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NB-T11405-202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docx

    • 资源ID:7142402       资源大小:54.21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B-T11405-202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docx

    ICS27.140P59NB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11405-202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Codeforintelligenttemperaturecontrolsystemofconcretedam2023-12-28发布2024-06-28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CodeforintelligenttemperaturecontrolsystemofconcretedamNB/T11405-2023主编部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24年6月28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4北京国家能源局2023年第8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批准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基本技术规范等281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1)、SpecificationforPreparationofSpecialGeologicalReportonImpoundment-AffectedAreaforHydropowerProjects等33项能源行业标准外文版(附件2)、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技术规程等3项能源行业标准修改通知单(附件3),现予以发布。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2 .行业标准外文版目录3 .行业标准修改通知单国家能源局2023年12月28日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批准日期实施口期70NB/T11405202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2023-12-282024-06-28前言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下达2019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英文版翻译出版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19)58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系统功能与架构、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系统建设、运行维护。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负责口常管理,由能源行业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eI5)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号,邮编:IO(H20)。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木联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雅者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华能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沙江分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刘毅张国新何伟尹显俊王继敏张磊李松辉喻葭临程立叱程周华刘有志解敏周孟夏张冲李果李小平孟继慧魏永新李超毅彭松涛肖培伟辛建达魏芳张tt谭尧升程正飞都昆陈亚军王祥峰邢少锋段绍辉肖海斌张晓光夏勇李进晏国顺胡艺川雒翔宇李祥尚超邱永荣相昆山郭津胡书红毛华刘强范志勇刘肖军庞博慧朱振泱谢洪林雷峥琦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常作维石青春任金明张锦堂王衡刘伟宝胡昱胡志根崔金铁曾伟何兴勇钟伟斌葛小博杨虎卢军民张礼兵刘金飞赵轶李仕胜1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系统功能与架构54.1 系统功能54.2 系统架构55系统设计65.1系统设计内容652系统设计要求66硬件设备86.1 般规定86.2 数据采集硬件86.3 数据传输硬件96.4 智能控制硬件1O6.5 电源及其他硬件117系统软件121.1 一般规定121.2 功能要求1273性能要求121.4 安全要求128 系统建设148.1 一般规定M8.2 设备安装148.3 系统调试149 运行维护169.1 系统运行169.2 系统维护169.3 数据分析与处理16本规范用词说明17引用标准名录18附:条文说明19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44 SystemFunctionandStructure54.1 SystemFunction54.2 SystemStructure55 SystemDesign65.1 SystemDesignContent65.2 SystemDesignRequirement66 HardwareDevices86.1 GeneralRequirements86.2 DataAcquisitionHardwares86.3 DataTransmissionHardwares96.4 IntelligentControIHardwares106.5 PowerandOtherHardwares117 SystemSoftwares127.1 GeneralRequirements127.2 FunctionRequirements127.3 PerformanceRequirements127.4 SafetyRequirements128 SystemConstruction148.1 GeneralRequirements148.2 DeviceInstallation148.3 SystemCommissioning149 OperationandMaintenance169.1 SystemOperation169.2 SystemMaintenance169.3 DataAnalysisandProcessing16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171.istofQuotedStandards18Additions:ExplanationofProvisions191总则1.0.1为规范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保证混凝土温度控制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混凝土坝智能温控,也适用于其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1.0.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智能温控intelligenttemperaturecontrol应用涵盖混凝土全工艺链的智能温控装备与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感知混凝土温度时空变化,自主决策控温措施,预警分析控温效果,实现混凝土全过程温度智能分析与控制。2.0.2智能温控系统intelligenttemperaturecontrolsystem按照监测感知、互联物联、分析决策、反馈控制的流程实现混凝土温度智能控制的软件及硬件的总称。2.0.3控制中心controlcenter在施工现场或后方管理营地设置的用于集中管理温度控制数据,对温度控制过程进行分析、决策、监控的智能温控管控中心。2.0.4分控站sub-controlstation在施工现场设立的用于智能温控设备集中管理和数据集中采集、传输、控制的控制站。2.0.5拌和监控supervisionandcontrolofmixing通过实时获取环境温度、拌和水温、骨料温度、胶凝材料温度、出机口温度等,实现混凝土各原材料温度及出机口温度监控预警的措施。2.0.6智能仓控smartspraying通过自动感知太阳辐射热、仓面温度、仓面湿度、仓面风速、入仓温度、浇筑温度等,自动分析浇筑温度达标需要的仓面小气候,自动调控喷雾机雾量、强度、方向,实现仓面小气候动态控制的措施。2.0.7智能通水intelligentpipecooling通过自动感知混凝土内部温度、仓面温度、通水流量、通水水温等,自动分析预测未来温度变化,动态优化通水方案,自动控制设备实现通水流量、流向、水温动态控制的措施。2. 0.8保温监控insulationwarning通过自动感知环境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温度梯度,自动分析、预测、预警开裂风险,对混凝土保温部位和保温参数提出建议的措施。2.1 .9温控要素temperaturecontrolelements与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相关的采集量、分析量和控制量。2.2 .10动态控温过程线dynamictemperaturecontrolprocesscurve在一定温度控制标准下,针对坝型特点和坝体分区,按照温度应力最小的原则,基于目标温度、降温速率、空间梯度制定的个性化温度控制曲线。2. 0.11仓面小气候仪portableweatherstation自动采集仓面温度、仓面湿度和仓面风速等要素的移动式小气象站。2.0.12测控单元measuringandcontrolunit实现温度及通水流量、流向、压力等控温参数的采集、存储、传输和控制指令发布的一体化装置。2.O.13流量测控装置flowmeasuringandcontroldevice实现通水流量的测量与控制的装置,与测控单元匹配安装,一般由保护壳、流量计、控制阀和传输电缆组成。3基本规定3.0.1混凝土坝宜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通水、保温和养护全过程实施智能温度控制。3.0.2智能温控系统应实现混凝土温度控制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共享、温度控制施工效果的实时评价与预警、温度控制参数和措施的实时反馈与控制。3.0.3智能温控应按照温度控制设计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以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为基础,通过建设智能温控系统实现混凝土温度的自动控制。3.0.4智能温控系统应包括控制中心、分控站、通讯网络及测控系统等硬件和软件。3.0.5智能温控系统作为大坝智能建设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应与大坝工程各阶段工作同步开展,并做好相关衔接。3.0.6智能温控系统应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际,建立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及时解决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3.0.7智能温控系统建设应搜集下列资料:1水文气象资料。2工程设计资料。3混凝土坝温度控制设计标准及技术要求。4混凝土热力学参数。5混凝土坝专项施工方案。4系统功能与架构4.1 系统功能4.1.1 智能温控系统应包括拌和监控、智能仓控、智能通水和保温监控环节。4.1.2 拌和监控应实现环境温度、混凝土各原材料温度、出机口温度等拌合楼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对出机口温度超标进行实时报警,并通过出机口温度在线预测与决策模型及时提出拌合楼调控措施建议,保证出机口温度满足设计要求。4.1.3 智能仓控应实现太阳辐射热、仓面温度、仓而湿度、仓面风速、入仓温度、浇筑温度等仓面浇筑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并通过浇筑温度预测与相关决策模型及时自动调控喷雾设备的雾量、强度和方向,对仓面小气候进行智能控制,保证浇筑温度满足设计要求。4.1.4 智能通水应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仓面温度、通水流量、进口水温、出口水温等通水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并通过混凝土最高温度预测与通水冷却决策模型及时自动调控通水流量、流向、温度,保证混凝土实际温度过程与预期的动态控温过程线相吻合。4.1.5 保温监控应实现环境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及温度梯度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工程区的天气预报,通过混凝土表面开裂风险预测与保温决策模型,实时评估当前及未来表面开裂风险,发布预警信息并及时提出表面保温的措施建议,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4.1.6 智能温控系统的拌和监控、智能仓控、智能通水、保温监控各环节应互相衔接,互为支撑,前序环节出现超标时应通过及时调整后续环节的温度控制措施,保证混凝土温度应力满足设计要求,降低开裂风险。4.2 系统架构4.2.1 智能温控系统架构应包括监测感知、互联物联、分析决策和反馈控制等。4.2.2监测感知应根据系统功能和需要设置拌合楼数据采集、仓面浇筑数据采集、混凝土温度数据采集、通水数据采集和保温数据采集等模块,实现温控要素的感知。4.2.3互联物联应根据感知设备、控制设备的特点及施工环境,选择有线、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WiFi)、移动网络、紫蜂协议(ZigBee)等传输方式或融合组网方式,覆盖各种温度控制终端设备、软硬件资源和监测感知区域,满足系统设备互联、数据传输和共享要求。4.2.4分析决策应根据功能需求,在软件系统中内嵌出机口温度在线预测与决策模型、浇筑温度预测与相关决策模型、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预测与通水冷却决策模型、混凝土表而开裂风险预测与保温决策模型、动态控温过程线模型等专业模型,满足系统智能分析要求。4.2.5反馈控制宜包括预警监控和智能控制。预警监控应通过实测值、预测值与标准值的对比进行预警或报警,并通过电脑软件系统、移动端应用程序或短信的形式发布。智能控制应通过硬件设备实现混凝土拌和、通水冷却和仓而喷雾的自动调控。5系统设计5.1 系统设计内容5.1.1 系统设计内容应包括拌和监控、智能仓控、智能通水、保温监控子系统与分控站、控制中心等的设计及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方案。5.1.2 拌和监控子系统设计应提出环境温度、混凝土各原材料温度、出机口温度等信息采集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布置与安装要求,出机IJ温度在线预测与决策模型的功能要求,拌和监控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5.1.3 智能仓控子系统设计应提出太阳辐射热、仓面温度、仓面湿度、仓面风速、入仓温度、浇筑温度等信息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智能喷雾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布置与安装要求,浇筑温度预测与相关决策模型的功能要求,智能仓控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5.1.4 智能通水子系统设计应提出混凝土内部温度、仓面温度、通水流量、进口水温、出口水温等信息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通水调控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布置与安装要求,动态控温过程线模型、混凝土温度预测模型与通水冷却决策模型的功能要求,智能通水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5.1.5 保温监控子系统设计应提出环境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温度梯度等信息采集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布置与安装要求,混凝土表面开裂风险预测与保温决策模型的功能要求,保温监控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5.1.6 分控站设计应提出分控站的布置与防护要求,分控站测控设备与通水主管路、仓而支管路的关系图,分控站主要设备的典型布置图等。5.1.7 控制中心设计应提出总控服务器、大屏显示设备、通讯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布置与安装要求,大屏展示与相关决策支持软件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5.1.8 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方案应包括系统集成的实施方案,现场生产性试验的实施方案,实施与运行维护的分工及与其他相关标段的边界,以及保证制度的相关要求等。5.2 系统设计要求5.2.1 拌和监控、智能仓控、智能通水、保温监控子系统应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讯网络设计应保证数据互联互通。5.2.2 智能温控系统应与大坝智能建设系统和工程建设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5.2.3 2.3智能仓控系统的信息采集设备应根据仓而大小布置,设备数量应满足温度控制监测要求。5.2.4 混凝土内部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与仓面设计相结合,每仓数量不宜少于3支。5.2.5 动态控温过程线模型宜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也可根据不同工程混凝土坝特点,依据工程的温度控制标准及温度控制措施进行设计。5.2.6 通水调控设备中测控装置的配置应综合考虑仓面大小、通水冷却管路设计等因素,实现通水流量按仓进行调控。换向装置应以分控站为单位,安装于通水主管路,实现批量换向。5.2.7 分控站的布置应根据混凝土坝施工进度、建筑物布置方式和结构形式、通水冷却主管布置等进行设置,宜尽可能靠近浇筑区域,并宣布设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内,可设置于大坝下游交通栈桥或大坝廊道内,也可设在现场管理区内。5.2.8 控制中心的空间、照明、通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及防火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6硬件设备6.1 一般规定6.1.1 硬件设备应包括数据采集硬件、数据传输硬件、智能控制硬件、电源及其他硬件。6.1.2 硬件设备应适应施工现场工作环境,具有防水、防潮性能,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208的有关规定,宜小型化、模块化。6.1.3 混凝土温度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D1./T5787的有关规定,环境量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GB/T35221的有关规定。6.1.4 硬件设备输入输出信号标准及通信规约应开放。6.2 数据采集硬件6. 2.1数据采集硬件设备宜使用数字式传感器及自动化采集设备。人工采集数据应确保及时录入数据库。7. 2.2数据采集硬件宜包括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温度梯度仪,温度测量单元,仓面小气候仪,手持式混凝土出机口、入仓及浇筑温度采集硬件,骨料温度采集硬件,水压传感器等。8. 2.3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宜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范围为-50°C85'C,或根据工程所在地实际气候条件确定。2 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5C(,3 分辨力不大于0.4 耐水压不小于1.5MPa,或满足设计规定的耐水压力要求。6.2.4温度梯度仪应由不少于6支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组成,间距按梯度由密到疏排列。6.2.5 温度测量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测量单元不宜少于2路温度测量通道,每路通道驱动电缆总长度的能力不宜小于400m。2 数据存储容量不宜小于100o条数据,存储容量用完后应能自动覆盖。3 测量单元应支持WiFi、ZigBee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及有线通信方式。4断电情况下应支持测温模块连续工作不小于24h°6.2.6 仓面小气候仪宜符合下列规定:1 实现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太阳幅射热等参数的自动化采集,采集频次不小于30次/min。2 温度测量范围为-50°C85C,或根据工程所在地实际气候条件确定:温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5。3 相对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时,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2%,相对湿度大于80%时,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5%。4风向测量范围为0°360°风向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3°。5 风速测量范围为Om/s60ms;风速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土(0.3+0.03v)ms(v指风速)°6太阳辐射热测量范围为0Wm22000Wm2;太阳辐射热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5%。7数据存储容量不少于5000条数据,断电后已存储数据不丢失。8支持WiFi、ZigBee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及有线通信方式。6.2.7手持式混凝土出机口、入仓及浇筑温度采集硬件宜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数字式温度采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功能。2 测量范围、测量最大允许误差及分辨力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6.2.3条的规定。3 探杆外径不小于12mm,探杆长度不小于400mm04 支持蓝牙、WiFi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5 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72h。6.2.8骨料温度采集硬件宜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温度采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功能,推荐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方式。2 测量范围为-20C100C.3 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方式,测温仪器在环境温度为(23±5)°C时,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土1°C,重复性最大允许误差为±0.5-C,响应时间不大于150ms。4支持WiFi、ZigBee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及有线通信方式。6.2.9水压传感器宜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通水管道内冷却水压力的监测功能。2测量范围为OMPa2MPa,或规定的压力测量范围。3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25%FSo6. 2.1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配套电缆宜采用4芯电缆,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电缆基本技术条件D1./T1735的有关规定。6.3数据传输硬件1.1.1 3.1数据传输硬件宜包括通信接口,双绞线、以太网网线、光缆等有线通信介质,WiFi、ZigBee局域通信设备及移动无线网络通信设备等。1.1.2 数据传输硬件的通信接1.l应支持符合国际标准的串行总线通信接口及以太网接口等通用通信电气接口。1.1.3 无线数据传输硬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网络容量大、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组网灵活等性能。2 WiFi数据传输设备带宽不宜小于300Mbpso3 ZigBee数据传输设备视距传输距离不宜小于500m。4移动通信数据传输设备宜采用4G或5G数据通信设备。6.4智能控制硬件6 .4.1智能控制硬件宜包括测控单元、流量测控装置、换向装置、智能喷雾机及安装在模板上的喷雾设备等。7 .4.2测控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备温度及通水流量、流向、压力等控温参数的自动采集、存储、通讯功能及流量、流向等控制参数的指令发布功能。2 不宜少于2路温度测量通道,每路通道驱动电缆总长度的能力不宜小于400m。3 不宜少于4路流量或压力信号输入测量通道。4 不宜少于4路流量调节信号输出通道。5 不宜少于2路流向控制信号输出通道。6数据存储容量不宜小于100O条数据,存储容量用完后应能自动覆盖。7应支持WiFi、ZigBee或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及有线通信方式。8断电情况下应支持测温模块连续工作不小于24h°6.4.3 流量测控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实现对通水流量的测量及调节控制。2公称通径与控制的通水管路相适应。3流量测量范围为0.2m3h-10m3hf或规定的流量测量范围。4流量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5%FSo5耐压等级不小于1.6MPa,或满足设计规定的耐水压力要求。6.4.4 换向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能根据指令实现对通水流量的换向控制。2 公称通径与控制的通水管路相适应。3 耐压等级不小于1.6MPa,或满足设计规定的耐水压力要求。4具有手动调节功能。6. 4.5智能喷雾机应由水泵、风机、喷嘴、过滤设备及控制设备等组成,通过智能控制模块对喷雾机的风速、水量和摆动角度进行自动调节,实现施工仓面喷雾的完全雾化及喷雾量大小的控制。智能喷雾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泵供水压力不小于2MPa。2 风机的功率符合现场抗风要求。送风口具有多方向角度调节功能。3风机最大风速不小于20ms°4 雾化粒径宜达到20Pm50m05 有效喷雾距离不小于20m。6 水平摆动角度宜为10°170。,垂直摆动角度宜为-15°0。o6.4.6安装在模板上的喷雾设备宜由高压供气设备、高压供水设备、模板安装支架组件、空气助力式超声喷嘴等构成,通过供气压力、供水压力的调节实现施工仓面喷雾量大小的控制。安装在模板上的喷雾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供水压力不小于0.6MPau2 供气压力不小于2MPa03 雾化粒径宜达到20m50pm.6.5电源及其他硬件6.5.1 控制中心宜采用(220±22)V(50±l)Hz交流电源,并配备不间断电源(UPS)用于应急供电,工作时间不小于60mino6.5.2 控制中心、分控站及现场网络设备应具备稳定持续的电源供应和良好的接地装置。6.5.3 分控站应具备防水、防落石、防晒功能。7系统软件7.1 一般规定7.1.1 软件功能应与大坝智能建设系统和工程建设管理平台兼容,实现数据互通互联。7.1.2 系统应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实现,宜包括感知识别层、网络接入层、平台服务层、数据层与应用层;系统软件应与硬件设备、通信网络匹配,宜采用浏览器(B/S)或客户端(C/S)网络架构。7.1.3 软件应具有实用、高效、可靠等特点,同时应符合可移植、可扩展、可恢复等要求。7.1.4 软件宜具有容错能力,能够实现系统数据校验和设备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7.1.5 系统安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7.2 功能要求7.2.1 系统软件应具备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通水、保温和养护等各施工环节的数据采集、数据查询导出、数据分析、评价预警、预测决策、反馈控制、图表生成及综合展示等功能,并应提供手动录入及数据批量导入功能。7.2.2 系统软件应内嵌评价和预警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批量分析,以直观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结果输出。7.2.3 系统软件应内嵌温度控制措施预测决策模型,进行控制方案的实时计算与分析。模型宜具备自学习功能,不断提升预测精度。7.2.4 系统软件应内嵌反馈控制模型,将控制方案转化为控制指令下达到硬件设备,同时推送给相关人员。7.2.5 系统软件应具备用户管理功能,对不同用户进行分类及权限管理。7.2.6 系统软件应具备在电脑端和移动终端运行和在线升级功能。7.3 性能要求7.3.1系统软件应支持多用户操作,用户并发数量应满足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7.3.2系统软件宜采用开源数据库软件,并应符合海量数据的存取要求。7.3.3系统软件代码应简洁且优化,可布置安装于普通服务器或工作站。7.3.4系统软件应具备并发采集和指令发送功能,每条数据获取时间不宜大于O.1s,千条数据获取时间不宜大于10s,指令发送响应时间不宜大于01s,千条指令发送时间不宜大于5s。7.3.5系统软件应支持每天大于0.5G数据量存储规模,并保证在使用期内连续正常运行。7.4安全要求1.1.1 4.1系统应具备用户密码登录功能,系统账号密码的加密方法应安全可靠。1.1.2 系统应具备自动备份功能,备份周期不宜大于4h。1.1.3 系统应具备对用户权限、分类等进行自定义和取消的功能。8系统建设8.1 一般规定8.1.1 智能温控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应成立专业队伍负责实施。8.1.2 智能温控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应按照相关设计文件、硬件设备安装操作说明书、软件系统使用说明书等进行。8.1.3 智能温控系统硬件设备到货后应进行开箱验收并保存验收记录及相关资料。硬件设备存放应设置专用库,库房条件应符合设备贮存要求。硬件设备现场运输应采取防震措施。主要硬件设备、易损件应配置备品备件。8.1.4 软件系统使用和硬件设备的安装埋设、调试、运行维护等专业培训工作应在系统正式投运前开展。8.1.5 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对相关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查。8.1.6 现场提供的智能温控系统用水的水温、水质、流量、进回水压差应符合设计温度控制技术要求。8.1.7 运行维护过程中应注意与交叉作业的协调,确保人员安全,避免设备损坏。8.2 设备安装8. 2.1数据采集硬件和智能控制硬件设备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 分控站应具备硬件设备安装与防护条件。2硬件设备应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3硬件设备应安装牢固、布线整齐、标识清楚。4安装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调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2.2混凝土内部温度传感器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温度传感器安装埋设前应进行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2温度传感器电缆的连接及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的有关规定;电缆首末两端应做好温度传感器编号标识。3安装埋设前,现场应测读温度传惑器自由状态数据并记录:安装埋设后,应及时测读温度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温度传感器安装埋设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8.2.3数据传输硬件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8.3系统调试1. 3.1在系统正式应用前,应完成智能温控软件系统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及其与硬件的集成。8. 3.2系统调试宜结合大坝混凝土生产性试验进行,应通过试验和调试对智能温控的拌和监控、智能仓控、智能通水、保温监控等环节的软件指令和硬件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对系统进行优化。9运行维护9.1系统运行9. 1.1相关模型参数和温度控制指标应在系统使用前完成设定。1.1.2 系统运行前应完成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定期组织系统现场使用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1.3 智能温控系统硬件的部署、检测与率定应在开仓前完成,并在系统中及时录入浇筑分层、开仓时间、收仓时间、仪器设备编号等基础数据。1.1.4 混凝土原材料温度、出机口温度、入仓温度、浇筑温度等的检测与入库工作应在大坝施工过程中采用系统专有设备开展。1.1.5 大坝浇筑过程中,应对冷却机组与喷雾系统的供水供电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智能通水和智能喷雾系统正常运行。1.1.6 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拌和监控系统和保温监控系统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施工干预。9.2 系统维护9.2.1 系统维护应包括系统软硬件的日常检测和评估,系统运行环境的维护,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与技术支持,系统异常情况的处理,系统的更新与升级。9.2.2 2.2系统硬件设备和软件应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和监控,评估其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9.2.3 控制中心、分控站、网络设施的运行环境应定期进行维护。9.2.4 系统维护应制定停电、停水等情况的应急处置方案,并按处置方案要求实施。9.2.5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应收集使用人员的反馈意见,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相关模型进行率定,及时进行系统更新与优化。9.3 效据分析与处理9.3.1混凝土坝智能温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评价预警、反馈仿真、报表编制和资料数字化移交。9.3.2评价预警应根据系统提供的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入仓温度、浇筑温度、最高温度、降温速率、内外温差、实时气温等信息开展,并提出现场温度控制施工改进意见。9.3.3混凝土坝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反馈仿真分析应定期开展,根据反馈仿真分析结果对温度控制方案进行复核,并提出优化建议。9.3.4报表编制应满足大坝智能建设和管理要求,应定期对混凝土温度控制情况进行资料整编,编制温度控制周报、月报、季报及年报,工程完工后应编制总结报告。9.3.S智能温控系统数据和资料应按数字档案要求进行保存和移交。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20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GB/T3522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电缆基本技术条件D1./T1735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D1./T5787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NB/T114052023条文说明制定说明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NB/T114052023,经国家能源局2023年12月28日以第8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水工混凝土工程温度控制施工方面的实践经验,吸收了近年来水工混凝土工程温度控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并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为便于建设管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科研院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编写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1总则223 基本规定234 系统功能与架构244.1 系统功能244.2 系统架构245 系统设计255.2系统设计要求256硬件设备261.1 一般规定261.2 数据采集硬件261.3 数据传输硬件271.4 智能控制硬件271.5 电源及其他硬件277 系统软件297.1 一般规定297.2 功能要求297.3 性能要求297.4 安全要求298 系统建设308.1 一般规定308.2 设备安装309运行维护319.1系统运行319.3数据分析与处理311总则.o.1智能温控可保障混凝土坝的高质量建设,目前水电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技术作出规定,制定本规范对混凝土坝的温度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基本规定3.0.2混凝土温度控制信息主要包括原材料温度、出机IJ温度、入仓温度、浇筑温度、内部温度、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热、最高温度、初期冷却目标温度、中期冷却目标温度、后期冷却目标温度、封拱灌浆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温度梯度、降温幅度、保温厚度、基础温差、内外温差、上下层温差、通水水温、通水流量、通水流向、喷雾水压、喷雾流量等。3.0.3大坝施工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库水温、混凝土热力学参数、混凝土坝规范等制定了大坝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要求,规定了温度控制标准,智能温控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围绕温度控制标准和温度控制措施采用智能化手段确保混凝土温度控制达标。3.0.4控制中心一般包括总控服务器和大屏显示设备,服务器内置智能温控软件系统,大屏显示实现温度控制系统的集中展示,控制中心可设置于大坝现场或后方营地,房间内安装有空调等设施,具备服务器运行环境;分控站的设置应便于设备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编码。叶巴滩、TB、DG、黄登等工程的控制中心布置在大坝现场的坝顶平台,便于现场管理;也有些工程的控制中心布置位置离坝区有一定距离,但应保证网络带宽、延迟等满足监控要求;分控站一般布置于大坝下游侧的栈桥或马道,也可结合具体场地条件综合考虑布置位置。叶巴滩、杨房沟、DG等工程的分控站采用了集装箱或活动板房的形式,黄登、TB等工程的分控站采

    注意事项

    本文(NB-T11405-2023混凝土坝智能温控系统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