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NB-T11418-2023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7142456       资源大小:48.28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B-T11418-2023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docx

    ICS27.140CCSP26NB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114182023代替D1./T8352003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safetyinspectionOfhydraulicsteelgateandhoist2023T2-28妗布2024-06-28实施国家能源局前言I引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总体要求23.1 安全检测机构、人员及设备23.2 安全检测内容及项目23.3 安全检测周期33.4 技术资料34巡视检查45闸门外观检测55.1 一般要求55.2 外观检测项目和内容56启闭机现状检测66.1 一般要求66.2 固定卷扬式启闭机现状检测76.3 移动式启闭机现状检测86.4 螺杆启闭机现状检测96.5 液压启闭机现状检测96.6 电气设备和保护装置现状检测97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107.1 闸门运行状况检测107.2 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1()8腐蚀检测118.1 一般要求118.2 腐蚀量检测8.3 腐蚀状况评定129材料检测139.1 一般要求139.2 检测方法1310焊缝无损检测1310.1 一般要求1310.2 无损检测方法1410.3 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检测长度及数量1410.4 无损检测结果评定1511应力检测1511.1 一般要求1511.2 检测仪器1511.3 测点布置1611.4 静应力检测1611.5 动应力检测1612振动检测1712.1 一般要求1712.2 检测仪器1712.3 测点布置1812.4 动力特性检测1812.5 振动响应检测1813.1 一般要求1913.2 检测方法1914复核计算1914.1 一般要求1914.2 闸门复核计算2014.3 启闭机复核计算2015安全评价2115.1 一般要求2115.2 闸门安全评价2115.3 启闭机安全评价2116安全检测报告22参考文献24表1同类型闸门或启闭机抽检比例3表2振动级别及振动危害程度划分18II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1./T835-2003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与D1./T835-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对安全检测机构的要求(见3.1.1);b)更改了“表1抽样检测比例”(见3.2.3,2003年版3.5);c)将“启闭机性能状态检测”更改为“启闭机现状检测”(见第6章,2003年版的第6章);d)增加了“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一章(见第7章);e)更改了腐蚀程度评定中的B级(一般腐蚀)、C级(较重腐蚀)和D级(严重腐蚀)的评定标准(见8.3.1,2003年版的7.3);f)将“9无损探伤”更改为“10焊缝无损检测”(见第10章,2003年版的第9章);g)增加了衍射时差法(ToFD)检测的内容(见10.2、10.3、10.4);h)增加了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检测对焊缝检测条数数量的要求(见10.3.2);i)增加了“表2振动级别及振动危害程度划分”(见12.5.4);j)删除了“启闭机考核”一章(见2003年版第13章);k)删除了“特殊项目检测”一章(见2003年版第14章);1)更改了容许应力的时间系数,(见14.1.5,2003年版15.3);m)增加了“安全评价”一章(见第15章);n)删除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见2003年版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巡视检查记录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间门外观检测记录表、附录C(规范性附录)启闭机性能状态检测记录表、附录D(规范性附录)启闭机考核记录表)。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能源行业水电金属结构及启闭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21)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号,邮编:100120)O本文件起草单位:河海大学、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圣义、林朝晖、卜现港、夏仕锋、秦战生、孙漪蓉、尹国江、杨光明、郭建斌。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3年首次发布为D1./T835-200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引言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是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定期对闸门和启闭机进行安全检测,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运行管理单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工作非常必要。为规范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行为,统一安全检测与评价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提高安全检测成果的可靠性,保证安全检测与评价工作的质量,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局关于下达2020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12020)106号)的要求,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文件。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和评价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役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铸造闸门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172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GB/T3323.1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第1部分X和伽玛射线的胶片技术GB/T5972起重机钢丝绳保养、维护、检验和报废GB/T11345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3992金属粘贴式电阻应变计GB/T29712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GB/T37910.1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验收等级第1部分钢、银、钛及其合金NB35055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NB/T10341.1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笫1部分:固定卷扬式启闭机设计规范NB/T10341.2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第2部分:移动式启闭机设计规范NB/T10341.3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第3部分:螺杆式启闭机设计规范NB/T10341.4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第4部分:液压启闭机设计规范NB/T35051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NB/T47013.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NB/T47013.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NB/T47013.1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3总体要求1.1 安全检测机构、人员及设备1.1.1 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机构应具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证书),证书授权的检测产品/类别、检测项目/参数、检测范围应满足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要求。1.1.2 安全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应熟悉相关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安全检测方法,并应对闸门和启闭机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1.1.3 无损检测人员应持有国家水电水利行业相关部门或无损检测学会颁发的与其工作相对应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无损检测结果应由取得2级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无损检测人员评定。1.1.4 1.4安全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其精度应满足检测要求,并经地(市)级及以上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合格。1.2 安全检测内容及项目3. 2.1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现场检测;b)复核计算;c)安全评价。4. 2.2闸门和启闭机现场检测宜包括下列项目:a)巡视检查;b)闸门外观检测;c)启闭机现状检测;d)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e)腐蚀检测;f)材料检测;g)焊缝无损检测;h)应力检测;i)振动检测;j)启闭力检测。3.2.3所有闸门和启闭机均应进行3.2.2中的巡视检查、闸门外观检测、启闭机现状检测。3.2.2中的其他项目应根据同类型闸门或同类型启闭机的数量,按比例抽样检测,抽检比例按表1确定。抽检对象的选择宜根据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及布置位置等因素确定。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闸门或启闭机应作为检测对象,与其同类型的闸门或启闭机宜提高抽检比例。表同类型闸门或启闭机抽检比例闸门或启闭机数量(扇或台)抽检比例(%)5Io(T506105040115403016203025230252031以上2(Ho3.3安全检漠!周期1.1.1 1闸门和启闭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安全检测周期可根据闸门或启闭机的运行时间及运行状况确定,宜分为首次安全检测、定期安全检测和特殊安全检测。1.1.2 闸门和启闭机投入运行后5年内应进行首次安全检测。首次安全检测内容及项目应包括3.2.1、3.2.2规定的所有内容及项目。1.1.3 首次检测后,闸门和启闭机应每隔5年10年进行定期检测。1.1.4 闸门和启闭机运行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一次检测:a)遇烈度为VIl度及以上的地震;b)超设计工况运行;c)误操作导致设备受损;d)遭遇自然灾害引发设备出现重大安全隐患;e)主要结构件或主要零部件存在影响安全的缺陷或隐患;f)运行状况出现明显异常,可能影响工程安全运行。3.4技术资料1.4. 1运行管理单位应向安全检测机构提供安全检测所需要的相关技术资料。3.4.2闸门、启闭机安全检测所需要的技术资料应包括:a)设计资料;b)制造安装竣工资料;c)主要构件和零部件材料出厂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d)制造安装的最终检验记录、试验记录及有关资料;e)制造安装无损检测报告;f)制造安装防腐蚀检测报告;g)重大缺陷处理记录及有关会议纪要资料;h)运行管理、检查、维护报告(记录);i)制造安装质量第三方检测报告(如果有);j)历次安全检测报告及整改处理报告;k)其它相关资料。4巡视检查4. 1安全检测机构应根据运行管理单位提供的闸门和启闭机巡视检查记录等运行管理资料,进行巡视检查并对比分析。4.1. 巡视检查前应详细了解与闸门和启闭机相关的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养护、观测情况。4.2. 巡视检查时,应做好现场检查记录。4.3. 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巡视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检查闸门、启闭机运行时抖动爬行、偏斜、卡阻、异常响声、异常振动等异常情况;b)泄水时,闸门所在水道及门槽前后的水流流态;c)闸门的止水状况;d)闸墩、胸墙、牛腿等部位裂缝、剥蚀、老化、凸起等:e)门槽及附近区域空蚀、冲刷、淘空等;f)通气孔堵塞或排气不畅等异常情况;g)闸门锁定装置、止水橡皮淋水装置;h)寒冷地区闸门的防冻设施:i)启闭机室裂缝、门窗破损、漏水、漏雨等异常情况。5闸门外观检测5.1一般要求5.1.1闸门外观检测前应详细了解闸门制造安装竣工验收情况,重大缺陷处理情况,运行、维修、保养情况和运行中曾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5. 1.2对闸门制造安装时存在缺陷记录的构件或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曾经发现异常的构件或零部件,应重点检测。5. 1.3闸门外观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可采用摄像、拍照等辅助方法进行记录和描述。5.1. 外观检测项目和内容5.2. .1闸门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项目:a)门体外观检测;b)支承装置、导向装置外观检测;c)拉杆、吊耳外观检测;d)止水装置外观检测;e)充水阀或旁通阀外观检测;D锁定装置外观检测;g)埋件外观检测。5.2.2 闸门门体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门体的变形、移位等;b)主梁、纵梁、边梁、小横梁、面板、支臂等构件的损伤、变形等:c)主要受力焊缝的表面缺欠:d)连接螺栓的损伤、变形、缺件及紧固状况等;e)门体主要构件及连接螺栓的腐蚀状况。5.2.3 闸门支承装置、导向装置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主支承装置、反向支承装置、导向装置的磨损、表面裂纹、损伤、缺件及腐蚀状况等;b)弧门支校的表面裂纹、变形、损伤及腐蚀状况。5.2.4 闸门拉杆、吊耳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拉杆的损伤和变形,拉杆之间的连接状况;b)吊耳的损伤和变形,吊耳与闸门的连接状况;c)拉杆与吊耳的连接状况;d)拉杆、吊耳的腐蚀状况。5.2.5闸门止水装置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橡胶止水的磨损、老化、龟裂、破损、脱落等;b)刚性止水的磨蚀、变形等;c)充压止水装置的充、泄水系统的状况;d)止水压板、垫板、挡板的损伤、变形、缺件及腐蚀状况等;e)螺栓的损伤、变形、缺件、紧固状况及腐蚀状况等。5.2.6闸门充水阀或旁通阀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设备的完整性;b)吊杆和阀体的变形、损伤及腐蚀状况等。5.2.7闸门锁定装置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锁定装置的完整性;b)锁定装置的变形、损伤、缺件及腐蚀状况等。5.2.8闸门埋件外观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主轨、副轨、侧轨、反轨、止水座板、门槽护角的磨损、脱落、错位等;b)底槛的变形、损伤、错位等;c)门楣的变形、磨损、错位等;d)与埋件相连的流道钢衬的磨损、锈蚀状况;e)弧门支校、支承大梁地脚螺栓的损伤、紧固、缺件状况等;O埋件的腐蚀状况。6启闭机现状检测6.1一般要求6.1.1启闭机现状检测前应详细了解启闭机制造安装竣工验收情况,重大缺陷处理情况,运行、维修、保养情况和运行中曾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6.1.2对启闭机制造安装时存在缺陷记录的机构和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曾经发现异常的机构和零部件,应重点检测。6.1.3启闭机现状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可采用摄像、拍照等辅助方法进行记录和描述。6.2固定卷扬式启闭机现状检测6.2. 1固定卷扬式启闭机现状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机架检测;b)制动器检测;c)减速器检测;d)卷筒及开式齿轮副检测;e)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f)滑轮装置检测;g)钢丝绳检测;h)手动机构检测6.2.2 机架检测应包括机架的损伤、变形、焊缝表面缺陷、腐蚀状况、连接螺栓完整性检测,机架与基础的固定状况检测。6.2.3 2.3制动器检测应包括制动轮(盘)表面缺陷、粗糙度、硬度、腐蚀状况检测,制动轮(盘)与制动闸瓦的磨损、间隙检测,制动器液压系统检测。6.2.4 减速器检测应包括齿轮副啮合状况检测,齿面缺陷、损伤、磨损、腐蚀、胶合状况检测,减速器油质、油位、渗漏检测。当齿面磨损严重时,应进行齿面硬度检测。6.2.5 卷筒及开式齿轮副检测应包括卷筒绳槽表面检测和支承装置检测,开式齿轮辐板、轮缘和轮毂的表面缺陷、损伤、裂纹、腐蚀状况检测,开式齿轮副的润滑状况、啮合状况检测,齿面缺陷、损伤、磨损、腐蚀状况检测。当齿面磨损严重时,应对齿面硬度进行检测。6.2.6 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裂纹、变形和腐蚀状况检测。1.1.1 2.7滑轮装置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裂纹、变形、缺损和腐蚀状况检测,轴承状况检测。1.1.8 钢丝绳检测应包括磨损、变形、绳径减小、绳股松散、断丝、润滑和腐蚀状况检测,钢丝绳末端固定状况检查,钢丝绳在卷筒表面的最少安全圈数及排列状况检测。钢丝绳检测应按GB/T5972的规定执行。1.1.9 手动机构检测应包括机构的变形、损伤检测和机构完整性检测。6.3 移动式启闭机现状检测6.3.1 3.1移动式启闭机现状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门架(桥架、台车架)检测;b)制动器检测;c)减速器检测;d)卷筒及开式齿轮副检测;e)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f)滑轮装置检测;g)钢丝绳检测;h)自动挂脱梁检测;i)吊钩检测:j)车轮检测;k)轨道检测。6.3.2 门架(桥架、台车架)检测应包括机架的损伤、变形、焊缝表面缺陷、腐蚀状况和连接螺栓完整性检测,机架与基础的固定状况检测。6.3.3 制动器、减速器、卷筒及开式齿轮副、传动轴及联轴器、滑轮装置、钢丝绳的检测应符合6.2.3飞.2.8的规定。6.3.4 自动挂脱梁检测应包括损伤、变形、焊缝表面缺陷和腐蚀状况检测,连接件损伤状况检测,液压系统检测。6.3.5 吊钩检测应包括表面裂纹、损伤、钩底磨损状况及吊钩开口度检测,连接件损伤状况检测。6.3.6 3.6车轮检测应包括裂纹、磨损和龟裂状况检测。当车轮磨损严重时,应进行踏面硬度检测。6.3.7 轨道检测应包括轨距、侧向弯曲、轨面高差、接头间隙、错位及轨面磨损状况检测,轨道压板及紧固件检测。6.4 螺杆启闭机现状检测6.4. 1螺杆启闭机现状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机箱和机座检测;b)螺杆、螺母检测:c)蜗杆、蜗轮检测;d)手动机构检测。6.4.2 机箱和机座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裂纹、损伤和腐蚀状况检测,箱体内润滑及渗漏状况检测。6.4.3 螺杆和螺母检测应包括弯曲状况检测,螺杆和螺母的表面缺陷、裂纹、变形、损伤、磨损、腐蚀和润滑状况检测。6.4.4 蜗杆和蜗轮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裂纹、变形、损伤、磨损、腐蚀和润滑状况检测。6. 4.5手动机构检测应包括机构的变形、损伤检测和机构完整性检测。6.5液压启闭机现状检测6.5.1 液压启闭机现状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机架检测:b)液压缸检测;c)活塞杆检测;d)液压系统检测。6.5.2 机架检测按6.2.2的规定执行。6.5.3 液压缸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损伤、变形和腐蚀状况检测,缸体两端连接螺栓状况检测。6.5.4 活塞杆检测应包括表面缺陷、磨损、变形、腐蚀状况和附着物状况检测。6.5.5 液压系统检测应包括油箱、油泵、阀组和管路的泄漏检测。6. 6电气设备和保护装现状检测6.1.1 电气设备和保护装置现状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电动机检测;b)现地控制设备和集中控制设备检测;c)动力线路及信号线缆检测;d)绝缘及接地系统检测;e)荷载限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和开度指示装置检测;f)移动式启闭机缓冲器、防风抗滑及锚定装置、避雷装置和风速仪检测;g)无电液控应急操作器检测。6.1.2 电动机检测应包括外观损伤、腐蚀状况检测,电动机电源接线及接地保护可靠性检测,机座与基础的固定状况检测。6.1.3 现地控制设备和集中控制设备应进行设备完整性和功能可靠性检测。各种仪表、传感器、继电器、信号装置、指示装置应齐全完好。6.1.4 动力线路及信号线缆应进行敷设状况和老化状况检测,电缆卷筒完整性和功能性检测。6.1.5 绝缘及接地系统应进行绝缘、老化状况检测,电动机、配电柜和机架接地系统应可靠接地。6.1.6 荷载限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和开度指示装置应进行设备完整性和功能可靠性检测。6.1.7 移动式启闭机缓冲器、防风抗滑及锚定装置、避雷装置和风速仪应进行设备完整性和功能可靠性检测。6.1.8 无电液控应急操作器应进行设备完整性和功能可靠性检测。7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6.1.9 运行状况检测7. 1.1闸门运行状况检测应在完成闸门外观检测和启闭机现状检测工作后进行。7. 1.2闸门运行状况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闸门运行姿态检测;b)闸门支承装置的运行状况检测;c)闸门水封装置的运行状况检测;d)闸门充水阀的运行状况检测;e)闸门锁定装置运行状况检测。7. 1.3闸门运行姿态检测应包括倾斜、卡阻、跳动、异常振动和异响检查。7. 1.4闸门支承装置的运行状况检测应包括弧形闸门支较转动状况、轴承润滑状况检查,平面闸门主轮转动状况、轴承润滑状况检查,导向装置和反向支承运转状况检查,人字闸门顶枢和底枢润滑状况、异常声响检查。7. 1.5闸门充水阀的运行状况检测应包括密封、运转状况检查。7.2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1.2. 1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应在完成启闭机现状检测和闸门外观检测后进行。7. 2.2启闭机运行状况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a)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检测;b)钢丝绳在卷筒上的缠绕状况及排绳机构的运行状况检查;C)滑轮装置的转动灵活性检查;d)自动挂脱梁挂、脱钩动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检查;e)手动机构操作的可操作性,手动机构与电动机构互锁的可靠性检查;f)液压缸内外泄漏检查;g)液压系统阀件、仪表的灵敏度、示值准确度检测;h)双吊点启闭机的同步性检查;i)移动式启闭机的行走状况检查:j)启闭机的运行噪音检测;k)电动机的电流、电压、温升检测,电动机风扇冷却系统运行状况检查,电动机转动的平稳性和自如性检查;1)荷载限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开度指示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及准确性:m)移动式启闭机缓冲器、风速仪、防风抗滑及锚定装置的运行可靠性;n)现地控制设备或集中控制、监控设备的运行可靠性;0)无电液控应急操作器运行状况检查。8腐蚀检测8.1一般要求8. 1.1腐蚀检测对象包括闸门主要受力构件和启闭机机架(门架、桥架、台车架)等主要受力构件。8. 1.2腐蚀检测应包括腐蚀量检测和腐蚀状况评定。8.1. 腐蚀检澳I1. 2.1腐蚀量检测宜采用测厚仪、测深计、深度游标卡尺等量测仪器和量测工具。8. 2.2腐蚀量检测前应对被检部位表面进行清理,去除表面附着物、污物、腐蚀物等。表面清理不得使用可能消减母材厚度的器具。9. 2.3对表面涂层已经脱落出现明显腐蚀的部位,对被测部位进行表面清理并露出基底金属原色后,测量蚀余厚度,与原设计厚度比较,计算腐蚀量。10. 2.4对于表面涂层完整的部位,表面清理时宜保持涂层的完整性。腐蚀量检测可以带涂层测量,但应同时检测涂层厚度;腐蚀量计算时应扣除涂层厚度。11. .5腐蚀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测断面应位于构件腐蚀相对较重部位;b)每个构件(杆件)的检测断面不应少于3个;c)根据板厚及腐蚀状况,将检测对象划分为若干个测量单元,每个测量单元的测点不应少于5个;d)对于严重腐蚀的局部区域,宜增加检测断面和测点数量。8.2. 腐蚀状况评定8.2.1 腐蚀状况应按A级(轻微腐蚀)、B级(一般腐蚀)、C级(较重腐蚀)、D级(严重腐蚀)等四个等级进行评定。a)A级,表面涂层基本完好,局部有少量蚀斑,构件表面无麻面现象,只有少量浅而分散的蚀坑。在30OmmX30Omm范围内有12个蚀坑,密集处不超过4个;b)B级,表面涂层局部脱落,有较多蚀斑和蚀坑。在30OmmX300mm范围内不超过30个蚀坑,密集处不超过60个。蚀坑平均深度不大于Imm,且小于板厚的5%,蚀坑最大深度不大于2mm,且小于板厚的10机构件尚未明显削弱;c)C级,表面涂层大片脱落,脱落面积大于100mmX100mm,有密集的蚀坑,在30OmmX30Omm范围内超过60个。蚀坑平均深度不大于2mm且小于板厚的10机最大深度不大于3mm且小于板厚的15机构件已有一定程度的削弱;d)D级,蚀坑较深且密集成片,局部有很深的蚀坑,在30OmmX300mm范围内蚀坑平均深度大于2.Omm或超过板厚的10%,最大深度大于3.Omm或超过板厚的15%;出现孔洞、缺肉等现象。构件己严重削弱。9. 3.2腐蚀检测应得到下列成果:a)主要构件(杆件)腐蚀量及其频数分布状况,构件(杆件)平均腐蚀量(mm)、最大腐蚀量(mm);b)主要构件(杆件)局部严重腐蚀区域的平均腐蚀量(mm)、最大腐蚀量(mm);严重腐蚀区域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占构件(杆件)面积的百分比;c)结构整体的平均腐蚀量及其频数分布状况,结构整体的平均腐蚀量(mm)、最大腐蚀量(mm);d)闸门腐蚀部位及其分布状况,腐蚀程度评定。9材料检测9.1. 一般要求9.1.1 材料质量证明书和制造安装竣工文件等资料,能够证明闸门和启闭机主要结构件的材料牌号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时,可不进行材料检测。9.1.2 闸门和启闭机主要结构件材质不清楚或对材料牌号有疑义时,应进行材料检测并确定材料牌号和性能。9.2. 检测方法9.2. 1材料检测宜采用先进可靠的无损检测方法进行。9.2.2 现场条件允许取样时,应按试验要求取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同时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确定材料牌号和性能。9.2.3 现场条件不允许取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时,可采用光谱分析仪或在受力较小且对结构件无实质影响的部位钻取屑样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同时测定材料硬度,按GB/T1172换算得到材料的抗拉强度值,经综合分析确定材料牌号和性能。10. 2.4取样检测时,取样点应位于结构件受力较小且对结构件无实质影响、便于修复的部位,并事先确定修复措施。试样割取部位不得有锐角,周边呈圆弧过渡,圆弧半径不得小于3倍板厚且不小于30mm。11. .5对于在寒冷地区运行的闸门和启闭机设备,必要时可按规范规定进行低温冲击试验,以确定材料的脆化程度。12. .6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闸门和启闭机,应在出现质量问题的构件或零部件上直接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确定材料牌号和性能。13. .7闸门和启闭机若有构件或零部件破坏,应在破坏构件和零部件上直接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确定材料牌号和性能。10焊缝无损检测10.1 一般要求1 0.1.1对闸门和启闭机的一类焊缝、二类焊缝,应进行无损检测。10 .1.2无损检测之前应清除检测区域表面附着物、污泥、腐蚀物,必要时可对无损检测区域表面进行修整打磨处理。10.2 无损检测方法10.2.1焊缝表面有疑似裂纹缺陷时,应进行磁粉检测(MT)或渗透检测(PT)o磁粉检测(MT)方法应符合NB/T47013.4的规定;渗透检测(PT)方法应符合NB/T47013.5的规定。10.2.2焊缝内部质量应根据焊缝位置和焊缝类型选择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或射线检测(RT)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方法应符合GB/T11345的规定,检验等级应为B级;b)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方法应符合NB/T47013.10的规定,检验等级应为B级;c)射线检测(RT)方法应符合GB/T3323.1的规定,检验等级应为B级。10.3焊缱内部质无损检测长度及数10. 3.1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检测的焊缝长度占焊缝总长度的百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类焊缝,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长度不应少于一类焊缝总长度的20%,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或射线检测(RT)长度不应少于一类焊缝总长度的10%;b)二类焊缝,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长度不应少于二类焊缝总长度的10%,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或射线检测(RT)长度不应少于二类焊缝总长度的5%;c)当焊缝多处存在缺陷时,应增加无损检测比例;d)当某条焊缝存在裂纹等连续性超标缺陷,应对整条焊缝进行内部质量无损检测。10. 3.2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检测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类焊缝不应少于一类焊缝总条数的20%;b)二类焊缝不应少于二类焊缝总条数的10机10.3.3前次无损检测发现的记录缺陷,应在本次无损检测时进行全数复测。10.4无损检刑结果评定1. .4.1磁粉检测(MT)结果评定应符合NB/T47013.4的规定,验收等级应为I级;渗透检测(PT)结果评定应符合NB/T47013.5的规定,验收等级应为I级。10. 4.2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结果评定应符合GB/T29712的规定,闸门焊缝验收等级应为2级,启闭机一类焊缝验收等级应为2级,二类焊缝验收等级应为3级。11. 4.3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结果评定应符合NB/T47013.10的规定,验收等级应为11级。12. 4.4射线检测(RT)结果评定应符合GB/T37910.1的要求,一类焊缝验收等级应为1级,二类焊缝验收等级应为2级。13. 4.5当采用某种无损检测方法对所发现的缺陷不能准确定性和定量时,应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复测。14. 4.6对于无损检测发现的裂纹或其它超标缺陷,应分析其产生原因,判断发展趋势,对缺陷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11应力检测11.1 一般要求11.1.1应力检测应包括静应力检测和动应力检测。11.1.2检测前,应确认现场工况能满足应力检测所需具备的全部检测条件和要求。11.1.3检测中应记录闸门上下游水位、启闭机荷载、闸门及启闭机运行过程、闸门开度等工况信息和其他与检测相关的信息。11.2检测仪器11.2 .1检测仪器应适应检测现场温度、湿度和噪声等环境条件。11.2.2 应变计电阻、灵敏度系数、漂移等技术指标应满足GB/T13992中应变计单项技术指标A级的要求。11.2.3 应变计的安装应符合GB/T13992及厂家的设计要求,并做好绝缘防潮处理;应变计处于水下时,应做好防水处理。信号传输导线电阻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时,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导线电阻修正。连接信号传输导线时,应保证连接处接触电阻稳定,并将导线妥善固定。11.2.4 数据采集分析仪应满足下列规定:a)采样频率应符合静应力检测和动应力检测的要求;b)应变测量范围不应小于±3000e;c)最小分辨率不应大于1ye;d)应变示值误差不应大于0.5%±3ue;e)零点漂移不应大于4ue4h011.3 测点布置11.3.2 应力检测前.,应根据结构特点、荷载条件、材料特性等,分析结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测点位置和数量。11.3.3 测点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测点应具有代表性,高应力区域和复杂应力区域均应布置足够数量的测点;b)在满足检测目的的前提下,测点宜少不宜多;c)对称结构可在一侧布置测点,但在对称侧应布置适当数量的比照测点。11.3.4 闸门应力测点宜布置在横梁、纵梁、边梁、支臂、面板、吊耳等主要受力构件的典型应力区域以及腐蚀严重区域。11.3.5 启闭机应力测点宜布置在门架(桥架、台车架)结构主梁、端梁、支腿、液压缸、活塞杆以及拉杆、吊耳等主要受力构件的典型应力区域以及腐蚀严重区域。11.4 静应力检测11.4.1闸门静应力检测宜在设计水头或接近设计水头时进行。当闸门作用水头低于60%设计水头时,不宜进行闸门结构静应力检测。11.4.2移动式启闭机可在静载工况下进行机架静应力检测。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液压启闭机、螺杆启闭机机架可不进行机架静应力检测。11.4.3 静应力检测宜重复23次,每次检测数据采集不应少于3遍。各次检测数据相差超过10%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检测。11.4.4 检测结果应与相同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当检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超过20%时,应根据检测工况的应力检测结果推算设计工况的结构应力。11.5动应力检测11.5.1经常动水操作或经常局部开启的工作闸门应进行动应力检测。事故闸门、检修闸门可不进行动应力检测。11.5.2移动式启闭机宜在动载工况时进行机架动应力检测。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液压启闭机、螺杆启闭机机架可不进行机架动应力检测。11.5.3 动应力检测的测点应布置在承受较大动力荷载的受力构件上,测点数据应连续采集,得到完整的应变(应力)过程曲线。11.5.4 闸门动应力检测宜经历闸门全关一全开一全关的运行过程,闸门运行过程中应选取若干个典型开度停留Irnin3min,11.5.5 移动式启闭机动应力检测时,应分别检测起升机构带载启动、起升、下降、停车等操作时的动应力和行走机构带我启动、行走及停车等操作时的动应力。11.5.6 动应力检测宜重复23次。各次检测数据相差超过10%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检测。12振动检测12.1一般要求12. 1.1运行过程中发生有较为明显的振动并可能影响运行安全的工作闸门,应进行振动检测。事故闸门、检修闸门、启闭机可不进行振动检测。12.1 .2结构振动检测应包括下列检测项目:a)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等动力特性检测;b)振动位移、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等振动响应检测。12.2 检测仪器12.2.1检测仪器应适应闸门和启闭机检测现场的温度、湿度和噪声等环境条件。12.2.2检测仪器的量程范围、采样频率、示值误差等性能指标应满足现场振动检测要求。12.2.3传感器的灵敏度、量程、测频范围、谐振频率、频响特性、线性度、横向效应等性能指标应满足现场振动检测要求。12.2.4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振动量宜分别采用专用传感器测量。无专用传感器时,可采用对传感器输出进行积分或微分的方法得到所需振动参数。12.2.5传感器应与结构连接牢固,电缆及信号线应固定牢靠,检测过程中不可松动。12.2.6使用专门工装安装传感器时,应保证该工装有足够的刚度,使传感器安装后工装的固有频率远大于被测振动频率。12.3测点布置1.1.1 1振动检测前,应根据结构特点、荷载条件等,了解结构的振动特性,确定测点位置和数量。1.1.2 测点布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振动响应测点应布置在振动响应较大的位置;b)动力特性测点宜完整反映结构的振型信息。杆件结构的动力特性测点宜沿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平(曲)面结构的动力特性测点宜在平(曲)面上沿水平和竖向均匀布置;c)传感器测振方向应与结构振动方向一致:d)在满足检测目的的前提下,测点宜少不宜多。1.1.3 闸门面板、主梁、支臂、支较、吊耳板等主要结构件,沿着振动方向布置13个互成90°的单向测振传感器。12.4动力特性检测1.1.1 4.1动力特性(自振特性)检测时应选择符合实际工作状态的边界条件进行。1.1.2 动力特性检测的激励方式宜采用激振器激励、力锤激励或环境激励等。1.1.3 动力特性检测结果应提供工作闸门整体或主要结构件(如闸门的面板、主梁、支臂等)的前6阶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振型。12.5振动响应检测12.5. 1检测前,现场工况应满足检测条件。12.5.2 闸门振动响应检测宜经历闸门全关一全开一全关的运行过程,闸门运行过程中应选取若干个典型开度停留Imin3min12.5.3 检测中应记录闸门上下游水位、启闭机荷载、闸门及启闭机运行过程、闸门开度等工况信息和其他与检测相关信息。12.5.4 根据振动响应检测成果,应按照表2进行振动级别和危害程度评价。表2振动级别

    注意事项

    本文(NB-T11418-2023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