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CNAS-AL05-06:20200831附表6-1安全管理体系核查表(CNAS-CL05二级实验室).docx

    • 资源ID:7166468       资源大小:86.1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CNAS-AL05-06:20200831附表6-1安全管理体系核查表(CNAS-CL05二级实验室).docx

    附表6-1(CNAS-C1.O5:2009)安全管理体系核查表(CNAS-C1.05二级实验室)第一部分本核查表依据CNASY1.05准则要求编制,编号与准则一致。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3风险评估及风制3.1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3.1.1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b)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c)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d)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e)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f)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g)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h)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i)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j)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k)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I)确定可接受的风险;m)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n)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o)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P)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q)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r)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3.1.2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3.1.3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3.1.4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3.1.5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3.1.6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3.1.7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3.1.8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3.1.9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3.1.10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3.1.11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3.1.12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3.1.13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3.2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3.3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3.4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4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3.5风险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彳姓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评估报告,适用时,应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4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申请的生物安全水平(在相应的口内划勾):BS1.-I口;BS1.-2口;BS1.-3口;BS1.-4ABS1.-I;ABS1.-2口;ABS1.-3;ABS1.-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还要在以下四种情况作出选择: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1.O5:2009)中条款4.4.1规定的实验室口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1.O5:2009)中条款4.4.2规定的实验室口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1.O5:2009)中条款4.4.3规定的实验室口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1.O5:2009)中条款4.4.4规定的实验室口5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5.1实验室选址、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5.2实验室的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事先征询消防主管部门的建议。53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设施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5.4实验室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定和要求。5.5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5.6实验室的走廊和通道应不妨碍人员和物品通过。5.7应设计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5.8房间的门根据需要安装门锁,门锁应便于内部快速打开。5.9需要时(如:正当操作危险材料时),房间的入口处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5.10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5.11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5.12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5.13实验室设计还应考虑节能、环保及舒适性要求,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和人机工效学要求。5.14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措施。5.15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险的防护。5.16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水平的、适用于动物的饲养设施、实验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和清洗设施等。5.17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5.18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解剖室、笼具等应考虑动物实验及动物福利的要求。5.19适用时,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标准的要求。65S6备三求6.1BS1.-I期濠6.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6.1.2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6.1.3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6.1.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6.1.5实验室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角应圆滑。6.1.6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6.1.7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6.1.8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6.1.9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6.1.10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蚊虫的纱窗。6.1.11实验室内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6.1.12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m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6.1.13若操作有毒、刺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配备适当的负压排风柜。6.1.14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等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6.1.15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6.1.16应设应急照明装置。6.1.17应有足够的电力供应。6.1.18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6.1.19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统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6.1.20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6.1.21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6.1.22必要时,应配备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62BS1.-2实遑6.2.1适用时,应符合6.1的要求。6.2.2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6.2.3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6.2.4应在实验室工作区配备洗眼装置。6.2.5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设备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6.2.6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6.2.7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和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在室内循环,室内应具备通风换气的条件;如果使用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6.2.8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配置备用电源。65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65.1ABS1.-I实验室651.1动物饲养间应与建筑物内的其他区域隔离。6.5.1.2动物饲养间的门应有可视窗,向里开;打开的门应能够自动关闭,需要时,可以锁上。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6.5.13动物饲养间的工作表面应防水和易于消毒灭菌。6.5.1.4不宜安装窗户。如果安装窗户,所有窗户应密闭;需要时,窗户外部应装防护网。6.5.1.5围护结构的强度应与所饲养的动物种类相适应。6.5.1.6如果有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设防液体回流装置,存水弯应有足够的深度。6.5.1.7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6.5.1.8应设置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6.5.1.9宜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6.5.1.10应可以对动物笼具清洗和消毒灭菌。6.5.1.11应设置实验动物饲养笼具或护栏,除考虑安全要求外还应考虑对动物福利的要求。6.5.1.12动物尸体及相关废物的处置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652ABS1.-25fc6.5.2.1适用时,应符合6.5.1的要求。6.5.2.2动物饲养间应在出入口处设置缓冲间。6.5.23应设置非手动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6.5.2.4应在邻近区域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6.5.2.5适用时,应在安全隔离装置内从事可能产生有害气溶胶的活动;排气应经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6.5.2.6应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气体应直接排放到其所在的建筑物外。6.5.2.7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HEg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6.5.2.8当不能满足6.525时,应使用HEBX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6.5.2.9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的顶部2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6.5.2.10污水(包括污物)应消毒灭菌处理,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655对从事无脊孵制作实验室设施的要求6.5.5.1该类动物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6.5.52如果从事某些节肢动物(特别是可飞行、快爬或跳跃的昆虫)的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适用的措施(但不限于):a)应通过缓冲间进入动物饲养间,缓冲间内应安装适用的捕虫器,并应在门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b)应在所有关键的可开启的门窗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c)应在所有通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应具备分房间饲养已感染和未感染节肢动物的条件;d)应具备密闭和进行整体消毒灭菌的条件;e)应设喷雾式杀虫装置;f)应设制冷装置,需要时,可以及时降低动物的活动能力;g)应有机制确保水槽和存水弯管内的液体或消毒灭菌液不干涸;h)只要可行,应对所有废物高压灭菌;i)应有机制监测和记录会飞、爬、跳跃的节肢动物幼虫和成虫的数量;j)应配备适用于放置装婢蛾容器的油碟;k)应具备带双层网的笼具以饲养或观察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逃逸能力强的节肢动物;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1)应具备适用的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以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m)应具备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的低温盘;n)需要时,应设置监视器和通讯设备。6.5.53是否需要其他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7管理要求7.1!7.1.1实验室或其母体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7.1.2实验室所在的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所在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7.1.3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维持和改进,应负责:a)为实验室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适当权力和资源;b)建立机制以避免管理层和实验室人员受任何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压力或影响(如:财务、人事或其他方面的),或卷入任何可能降低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能力的活动;c)制定保护机密信息的政策和程序;d)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包括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e)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f)安排有能力的人员,依据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和职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监督;g)指定一名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的权力,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管理层报告的权力;h)指定负责技术运作的技术管理层,并提供可以确保满足实验室规定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资源;i)指定每项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其负责制定并向实验室管理层提交活动计划、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及应急措施、项目组人员培训及健康监督计划、安全保障及资源要求;j)指定所有关键职位的代理人。7.1.4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与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相适应。7.1.5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等应文件化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保证这些文件易于理解并可以实施。7.1.6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说明及操作规程、记录等文件,应有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7.1.7应指导所有人员使用和应用与其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实施要求,并评估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72管理责任7.2.1实验室管理层应对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社区和环境的安全负责。7.2.2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政策并主动告知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可能面临的风险。7.2.3应尊重员工的个人权利和隐私。7.2.4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分配的工作。7.2.5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7.2.6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7.2.7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防护用品和器材。7.2.8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实验物品和器材。7.2.9应保证员工不疲劳工作和不从事风险不可控制的或国家禁止的工作。73个人责任7.3.1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73.2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和要求。733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应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的健康管理规定。73.4应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7.3.5应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7.3.6不应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而违反管理规定。7.3.7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7.3.8如果怀疑个人受到感染,应立即报告。73.9应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7.4k系文件7.4.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7.4.1.1在安全管理手册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安全管理的方针应简明扼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实验室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承诺;b)实验室遵守良好职业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c)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宗旨。7.4.1.2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实验室的工作范围、对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制定的安全指标,应明确、可考核。7.4.13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并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定期评审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定监督检查计划。7.4.2安全管骂E手册7.4.2.1应对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及职责、安全及安保要求、安全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架构等进行规定和描述。安全要求不能低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7.4.2.2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包括保证其所管人员遵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责任。7.4.23应规定涉及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或标准等为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7.4.3的文科7.4.3.1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及责任人、任务安排及对操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责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用的工作文件等。7.43.2应满足实验室实施所有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需要,工作流程清晰,各项职责得到落实。7.4.4说明及操作规程7.4.4.1应详细说明使用者的权限及资格要求、潜在危险、设施设备的功能、活动目的和具体操作步骤、防护和安全操作方法、应急措施、文件制定的依据等。7.4.42实验室应维持并合理使用实验室涉及的所有材料的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最新安全数据单。7.4.5安全手册7.4.5.1应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快速阅读文件);应要求所有员工阅读安全手册并在工作区随时可供使用;安全手册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紧急电话、联系人;b)实验室平面图、紧急出口、撤离路线;c)实验室标识系统;d)生物危险;e)化学品安全;f)辐射;g)机械安全;h)电气安全;i)低温、高热;j)消防;k)个体防护;1)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m)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n)从工作区撤离的规定和程序。7.4.5.2安全手册应简明、易懂、易读,实验室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安全手册评审和更新。7.4.6i曝7.4.6.1应明确规定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记录的要求,至少应包括:记录的内容、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档案管理、记录使用的权限、记录的安全、记录的保存期限等。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或标准的要求。7.4.6.2实验室应建立对实验室活动记录进行识别、收集、索弓1、访问、存放、维护及安全处置的程序。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7.4.63原始记录应真实并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保证可追溯性。7.4.6.4对原始记录的任何更改均不应影响识别被修改的内容,修改人应签字和注明日期。7.4.6.5所有记录应易于阅读,便于检索。7.4.6.6记录可存储于任何适当的媒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标准的要求。7.4.6.7应具备适宜的记录存放条件,以防损坏、变质、丢失或未经授权的进入。7.4.7标识系统7.4.7.1实验室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是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7.4.72标识应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只要可行,应使用国际、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7.4.73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应适用于相关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识和物理屏障标示出危险区。7.4.7.4应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危险材料、危险,包括:生物危险、有毒有害、腐蚀性、辐射、刺伤、电击、易燃、易爆、高温、低温、强光、振动、噪声、动物咬伤、砸伤等;需要时,应同时提示必要的防护措施。7.4.7.5应在须验证或校准的实验室设备的明显位置注明设备的可用状态、验证周期、下次验证或校准的时间等信息。7.4.7.6实验室入口处应有标识,明确说明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7.4.7.7实验室所有房间的出口和紧急撤离路线应有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也可清楚识别的标识。7.4.7.8实验室的所有管道和线路应有明确、醒目和易区分的标识。7.4.7.9所有操作开关应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标识,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操作的措施。7.4.7.10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定期(至少每12个月一次)评审实验室标识系统,需要时及时更新,以确保其适用现有的危险。75控制751实验室应对所有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制定和维持文件控制程序,确保实验室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75.2应将受控文件备份存档,并规定其保存期限。文件可以用任何适当的媒介保存,不限定为纸张。753应有相应的程序以保证:a)管理体系所有的文件应在发布前经过授权人员的审核与批准;b)动态维持文件清单控制记录,并可以识别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及发放情况;c)在相关场所只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可供使用;d)定期评审文件,需要修订的文件经授权人员审核与批准后及时发布;e)及时撤掉无效或已废止的文件,或可以确保不误用;f)适当标注存留或归档的已废止文件,以防误用。754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制度允许在换版之前对文件手写修改,应规定修改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签署并注明日期。被修改的文件应按程序及时发布。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7.5.5应制定程序规定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756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唯一识别性,文件中应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b)文件编号、版本号、修订号;c)页数;d)生效日期;e)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f)参考文献或编制依据。7.6tfJ7.6.1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年度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经过管理层的审核与批准。需要时,实验室安全计划应包括(不限于):a)实验室年度工作安排的说明和介绍;b)安全和健康管理目标;c)风险评估计划;d)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定期评审计划;e)人员教育、培训及能力评估计划;f)实验室活动计划;g)设施设备校准、验证和维护计划;h)危险物品使用计划;i)消毒灭菌计划;j)废物处置计划;k)设备淘汰、购置、更新计划;I)演习计划(包括泄漏处理、人员意外伤害、设施设备失效、消防、应急预案等);m)监督及安全检查计划(包括核查表);n)人员健康监督及免疫计划;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0)审核与评审计划;P)持续改进计划;q)外部供应与服务计划;r)行业最新进展跟踪计划;s)与生物安全委员会相关的活动计划。7.7S7.7.1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实施安全检查,每年应至少根据管理体系的要求系统性地检查一次,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保证:a)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b)警报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正常;c)应急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d)消防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e)危险物品的使用及存放安全;f)废物处理及处置的安全;g)人员能力及健康状态符合工作要求;h)安全计划实施正常;i)实验室活动的运行状态正常;j)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及时得到纠正;k)所需资源满足工作要求。7.7.2为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应依据事先制定的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核查表实施检查。7.73当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发生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必要时,停止工作。7.7.4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参与安全检查。7.7.5外部的评审活动不能代替实验室的自我安全检查。78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7.8.1当发现有任何不符合实验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实验室管理层应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不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限于):a)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c)只要发现很有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损害,立即终止实验室活动并报告;d)立即评估危害并采取应急措施;e)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f)进行新的风险评估;g)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有效;h)明确规定恢复工作的授权人及责任;i)记录每一不符合项及其处理的过程并形成文件;7.8.2实验室管理层应按规定的周期评审不符合项报告,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7.9纠正措施7.9.1纠正措施程序中应包括识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程序。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及风险的程度相适应。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7.9.2实验室管理层应将因纠正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7.9.3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检查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以确保这些措施已有效解决了识别出的问题。7.10预防措施7.10.1应识别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体系方面的不符合项来源和所需的改进,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分析,包括对外部评价的分析。如果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行动计划、监督和检查实施效果,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7.10.2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对预防措施的评价,以确保其有条款核查内容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号及章节/条款号自查结果说明备注效性。7.11神隅7.11.1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系统地评审管理体系,以识别所有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技术的改进机会。适用时,应及时改进识别出的需改进之处,应制定改进方案,文件化、实施并监督。7.11.2实验室管理层应设置可以系统地监测、评价实验室活动风险的客观指标。7.113如果采取措施,实验室管理层还应通过重点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评价其效果。7.11.4需要时,实验室管理层应及时将因改进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7.11.5实验室管理层应有机制保证所有员工积极参加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7.12内部审核7.12.1应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对所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证实管理体系的运作持续符合要求。7.12.2应由安全负责人负责策划、组织并实施审核。7.12.3应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并文件化,应包括审核范围、频次、方法及所需的文件。如果发现不足或改进机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7.12.4正常

    注意事项

    本文(CNAS-AL05-06:20200831附表6-1安全管理体系核查表(CNAS-CL05二级实验室).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