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实施方案.docx
c11XXXX大学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现就学校实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1 .坚持综合改革把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置于学校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建设的全局中统筹考虑,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内部治理等综合改革措施来推动专业建设。2 .坚持分类发展鼓励各专业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需求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自身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聚焦、各有侧重呈现专业建设成效。3 .坚持示范引领通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形成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态势,及时总结完善和推广经验,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发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4 .坚持动态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审核遴选、年度检查、反馈预警、考核验收,根据建设实效差异化支持,建立动态机制。(二)主要目标按照“扶优做强、打造特色”的建设思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通过进一步改善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的办学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产生一批教学成果、一流课程、高水平教学团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本科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验收。二、建设内容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评估标准,以及“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打造与专业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强化专业特色与优势,在深耕细作、扎实推进中做强做特,使其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本科专业。(一)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把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把学以致用、崇尚劳动、热爱创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建立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紧抓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UtCOnIeBasedEducation,以下简称OBE)理念全面深入梳理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毕业要求,建立专业培养标准,构建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并落实合理的教学大纲。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融合培养为导向开展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设计环节改革、实践环节改革和课程考试评价改革。建立内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外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由课程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达成三个闭环组成的持续改进运行方式。(三)开发一批高水平课程教材与平台资源建设一批品牌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级规划教材,力争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教材奖。深化课程体系综合改革,遵循“两性一度”标准,以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进行课程改革,倾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成国内、省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精品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泛在化学习的需要,全面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四)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完善政策制度,激励教师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确保高层次人才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教学团队负责人选拔培养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在职培养、培训和访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水平,打造一批教学热情饱满、教育教学能力过硬、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新增国家或省教学团队。(五)产生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面向国家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争取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统筹资源,深度挖掘现有和潜在成果并进行融合,组建结构合理的项目团队,凝练成果特色,突出成果亮点,补齐成果短板,强化宣传推介,全面提升成果的影响力和成果竞争力,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奖项目,新增国家或者省教学成果奖。(六)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在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家和省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深化政产研教协同育人,努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项目实施(一)实施范围本方案的实施范围为教育部已公布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二)项目建设1 .参照“XXXX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参考)”(见附件)开展建设,确保通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验收。2.经费支持及遴选条件。学校对已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进行审核遴选,按A、B两个等级给予相应经费资助:A类专业按60万元/年进行经费资助;B类专业按40万元/年进行经费资助。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业认定为A类,其他专业认定为B类。(1)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其它等效专业认证;(2)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近3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拥有国家教学团队或国家教学名师;(5)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具备下列4个选项中任意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近3年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专业评价报告中获评五星及以上专业。3 .建设周期。每个专业的建设周期为3年。4 .项目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实施项目管理,教务处负责项目的遴选、立项、检查和验收;立项专业所在学院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项目的执行;立项专业所在系(部)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工作。四、检查验收(一)新增立项和年度检查学校加强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的动态管理,每年对新增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进行立项建设,并组织一次对已资助专业建设成效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实施动态的差异化资助。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显著的,继续或加大资助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出现倒退的,降低资助力度或终止项目建设。1 .新增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按本方案第三条第(二)款第2点(经费支持及遴选条件)进行遴选,并按相应类别进行立项建设。2 .建设期内B类专业获得以下建设成效的,次年调整到A类进行建设:(1)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其它等效专业认证;(2)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新增国家教学团队或国家教学名师;(5)获国家教材奖或者获得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并出版;(6)本专业课程被认定为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专业评价报告中获评五星及以上专业;(8)获其它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 .建设期内A类专业出现以下问题的,次年调整到B类进行建设:(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期检查未获通过;(2)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低于85虬或专业毕业前挂科率超过10%o4 .在建设期内,如被取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则终止立项。5 .其它情况继续按原类别进行资助至建设期满。(二)考核验收建设期满后,专业根据“XXXX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参考)”进行自评,撰写并提交验收自评报告。教务处组织专家组采取现场答辩、专家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考核验收。如在建设期内,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验收,则视为学校的考核验收通过。五、经费使用1 .经费使用范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经费只能用于该本科专业的建设,使用范围包括: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调研差旅、师资培训、企业(社会)实践教学、学生访学、出版物、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及其它与专业建设相关的事项,原则上不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如确属该专业亟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应事先提交申请,说明该教学仪器设备与本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报教务处批准后方能实施,且教学仪器设备费用不得超过总资助经费的30%o2 .经费统筹。鉴于各学院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且承担了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允许学院统筹使用一部分建设经费,但必须用于与该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事项,且学院统筹使用经费不超过总资助经费的30%。六、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教务处所有。附件:XXXX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参考)附件南昌航空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参考)一级指标级标二指三级指标建设内容及标准AB1.1.11.1.1本专业高考招生第一志愿本专业高考招生第一志愿学生源生源质上线率2150%,新生报到上线率2150乐新生报到率生质量量率298%。98%o发展1.2在校生质量1.2.1学业成果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如CET4通过率、省级及以上优秀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三好学生数等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100%O坚持质量导向,严控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如CET4通过率、省级及以上优秀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三好学生数等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坚持质量导向,严控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1.2.2创新创业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研训练100%全覆盖,有15%以上学生参与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本专业学生获全国“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一等及以上奖项,或全国“创青春”创业竞赛金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及以上奖项,且获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比例有提高。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研训练100%全覆盖,有15%以上学生参与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本专业学生获全国“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二等及以上奖项,或全国“创青春”创业竞赛银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及以上奖项,且获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比例有提高。1.2.3国际交流学生国内外交换生(访学)比例达10%以上。学生国内外交换生(访学)比例达10%左右。1.3毕业生质量1.3.1就业质量毕业生升学率50%以上,本专业去向落实率高于90%,累计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率285%毕业生升学率45%以上,本专业去向落实高于90%,累计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率285%1.3.2毕业生成就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或职业发展中取得了卓越成就。自选10名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优秀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或职业发展中取得了卓越成就。自选10名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优秀毕业生案例。毕业生案例。N培养方案2.1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2.1.1立德树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2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2.2.1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专业定位适应国家和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办学特色优势在本行业本区域明显突出。建设并获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定位适应国家和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办学特色优势在本行业本区域突出。建设并获批江西省现代产业学院。2.3培养方案2.3.1培养方案修订机制有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机制,能够依据专业发展定位、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定期修订,修订过程能够吸纳业界专家(教育部专业教指委委员、同行专家和企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意见建议。有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机制,能够依据专业发展定位、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定期修订,修订过程能够吸纳业界专家(教育部专业教指委委员、同行专家和企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意见建议。2.3.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分解落实。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分解落实。2.3.3培养方案基于OBE理念,培养方案体现了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支撑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达成。有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评价结果用于培养方案修订。基于OBE理念,培养方案体现了本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支撑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达成。有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评价结果用于培养方案修订。2.3.4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每一门课程目标明晰,对应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关系。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每一门课程目标明晰,对应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关系。工课程建设3.1建设规划3.1.1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培养方案设置的所有课程都制定了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培养方案设置的所有课程都制定了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3.2课程实施3.2.1课程实施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并得到贯彻执行。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促进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业课程实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达70吼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高阶性和学生学习的挑战度,课程目标达成度高。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并得到贯彻执行。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促进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业课程实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达50%o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高阶性和学生学习的挑战度,课程目标达成度高。3.3课程质量3.3.1课程质量努力打造五类“金课”,专业课程中有1门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或有一门专业课程被认定为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专业课程中有3门以上(含3门)为江西省一流课程,至少有一门课程被认定为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进或建设国际化课程不少于3门。努力打造五类“金课”,专业课程中有2门及以上被认定为江西省一流课程,至少有一门课程被认定为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弓I进或建设国际化课程不少于2门。4.教材建设4.1教材出版4.1.1教材出版不断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本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获国家教材奖,主编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至少2部或行业规划教材4部。不断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本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获省级教材奖,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至少1部或行业规划教材3部。4.2教材使用4.2.1教材使用“马工程”教材使用率100%;选用全国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达75%以上,实验实践指导书完备。“马工程”教材使用率100队选用全国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达70席以上,实验实践指导书完备。5.教学改革5.1教改立项5.1.1教改课题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或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项;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每年24项,完成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2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或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每年23项,完成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1项。2学织教组5.2.1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法活动开展有规律,有效果。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法活动开展有规律,有效果。5.3教改成果5.3.1教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6.师资队伍6.1师资数量6.1.1师资数f本专业拥有18名以上专任专业教师,专业生师比14:1以下。本专业拥有14名以上专任专业教师,专业生师比16:1以下。6.2师资结构6.2.1师资结构教授、副教授比例260%,具有博士学位比例270%教授、副教授比例250%,具有博士学位比例260%6.3师资质量6.3.1师资质量专业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及博士学位,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态势,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水平,在同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教师或有教师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至少有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1个。专业教师整体水平高,未出现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专业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及博士学位,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态势,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水平,在同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教师或有教师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至少有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1个。专业教师整体水平高,未出现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6.4教学投入6.4.1教学投入教师本科教学投入有保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乳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或工程背景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专业有完善的学生指导制度和措施,能够持续跟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保障学生毕业时满足专业制定的学习成果要求。实施导学制,建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长计划”。教师本科教学投入有保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或工程背景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专业有完善的学生指导制度和措施,能够持续跟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保障学生毕业时满足专业制定的学习成果要求。实施导学制,建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长计划”。7.7.1质量保障体7.1.1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科学有效,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科学有效,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清晰改进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明确、科学合理。7.2质量监控7.2.1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健全,实现对各主要教学质量环节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健全,实现对各主要教学质量环节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7.3质量改进7.3.1质量信息及利用注重对校内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用于持续改进。注重对校内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用于持续改进。7.4质量文化7.4.1质量文化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