。当前,我区农村垃圾处理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多数地方没有实现统一收集、转运和处置,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方面,要从源头杜绝,因地制宜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处理模式,实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另一方面,要清理陈年存量垃圾,集中力量清理好房前屋后、村庄路边、坑塘沟渠等地方堆弃的垃圾,清除卫生死角。二是清洁保护水源,让水更清。结合河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保护好农村现有水源。对人口密集的镇区和农村聚居点,继续推行污水集中处理措施,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对农村的企业和作坊,要进行严密监控,强化监督检查,畅通举报反映渠道,防止出现利用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偷排乱排的行为。三是清除面源污染,让地更净。农药、化肥、地膜的超标使用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随意排放,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要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农药使用管理,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着眼规划布局,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污染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控制规模养殖污染。*、加大宣传,梃高环境保护意识。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传统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培育全社会重视环保新风尚,尝试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让孩子成为监督家长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