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docx

    • 资源ID:7145727       资源大小:45.95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docx

    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重症医学的起源追溯到1952年丹麦暴发脊髓灰质炎,当时大量患者需要呼吸支持,但是对重症患者如何治疗尚无足够认识。1959年美国Weil医生开始创建休克治疗病房。1929年德国Forssmann-Falck成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第一人,开创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先河,奠定了心导管研究基础。至1953年Sedingger技术使得床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成为可能。由于重症医学的初始阶段,对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尚不了解,故于1962年提出了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意义,临床上开始大量应用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静脉营养和血液透析。1970年出现了Swan-Ganz导管,其在重症患者的应用使临床医生了解了重症患者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由于各种有创导管的应用,使得临床医生对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有所理解,重症相关操作不但是诊断的需要,且是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得以实施。各种监测需要有创操作,操作不断成熟,促进了对重症的认识及重症医学的发展,但各种操作带来的相关损伤不容忽视,重症超声作为可视化工具应用到重症各种操作,可减少常规操作带来的不必要的并发症。重症医学的发展伴随着重症相关操作的改变,重症相关操作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相关操作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减少重症相关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损伤是每一位临床医护人员面对和关注的问题。随着重症超声在重症诊治中的作用被日益认知,越来越被ICU工作者广泛接受和应用。重症医学专业医疗和护理在实施各种操作过程中开始应用超声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了促进重症超声学术发展与体系建设,以及质量控制的需求,重症领域相关专家根据多年来的应用和推广经验,从基本理念到实施规范,制定了本共识。2022年组织全国各地的20余名重症医学护理专家组成撰写组,形成初步共识条目、解释与相关证据文献。2022年10月召开网络会议集中讨论,记录每位发言者对共识的意见和建议,条目修正后,所有参会专家针对每个共识条目再次进行两轮讨论,根据会议专家达成共识条目及其内容描述的要求,初步形成推荐意见53条。2023年6月将形成的初步条目通过问卷形式;发送给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共识评估组34名专家)进行投票。投票选项设同意、不同意、不确定;若同意,该选项给予09分评估;不同意和不确定不予评估。第一轮投票90%的46条予以采用,同意率在80%90%的7条予以修改后第二轮投票,同意率480%的不予采用。第二轮投票中7条同意率未达到90%的4条亦不予采用,最终形成49条。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及专家权重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评估过程参考并遵循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z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推荐原则,综合评分为09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03分为不推荐,46分为弱推荐,79分为推荐,评估过程进行两轮,结合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和重症医学发展前沿,专家组再次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修改。随后撰写组根据会议意见,再次查阅及增补最新文献,于2023年8月初形成最终稿。一、重症与重症操作的关系推荐意见1:重症相关操作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推荐强度:8.29)各种操作给重症带来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同时亦带来医源性损伤,以中心静脉置管为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机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19%,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26%,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6%。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其他重症相关操作同样亦会出现操作并发症,并发症与操作局部的解剖和相邻组织器官密切相关。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操作部位无法可视化,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和操作者均会产生影响。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操作标准,既往标准主要看操作是否成功,不成功即会尝试在不同角度、深度进行操作,无疑加重了操作部位的局部损伤,操作相关并发症亦会增加,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推荐意见2:ICU相关操作有不同的学习曲线,需要结合学习曲线灵活应用(推荐强度:8.37)学习曲线是对一项任务熟练程度与其经验次数间的图形。重症相关操作依赖操作者,故每一项操作的学习曲线并不相同,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学习效果亦会增加如中心静脉置管需达到50例的穿刺经验才能熟练掌握。重症超声引导的各种操作的难易程度、相关并发症不同,应结合科室人员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又携作数量比较多的操作,建议每个操作者均应掌握且要达到一定次数,而对操作较少的操作,建议科室先定向12名医生掌握此类操作,熟练后再逐渐由其他无操作经验的人员完成,对比较少的操作是一种优化的选择。二、重症超声操作相关基础推荐意见3:利用信号和图像处理、穿刺针改良、超声图像优化、运动分析等,增强穿刺针尖超声可视化,提高穿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强度:8.21)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尖的监测是操作的重点,穿刺针尖脱离视线继续操作是产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二维超声引导过程中,保持穿刺针和超声束成90。角,穿刺针成像最好。亦有一些新技术,如三维技术构建三维图像。SonixGPS是一种用于超声引导穿刺针干预的电磁针跟踪系统,当前和预测的针尖位置均实时显示在超声屏幕上,便于穿刺针对准和弓I导目标。先进的二维成像是使超声波束尽可能垂直于穿刺针,穿刺针在超声图像显示的清晰度会更理想。智能穿刺增强技术,超声探头先从不同的角度发射超声波,显示穿刺针的图像,再通过系统推测出穿刺针的角度,以实现根据穿刺针的角度变换自动调节偏转超声波束。除了上述技术外,目前亦有穿刺架应用、红外导航技术、磁导航技术等先进技术。推荐意见4:操作过程中监测穿刺针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是操作的重点(推荐强度:7.97)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临床医生多了一双眼睛,可以实时监测穿刺针进入的过程,使得操作变得更安全、简单。以中心静脉为例,以往临床实施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通常以Seldinger技术为基础,穿刺则以体表定位法为主,虽然该手段具有一定穿刺效果,但由于重症患者静脉血管状态较差、穿刺难度大,进而降低穿刺成功率,从而反复操作,甚至可能中途更换操作者,并易引发多种血管相关并发症及发生院内感染。但是利用超声技术可视下操作,能够在穿刺过程时有效避免刺伤其他血管和神经等。一项超声引导和体表定位法穿刺颈内静脉的Meta分析显示,在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过程中,应用超声技术监测穿刺针进行操作,相比传统的体表定位法更能减少操作过程出现的并发症。大量文献支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与体表定位法比,动态监测穿刺针进针过程,可提高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同时可降低气胸、误伤动脉等并发症发生率。有研究认为,熟练掌握超声操作过程中穿刺针的位置,对困难外周静脉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大量研究指出,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可提高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和操作相关并发症。利用盲法行胸腔穿刺术,气胸发生率高达11%,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可视下操作的优势显而易见,操作过程中可提高穿刺成功率,且可最大限度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使重症患者更安全。三、中心静脉置管推荐意见5:体表定位置管法是基于中心静脉解剖正常、静脉通畅的假设,是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推荐强度:7.97)体表定位法是通过相对的解剖位置或体表位置确定穿刺点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这种方法临床应用最多,这种方法是基于两个假设:(1)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正常;(2)预穿中心静脉通畅。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动静脉的解剖位置会有变化,同时预穿中心静脉由于静脉血栓可能是完全阻塞或部分阻塞。如果解剖位置正常同时血管通畅,血管的状态亦会对操作产生影响,血容量不足时预穿的血管在穿刺时很容易血管前壁贴后壁,在外力的作用下前壁和后壁先后同时被穿刺。这种情况下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上述情况如果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穿刺前血管的情况操作者并不知晓,首次操作失败的情况下会在不同角度、深度进行操作,故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亦使穿刺并发症增加。有资料表明,随着穿刺次数增加,并发症亦相应增加。推荐意见6:中心静脉置管前的超声评估,是决定是否进行操作的关键(推荐强度:8.15)预穿刺的中心静脉,其解剖结构可能出现变异、不通畅、血管内的容量状态不足,超声评估穿刺部位可对其部位了如指掌,解剖结构是否变异,静脉是否通畅,血管容量状态是否不佳等,是决定穿刺的非常关键一步,亦是为应用静态评估法穿刺抑或实时引导穿刺提供方案。推荐意见7:实时超声引导穿刺是重症医学科常规操作,应严格执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六步法(推荐强度:8.06)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分静态法和实时引导法,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提出,中心静脉置管静态评估是常规操作,对静态评估认为穿刺有难度者可进行实时引导下穿刺。随着认识的深入及设备的普及,需要中心静脉置管者,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考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置管。传统的操作是以是否穿刺成功为目标不太考虑穿刺次数,而穿刺次数与并发症明确相关。故提出一针、一眼、一导管的重症治疗标海穿刺针进入皮肤一个针眼,一针进入血管,置入一根导管),如果每一次操作均能达到此标准,操作相关并发症会降到最低,同时操作者亦会提高操作水平。推荐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均按照国际推荐的六步法进行:(1)判断动静脉的位置关系;(2)判断静脉是否通畅;(3)采用超声平面外或平面内法进行穿刺;(4)超声证实穿刺针在血管内;(5)超声证实穿刺导丝在血管内;(6)超声证实导管在血管内。六步法的每一步均需要在超声下完成,对采用传统体表定位法操作者而言,六步法可能比较繁琐,但对于群体操作而言,六步法必须做到,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应用超声引导需要练习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有些技巧需要学习才能掌握。推荐意见8: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第一针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推荐强度:8.17)体表定位法一般是以穿刺成功不出现并发症为标准,无法要求一针穿刺成功,如第一针操作不成功即会尝试不同角度、深度、更换有经验的操作者。文献报道,随着穿刺次数增多,并发症亦随之增加。超声能够明确中心静脉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是穿刺成功的重要一步,如果能正确实时穿刺引导,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有证据表明,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第一针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四、动脉置管推荐意见9:动脉穿刺第一针成功更重要,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推荐将超声引导作为ICU内动脉导管放置的常规操作(推荐强度:8)临床上动脉置管是通过触摸动脉搏动,依靠经验实施盲穿完成操作,如果第一次穿刺失败即会出现局部血肿、血栓等常见并发症。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能实时显示动脉的位置,便于操作者直视下进行穿刺,是一项高效、简便、安全的穿刺方法。Meta分析表明,超声引导下挠动脉置管可显著提高第一针穿刺的成功率。在ICU休克患者的抢救中,由于患者动脉血压低,脉搏无法触及,经常难以通过盲法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延误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不及时,影响患者的抢救。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可以动态观察动脉血管,有效克服盲穿置管的局限性;并且操作简便,首次成功率高,相应的并发症率低,节省了操作时间。多项针对超声引导的挠动脉置管的Meta分析显示,超声引导提高了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槎动脉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并可缩短挠动脉置管时间。故推荐将超声引导作为ICU内动脉导管放置的常规操作。五、胸腔穿刺推荐意见10:胸腔积液穿刺前必须通过重症超声了解肋间血管位置,避免穿刺损伤血管(推荐强度:7.91)了解肋间动脉的解剖结构是胸腔穿刺部位选择的关键,一般来讲肋间血管和神经组成的神经血管束从肋脊交界开始走行于肋下,由于肋间动脉的走行在不同肋间、不同的位置与肋骨下缘距离并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肋间动脉的迂曲度增加,止匕外,部分肋间动脉存在解剖结构变异,增加了传统的解剖标志定位穿刺损伤肋间动脉的风险,肋间动脉一旦损伤,常导致预后不良。行胸腔穿刺前必须使用重症超声了解肋间动脉走行,及时发现肋间动脉变异,避免穿刺路径穿过肋间血管,尽量使穿刺路径在安全区域内穿行。使用线阵探头配合彩色多普勒可提高对肋间血管的识别,如在预设的穿刺路径未探及血管,提示该穿刺点相对安全,可降低损伤肋间血管的风险。推荐意见11:胸腔穿刺前应通过重症超声了解膈肌位置及膈肌运动度,避免呼吸驱动过强时穿刺及误伤膈肌(推荐强度:8)胸腔积液位于膈上胸膜腔内,穿刺时须使用重症超声明确膈肌位置,确定积液位于膈上,以区别于腹腔积液或胃潴留时的胃液,同时选择穿刺点应位于膈肌以上,避免穿刺时损伤膈肌及膈下腹腔脏器。此外,膈肌位置并非固定不动,随着呼吸上下运动,重症患者常因应激、呼吸机设置不当等出现呼吸驱动增强,导致膈肌运动度大。如胸腔积液的穿刺点靠近膈肌,当膈肌运动过大时,穿刺过程可能导致误伤膈肌及膈下器官,因此呼吸驱动过强或膈肌运动度过大时,应避免进行胸腔积液穿刺,须在有效控制呼吸驱动降低膈肌运动度后进行穿刺。推荐意见12:重症超声引导下进行胸腔积液穿刺,有助于把握进针方向、深度,避免穿刺针损伤胸腔内脏器,减少穿刺并发症(推荐强度:8.36)胸腔积液确定穿刺点后,穿刺过程需把握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进针方向通常朝向积液内径最大的方向。传统方法是通过查体定位或超声等影像方式确定标记点及方向,该方法并不可靠,且可重复性差,干抽的概率增大。有研究显示,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穿刺,进针方向相同,在无可视化指导下均会产生方向偏差,而重症超声实时可视化指导的进针方式更有利于把握进针方向,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偏差,降低传统穿刺方式由于进针偏差导致的并发症。穿刺过程中针尖在胸腔尽可能靠近壁层胸膜的位置是穿刺的安全保证。一般认为,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距离10mm的穿刺风险增加,需慎重穿刺。使用重症超声直视下指导穿刺尤为重要,更有利于把握进针的深度,确定针尖位置,避免针尖触及胸腔内脏器产生穿刺相关并发症。推荐意见13:重症超声有助于动态监测发现胸腔穿刺、引流相关的并发症(推荐强度:8.29)胸腔积液在超声下多显示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胸腔穿刺引流后,随着积液量减少,重症超声动态监测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域缩小,肺部受压迫逐渐缓解,肺部可重新复张,在呼吸运动下,随着肺部充气量增加,气水比例改变肺部重症超声征象可发生相应的改变,可由组织样变转变为B线、A线,重现胸膜滑动征。这种动态改变的重症超声征象,有助于监测肺复张的效果。胸腔积液穿刺后须行重症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穿刺和引流相关并发症。当穿刺损伤肺脏层胸膜或气体沿穿刺路径进入胸腔,可产生气胸的相关征象(如A线,胸膜滑动消失,平行气流层征,出现肺点当损伤肺部产生张力性气胸时,重症超声可见心脏受压等循环衰竭征象。重症超声实时指引的胸腔积液穿刺,明显减少了相邻脏器的损伤,如已行胸腔积液置管,但出现引流不畅或可凝性血性积液,借助重症超声沿穿刺路径探寻,有助于及时发现损伤脏器产生的并发症或导管异位。推荐意见14:重症超声有助于发现气胸,确定气胸范围(推荐强度:8.12)肺部超声检查诊断气胸的敏感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远高于胸部X线检查,与CT检查接近。肺部超声诊断气胸时需认清胸膜滑动征、肺搏动征、B线、实变和肺点等几种征象。当肺部超声发现胸膜滑动征消失,出现平流层征,并找到肺点时可诊断气胸。虽然存在上述征象并找到肺点诊断气胸的特异度几乎达到100%,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肺压缩的程度不同,且重症患者的气胸有时为局灶性气胸,确定肺点一定困难。因此,当临床怀疑存在气胸时,应对逐个肋间的肺组织进行检查,如发现胸膜滑动征、肺搏动征、B线、实变、胸腔积液等征象,首先能除外检查部位是否存在气胸。肺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半定量评估气胸范围的大小。检查者可通过临近肋间隙寻找肺点,评估气胸范围。T殳来讲,若是小范围气胸,肺点会在前胸部,若是大范围气胸,肺点会往外侧移动。推荐意见15:重症超声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仅在紧急状态下指导气胸穿刺(推荐强度:7.94)肺点可以在压缩的肺和气胸交界区域找到,压缩的肺随着呼吸运动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的接触点产生移动,形成了平流层征和沙滩征的交界点,即肺点。虽然找到肺点诊断气胸的特异度几乎达到100%,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肺压缩的程度不同,且重症患者的气胸有时为局灶性气胸,确定肺点存在一定困难。若气胸范围非常大,肺组织被全部压缩至肺门,肺无任何移动,即无法找到肺点。因此重症超声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影像学检查,当无法明确气胸存在时,应联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片、CT等进一步明确诊断。除非高度怀疑患者张力性气胸需要紧急处理,经过诊断性穿刺明确后,才可在紧急状态下指导气胸穿刺。六、腹腔穿刺推荐意见16超声可识别腹壁血管,可降低腹腔穿刺出血风隐推荐强度:8.06)腹壁血肿的发生率为1%2%,合并出血的患者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增加。避免腹壁出血的关键在于识别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侧支及腹壁下动脉。扩张的腹壁静脉因肉眼可见,容易避开。腹壁下动脉位于腹中线两侧56cm处,与两条静脉伴行,但解剖变异较大,特别是肥胖患者,需要超声确认动脉位置,避免穿刺损伤。选用超声高频线阵探头(612MHz)完整显示腹壁,识别腹壁下动脉的二维结构,再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亦可从腹股沟韧带中点向头侧追踪腹壁下动脉,标记血管走向,避免穿刺损伤。推荐意见17超声识别腹腔内脏器可减少腹腔穿刺损伤推荐强度:8.44)超声识别胃、肠、肝、脾、肾、膀胱等腹腔内器官,可避免损伤。肠道是腹腔穿刺最易受损的器官,穿刺导致肠穿孔的发生率为08%,多个巨大肠神,黏附于腹壁上的肠神,均明显增加肠穿孔风险。穿刺前识别肠管是避免损伤的关键。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含气量多时,可自由漂浮于腹水前方;升结肠和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相对固定于腹膜后。由于肠系膜脂肪密度低,小肠常排列在垂直漂浮的肠系膜两侧。肠腔内气体含量少时,超声可见特征性的结肠袋和环状小肠皱裳及节段运动。控制穿刺针进针深度小于皮肤表面至最浅肠神的距离,可明显降低肠道损伤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腹水和腹内器官(特别是肠管)在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时,容易发生移位。若患者改变体位或定位与穿刺时间间隔过长,需重新进行超声评估,以保证穿刺的安全性。七、腰椎穿刺推荐意见18:超声引导腰椎穿刺可优化穿刺间隙,缩短穿刺过程,尤对特定患者,如肥胖、超重、婴幼儿等更为明显(推荐强度:7.85)影像引导腰椎穿刺是一种常用的技术,传统使用透视引导完成。而超声与透视比具有特定优势,直接可视鞘囊、髓质圆锥、神经根和未完全骨化的结构。超声引导腰椎穿刺术,能直观显示棘突间隙宽度、黄韧带深度和脊柱骨异常等,确定最宽间隙,引导选择更佳的穿刺位置及测量穿刺径路。有研究通过超声测量腰椎发现,坐位屈颈,可增加棘突间隙;坐位或侧卧位髓关节屈曲,可增加棘突间隙;侧卧位屈颈,棘突间隙未见显著改变;提示,超声引导下可通过优化穿刺体位创造更好的穿刺条件。一项Meta分析显示,超声应用于腰椎穿刺,虽不增加穿刺成功率,但可减少尝试次数和创伤性穿刺操作次数。应用显示人群包括肥胖、超重(体重指数30kgm21婴幼儿、孕妇、急诊患者、腰椎术后(内固定)者、脊柱畸形(侧弯畸形、融合畸形)者。可见,超声引导腰椎穿刺在特定人群中显示潜在的获益。推荐意见19:超声引导腰椎穿刺,通过既骨、中线及椎间盘间隙定位和优化穿刺部位,识别黄韧带以选择穿刺针和穿刺深度(推荐强度:8.03)超声引导腰椎穿刺常选择低频曲阵探头,对瘦小患者及超声初学者可选择能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的高频线阵探头。规范流程:(1)定位和优化穿刺间隙:首先确定既骨,并通过向上滑动超声探头依次识别腰椎棘突;然后确定中线,将超声探头准确居中在每个棘突上,并做一个垂直于超声探头的标记,表示脊柱的中线;确定椎间盘水平:将超声探头置于腰3或腰4椎骨上,顺时穿刺针旋转90。,使超声波束在中线上纵向对齐。结合以上步骤沿脊柱中线滑动超声探头,以确定最宽的棘突间空间。(2)选择穿刺针和确定穿刺深度:首先识别黄韧带,表现为一条高回声水平线、位于椎板或关节突深处。充满液体的硬脑膜囊在黄韧带和后纵韧带之间呈无回声;测量皮肤-黄韧带距离,指导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和测量穿刺深度。超声实时引导下能清楚地在穿刺针尖进入黄韧带时对其进行跟踪。将超声探头置于最宽的腰椎棘突间隙,朝向中线旋转45。,进入斜旁正中位观察。超声探头从上一椎骨的棘突至下一椎骨的椎板的平面内对齐,可清楚显示椎板、黄韧带、椎管和后纵韧带。将针头插入超声探头下方,穿刺针插入超声波束平面内。需注意,由于上一棘突的阴影,针尖在穿透黄韧带时通常无法继续实时引导,即便这样仍可提高穿刺效率,减少操作损伤,特别是对肥胖等困难穿刺患者尤为重要。八、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推荐意见20:重症超声有助于心包积液的量与性状的评估,以及心包填塞的诊断(推荐强度:8.6)心包填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体征包括颈静脉怒张、心音低弱遥远、低血压和休克等。但如果仅依据体检和临床症状,很难准确评估心包状况。而重症超声在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的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包积液表现为心包两层之间的无回声间隙。重症超声可以早期检测到心包积液,同时可以评估积液的位置、量、性状及对心功能的影响。重症超声评估的顺序和重点:(1)区分全局性或局限性积液;(2)对积液进行量化;(3)描述液体形态;(4)分析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急性发作时,少量的心包积液可引起心脏填塞,慢性发展可使心包的弹性纤维伸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反而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局限性心包积液时,选择手术治疗而不是心包穿刺术。当出现心包填塞时,超声征象为收缩末期右心房塌陷、舒张早期右心室塌陷、心脏摆动征和下腔静脉扩张固定(下腔静脉内径2.5cm,吸气下腔静脉塌陷50%1右心房塌陷时长超过1/3个心动周期,对诊断心包填塞的敏感性较高。心包填塞是心包穿刺术的主要指征,占心包穿刺术的80%。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包疾病管理指南,心包填塞是心包穿刺术的I级指征,大量(20mm)心包积液(11a类推荐)亦可考虑行心包穿刺术。根据重症超声征象行心包穿刺术引流的相对指征:(1)右心房和/或右心室在舒张期塌陷;(2)1个月内出现大量积液。当积液自行消退时,通常不进行心包穿刺术,或者可以使用侵入性较小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积液的来源。推荐意见21:建议应用重症超声选择心包积液的穿刺部位(推荐强度:8.57)传统的盲穿是一项危险的临床操作,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对有经验的操作者,超声引导下的心包穿刺术是首选,重症超声可以确定积液最大且最易通过心包穿刺针进入的部位,测量胸壁至积液的距离以及从壁层心包至心外膜的距离,找到最佳穿刺点,以避免对肺、肝脏或其他脏器的损伤。一项心包穿刺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成功率高(97%)z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1.2%在心包穿刺术中,有三种进针途径,胸骨旁入路、剑突下入路、心尖入路。选择左胸骨旁入路穿刺时,将穿刺针进入胸骨附近,通常位于左侧第五、六肋间。该入路触发气胸的风险较高。选择剑突下入路时,将穿刺针在剑突和左肋缘之间进入,指向左肩,与皮肤成15。30。角。这一入路可避开冠状动脉、内乳动脉。该入路对胸膜、肝脏或胃的损伤与对膈膜和膈神经的刺激导致的心动过缓和休克的发生率、以及与操作相关的病死率较其他入路高。心尖入路,需将穿刺针进入左乳头外的肋间隙。这种入路心尖很容易被刺穿,并引起室颤,紧急情况时不建议使用此方法。进针的正确标志应对应心包空间最靠近超声探头的区域,且积液最多;这个部位在心尖部比在肋下更常见。入路选择需要考虑积液位置、患者体位和临床情况后决定。九、超声引导的腹膜后穿刺推荐意见22:腹膜后穿刺可在超声引导、内镜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床旁超声引导的腹膜后穿刺是CT引导下穿刺的有效补充(推荐强度:7.91)超声引导下经皮、内镜超声下经胃或十二指肠或介入科在CT引导下腹膜后穿刺,均是进行微创腹膜后穿刺可选的方法,用于腹膜后病灶的诊断和引流。胰腺周围坏死或合并感染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需行腹膜后操作的疾病,相对于开放性清创手术,经皮或经内镜引流具有创伤小的优点,尤其对全身炎症反应重、难以耐受手术操作的患者,先行局部减压引流是可选的方案,一项微创方法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对比性研究中,88例经皮引流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中,35%的患者仅用经皮导管引流即可治愈,65%的患者需要在经皮引流后再行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Videoscopicassistedretroperitonealdebridemen,VARD)f且在长期随访中发现,从微创引流减压开始的逐步递增的手术策略,能使合并胰腺坏死的患者远期发生切口疝更少,发生胰腺内分泌或者外分泌功能不全更少。CT引导下腹膜后穿刺,对腹膜后病灶的定位更精准。但腹膜后感染的患者通常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特殊情况,限制了患者的CT检查。而床旁重症超声具有可重复性、床旁操作等优势,更适合重症患者,是介入科治疗的有效补充。十、体外膜肺氧合(ECMO)置管推荐意见23:应使用重症超声优化ECMO置管部位、选择置管内径、提高置管安全性(推荐强度:8.54)ECMO置管前,应使用重症超声筛查目标血管,选择内径大、内膜正常的动静脉,避开狭窄、血栓、动脉瘤、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血管。通过超声测量血管内径以选择置管尺寸,所选尺寸(Fr印应超过内劭mm)×3应用重症超声平面内或平面外技术,动态引导穿刺过程,可减少血管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应用导丝引导ECMO置管时,需全程保持导丝和置管的可视化,确保置管在目标血管内,并达到目标位置。在置管过程中导丝或置管失去可视化,应警惕移位至分支血管、血管外甚至损伤心脏,并使用超声快速筛查损伤部位并引导救治,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心肺复苏时鉴别股动脉、股静脉困难时,可通过导丝在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内征象协助鉴别。推荐意见24:应用超声定位ECMO引流管尖端,建议V-AECMO模式时引流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以保证充分引流;V-VECMO模式时引流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肝静脉汇入处,以减少再循环(推荐强度:8.5)应用超声识别下腔静脉内或心腔内ECMO引流管双轨征,结合彩色血流多普勒,定位ECMO引流管尖端位置。一般而言,V-AECMO模式时引流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以保证充分引流,在引流不足或南北综合征时,引流管可位于右心房内或上腔静脉以增加引流,改善上半身乏氧,但需避免导管接触血管内壁和心脏结构。V-VECMO模式时,引流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肝静脉汇入处,与上腔静脉回流管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再循环。推荐意见25:ECMO运行过程中出现引流端负压增加、管路抖动、流量急剧下降或不稳定、氧饱和度下降等时,应常规行下腔静脉和ECMO导管超声检查(推荐强度:8.46)当患者血容量不足、下腔静脉塌陷、引流管移位、与下腔静脉贴壁或引流端血栓形成时,易因引流不畅而呈现引流端负压增加、管路抖动、流量急剧下降或上下起伏不稳定、氧饱和度下降等时,应常规应用超声检查剑突下下腔静脉和ECMO引流管,快速确定容量状态、引流管位置及尖端血栓等问题,指导液体治疗、调整导管位置及抗凝等治疗。ECMo运行过程中氧饱和度下降亦可能与回流管尖端移位、与引流管尖端过于靠近有关,因此在排除引流管位置问题后,亦需要检查回流管位置。推荐意见26:经食管超声(TEE)是引导上腔静脉内V-VECMO双腔管置入的必备工具(推荐强度:8.35)上腔静脉位于胸腔内,受肺部气体影响,经胸超声难以探及,因此TEE应作为引导上腔静脉ECMO置管的必备工具。食管中段双腔和改良双腔切面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上腔静脉、三尖瓣和右心房,应在上、下腔静脉中观察导丝,尖端位于下腔静脉内肝静脉出口离心端;过程中确认导丝和导管未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穿过房间隔缺损或进入冠状窦。超声有助于识别导丝和导管移位。ECMO导管尖端定位亦离不开TEE。上腔静脉内置入V-VECMO双腔管(dual-lumencannula,D1.C)时必须联合TEE和TTE剑突下切面,确认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中,并进一步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确认回流血流向三尖瓣方向,确保最小化再循环,提升ECMO效能。双管V-VECMO模式下,上腔静脉回流管和下腔静脉引流管尖端之间的距离,是再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需保持一定距离。推荐意见27:外周型V-AECMO股动脉置管,远端肢体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建议在超声下引导放置远端灌注管(推荐强度:8.55)外周型V-AECMO股动脉置管,远端肢体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对存在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外周动脉疾病及心肺复苏高危患者,建议预防性放置远端灌注管(distalperfusioncannula,DPC)以降低肢体缺血坏死的风险,亦有常规预防性放置远端灌注管。需密切监测股动脉置管侧远端肢体缺血缺氧表现、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近红外光谱氧饱和度等防范缺血发生,当出现皮肤发绢、皮温降低、动脉搏动消失、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组织氧饱和度下降等时,需积极放置远端肢体灌注管以改善血供。远端灌注管放置在股浅动脉,血管狭窄、血流明显减少常导致置管困难,必须在超声下根据血管走行引导穿刺和置管,提高置管安全性和成功率。置管接入体外循环后,可进一步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确认灌注血流。推荐意见28:应常规使用超声对ECMO置管常见并发症进行筛查(推荐强度:8.37)ECMO置管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血肿、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瘦)、腹腔出血、胸腔出血、气胸、心脏损伤、远端肢体缺血、静脉血栓形成、ECMo导管移位、置管失误等,这些并发症可通过超声二维影像结合超声彩色多普勒筛查发现。应在置管后、运维管理过程中和撤离ECMO后进行常规筛查,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提高ECMO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十一、鼻肠管放置推荐意见29:放置鼻肠管前建议使用重症超声评估胃窦面积和功能(推荐强度:8.06)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胃窦运动障碍和胃排空延迟,此时经胃喂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造成吸入,附市炎。且经胃不耐受和高胃残余会使肠内喂养频繁中断,甚至停止造成喂养不足,显著延长住ICU时间、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及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对高胃残余量、高误吸风险及经胃喂养无法获得充足营养支持的重症患者,建议放置鼻肠管行幽门后喂养。超声胃窦单切面法测量胃窦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area,CSA)与胃容积存在良好相关性。通过测定胃窦运动指数(motiliteindex,Ml)可反映重症患者胃排空和胃动力情况。由于胃肠动力障碍,放置过程中鼻肠管尖端不易通过幽门,为提高置管成功率,建议置管前禁食68h,并予患者胃复安,增加胃收缩的幅度改善胃排空,同时放松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球部以促进胃蠕动。当超声检测胃内容物过多、胃腔内存在强回声气体时,应先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尽量使胃排空后再拔除胃管,以增加置管成功率。放置过程中患者右侧卧位,依靠重力使鼻肠管尖端更易通过幽门。胃窦距离体表较近,位置相对固定,超声检测胃窦评估胃内容积成功率明显高于胃底和胃体。重症超声测量胃窦收缩幅度(ACA)对预测鼻肠管尖端成功通过幽门和Treitz韧带意义更大。推荐意见30:重症超声可以通过双轨征、食管充气征第一时间判断鼻肠管进入食管(推荐强度:8.09)传统盲插置管方法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插管成功率较低,且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营养管位置不当造成的并发症危害最大,包括置管时位置不当和置管后移位。若留置过程中误将营养管置入气管内,甚至穿破肺组织,可引起气胸、血胸、支气管胸膜屡等恶性并发症;亦可能出现营养管盘曲在咽后壁、颅底骨折患者营养管误入颅内等其他并发症。重症超声可实时监测食管、气管和营养管,确定放置位置。食管毗邻气管和颈动脉,从超声可见由气道、食管和颈动脉构成的三角结构。在此切面通过超声静态观察食管内双轨征来确定导管进入食管,但可能存在显示不清或先前胃管干扰问题。通过超声动态观察食管充气征方法,可第一时间定位营养管进入食管(1等营养管经鼻插入2025cm深度,超声探头置于三角结构处即食管横切面观察。(2)向营养管内快速注1寸10ml气体,如果观察到随气体注入食管内,出现类似支气管充气征表现的强回声影时,提示营养管已进入食管。(3)将超声探头旋转90。行纵切面检查,向营养管内注射10ml气体后,可见双轨征中间有强回声通过,同样提示营养管已进入食管。推荐意见31:应用重症超声可通过双轨征、云雾征等判断鼻肠管已通过幽门(推荐强度:8.06)鼻肠管置入,适用于胃排空障碍的患者,可减少反流,降低误吸发生率,增加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应用重症超声筛查双轨征直接判断鼻肠管位置:(1)将超声凸阵探头置于患者剑突下,纵切胃窦,幽门管内出现双轨征时提示鼻肠管通过幽门。(2)可通过超声检查在胆囊后下方、胰头上方、胆总管、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前方定位十二指肠球部。(3)通过超声检查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定位十二指肠水平部。若出现双轨征,提示营养管已通过十二指肠水平段。留置鼻肠管过程中,超声探头扫查患者胃窦处出现云雾征并向右侧扩散,提示营养管到达胃窦;超声探头扫查患者幽门处出现云雾征并向左侧扩散,提示营养管尖端通过幽门。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有助于引导空肠营养管尖端位置和胃窦的相对位置变化,逐步引导导管进入幽门和十二指肠。十二、气管插管推荐意见32重症超声可通过动态、静态观察气管、食管和肺的超声征象,判断气管插管是否进入气道(推荐强度:7.82)由于气管内为气体,超声有时不易显示气管内导管的影像,建议通过动态、静态法第一时间判断气管插管是否进入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短轴切面实时观察气管及毗邻食管内运动图像的变化,协助判断插管是否进入气管。插管后通过观察气管和食管内的超声征象,并结合旋转法可再次确认插管的位置。肺部超声通过观察双侧肺的胸膜滑动征、窗帘征及膈肌位移状况,进一步确认插管是否在气管内或过深。十三、经皮气切推荐意见33:使用超声进行气道评估可了解气管周围的解剖情况,并确定气管软骨环间隙定位,一般选择第2、3软骨环穿刺(推荐强度:8.09)超声评估气道时,超声探头方向包括横切检查(横断面)和纵切检查(矢状面和矢状旁),显示气管软骨环结构及其周边结构。若患者已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导管在气管内显示为双轨征。在经皮气管切开手术中,颈部超声有助于识别气管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可测量气管前壁的皮肤和软组织厚度,定位穿刺点,并引导穿刺置管。经皮气管切开放置导管的理想位置是第2、3气管软骨环间隙。纵切面超声检查可定位环状软骨和气管软骨环,以帮助选择穿刺部位。尤其是当触诊定位穿刺点困难时,如肥胖患者,超声评估和引导穿刺尤为重要。在操作过程中,可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准确穿刺气管中线的目标气管软骨环间隙。有研究发现,约1/4的患者在超声评估后需要改变经皮气管切开的穿刺部位。一项重症患者传统体表定位经皮气管切开术与超声引导下气管切开术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一项采用长轴入路实时超声引导下的经皮扩张性气管切开术与体表定位法的比较,两项研究均显示,实时超声引导提高了经皮气管切开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实施经皮气管切开应常规使用超声引导,尤其是对触诊软骨环定位困难的患者。推荐意见34:推荐使用超声识别气管前的甲状腺和无名动脉,超声引导穿刺可减少甲状腺和气管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推荐强度:8.02)超声横切面可识别气道相关的动脉、静脉、甲状腺、环状软骨、气管环,有时亦可识别气管插管。早期的病

    注意事项

    本文(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