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
2024年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1、学习本文比喻鲜B月,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1课时。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一、解题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无""毋","颁""斑";"涂""途".2、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3、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4、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港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四、课文分析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日"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一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1、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2、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结论:保民而王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2-教学要求:1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 .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 .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 .正音练习。数罟(g)港池(WQ)鱼鳖(b河豚(t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饿孽(Pi3。)2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 ."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J可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 .“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 .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 .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 .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前三段。第二课时一 .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二 .分析解读四五段: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无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胜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数A数罟不入港池密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E数不胜数计算2 .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三 .分析解读第六段。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2 .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G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3 ."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4 ."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5 ."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6 .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四.分析解读第七段。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2 ."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3 .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A非我也,兵也武器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D穷兵疑武兵力4 ."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5 .”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2.背诵全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 .学习本文比喻鲜B月,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三、教学难点1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1 .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2 .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弓I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3 .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2)学生自一由朗读课文。(3)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浜而走谷不可胜(ShQng)食也数罟(c&ugra-ve;g。)不入湾(Wlj)池(罟:从网,古声)养生丧(SB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鸡豚(tUn)狗彘(zhì)之畜(XUgrave;)然而不王(w&agra-ve;ng)者涂有饿孽(pi3o)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日"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E殳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课文分析(师生就课文词句要点进行具体分析)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梁惠王日:一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必修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力口: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王好战,请以战喻。请:敬辞,请允许我(必修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有的人,有的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浴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sheng,尽。(必修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数罟:数,c&ugra-ve;,密,与"疏"相对;罟,g,从网,古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闾1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斯:则,那么。(比较:"微厮人,吾谁与归""这",代词。)2 .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第2E殳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3 .学生试背课文第1.2节4 .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三、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 .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 .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4 .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时,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名词,音wa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动词,音(w&agra-ve;ng)称王,统/下,王道。(然而不王者)食,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应掌握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孽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出自本课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4)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重点点拨:然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形容词,对。(太后曰:"然"。)则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介词,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5)应掌握的文言句式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否定句宾语前置末之有也介词结构后置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断句是亦走期E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固定格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6)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J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二、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三、品味鉴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四、总结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日电匕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翎!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4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一、孟子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的论辩艺术。三、通假字:颁一斑无一毋涂一途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五、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教学设想:-层层分析,指导背诵。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色占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刃陷,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二、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刍版)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三、朗读课文1 .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2 .蟒燃: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四、课文分析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概括各部分的内容。2、诵读第1段。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力口3、诵读第2、3、4段。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答:"五十步笑百步”.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注意背诵技巧。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诵读第5段。措施效果不可胜食也。养生不可胜食也。丧死一王道之始不可胜用也。无憾本段层次:/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2、诵读第6段。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帛食肉,一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不寒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9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3、诵读到7段。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孽下层百姓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V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重点词语理解:检、涂、孳、发、岁、斯三、总结孟子的CK思想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四、写作特点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五、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6屡次数罟不入湾池寡人之于国也CU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0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孽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默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附板书: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孟子一、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二、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三、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孟子措施效果不可胜食也。养生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不可胜用也。无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帛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o不寒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三、教学难点1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音频、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顺IJ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2、孟子和他的散文(PPt投影)Q)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呜。)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ShQng)食也数罟(&g。)不入湾(WCj)池(罟:从网,古声)养生丧(SB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鸡豚(tUn)狗彘(Zhi)之畜(Xco然而不王(w2ng)者涂有饿孽(pi3o)(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课文词句要点备注: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梁惠王日:一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必修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力口: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王好战,请以战喻。请:敬辞,请允许我(必修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有的人,有的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