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docx

    • 资源ID:7203841       资源大小:20.3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docx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教学目标】(一)了解序言的写法。?(二)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三)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争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织运用的表达效果。(四)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难点、重点分析】(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峻形势下出访北营的。(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疼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妪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视察一下元军的状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袋略)。(=.)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险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避轻吾国。”其次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倒戈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秋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分析:“招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准备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日:'南八,男儿死耳,不行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加表现力?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其次层,受误会后的逆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留意画出那些既能精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迫、惊慌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脸的坎坷的动词;领悟作者用词敏捷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实行的果敢行动:“避”“出”“渡”“人”“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快速离开险境的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气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迫心情。(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急,宾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状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其次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终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概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苦痛过去了再回想苦痛,那是多么的苦痛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动,进一步抒发了诞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受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o(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商。”(准备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怜悯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愿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十)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白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争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很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消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渐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歌,特殊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脸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日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中学第四册教参第166页)。(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老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纳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依据要点让学生:1 .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部分);其次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2 .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老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萃:聚集。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使北营:使,出访。动词。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觇(ChIn):就视、观测。遽(j):匆忙。自度(du6):皮,估计,忖度。付之度(d$)外:度,所考虑的、所准备的。庶几(j9):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无聊:无所依托。迥(ji%ng):远。靡(ml):无。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英知计所出:英,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方法来。夜则以兵国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出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具体说明。(三)按段落依次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1 .第1段。萃一集。?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靠近首都临安的状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瑞度。觇(chin)偷偷地察看。本段大意:叙述出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2 .第2段。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日:'南八,男儿死耳?不行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缘由。3 .第3段。得间奔宾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安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安排后来未能实现。维扬师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验。4 .第4段。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织出现。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5 .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状况和结集的目的。6 .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1 .用提问导入。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终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说明白哪些问题?(见段意)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2 .进行探讨(四人一组)。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行少的,为什么被矍于最终?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小结: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说明,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3 .板书示例(在全班探讨中顺手写出)。4 .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争论成分,把争论加进去也可)。(五)复述文天祥的遭受。1 .复述的准备。分两步:先逐段探讨复述中应留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第1段应留意的是: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出访元营缘由(兵临城下、“北道当国者相见”)。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o作者任职及官衔。第2段应留意的是: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先说初至北营的状况,后说状况的改变;说状况的改变,又是先说改变的缘由,后说改变的过程。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扶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第3段应留意的是: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受,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晰。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途。2 .学生分段复述。(略)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供应的史料。(六)诵读第4段。1 .诵读的准备。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依次。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京口至宾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2 .诵读练习。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脸)要反复进行练习。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怪”等等:其次要留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要细心品尝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分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其次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裂、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其次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后一层(其次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七)归纳中心思想。1 .探讨问题。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访元营这件事说明白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冲突?(不冲突。“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毅的信念。)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方作者效忠祖国的剧烈感情。)2 .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八布置作业做练习册

    注意事项

    本文(《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