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公招考试复习:说课的秘诀及范例三节.docx
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公招考试复习:说课的秘诀及范例三节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我们除了继续抓好优质课评选评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在教师中增加了“说课”这项新内容。实践证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说课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所谓“说课”,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就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章节)或一个知识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 .说教材。说课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要说出所教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或小学阶段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关键,课时安排等。2 .说教法。说课者要说出教学内容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管以哪种教法为主,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长而定的,要注重实效。3 .说学法。说课者要说出通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知识。4 .说教学程序。说课者要说出所授内容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板书设计。所谓教学思路,即打算怎样教,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理论根据是什么。教学思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对于板书,则要说出板书设计的意图。二、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上述“四说”之中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因此,要想使说课说得明白、说得有理有据,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说课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可见说课尽管是教师的切磋琢磨,但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一)说“准”教材,促进“三基”教学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实践表明,说“准”教材,能促进“三基”教学,而要说“准”就必须深钻教材。首先,要切实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一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其次,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新旧知识间有密切的联系,新知识一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深钻教材时要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要很好地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概念,已知概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决定性催化剂。比如,要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先安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题,让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及算理,然后出几组通分的题让学生通分,接着就可以出现3/4+2/5一题,让学生讨论与复习的题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利用旧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二)说“明”教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优化教法。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四要”:一要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二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四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比如,关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有三种教法。教法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教法二,列表,发现规律。教法三,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面积单位,让学生“数”,预计会出现三种数法:逐个数;按行(列)数;先数后乘。在此基础上,教师擦去小方格而量长和宽。比较上面三种教法,教法三是一种较优的教学方法。教法一是只教结论,不教过程;教法二虽有分析过程,但以数据为基础,没有“面积”的直观图形:而教法三则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于面积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发现规律,这种教法是让学生经历由直接计量到间接计量的过程。在寻求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三)说“会”学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要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面积概念的建立,就应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摸一摸文具盒盖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比一比文具盒盖的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抽象出物体表面有大有小紧接着在投影板上将四条线段围成一个图形,再将另外四条长一些线段围成一个图形,让学生判断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难以判断)。教师再将大小相等的方格覆盖在图形上,让学生观察,数一数方格有多少个,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面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四)说“清”教学程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说清楚理论根据,即不仅要说出怎样教,更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者设计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计算1/2+1/3=?(揭示课题);(2)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3)将异分母分数与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及联系;(4)引导学生将1/2、1/3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即通分。在对上述教学程序说“理”时,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说明上,应把自己的设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本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一方面可缩短组织教学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与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同单位的数不能直接相加。因此,必须先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的数,也就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即先通分,后相加。这样,学生在问题一一复习一一比较一一转化的过程中,既掌握限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化归思想。这样的说课,既有教学程序的展示,又有理论根据,课说得有理有据。说课之后,再由听者进行评议,指出不足及改进之处,既为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实为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平均数说课稿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平均数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在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等知识打下基础。二、说学情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能力有限,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初步形成,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六、说教学过程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知识应用、巩固练习、全课小结、作业。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看过篮球比赛吗?前几天光明小学举行了一场篮球赛,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动画。(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受伤了,怎么办?蓝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到底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理由。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为了保证我们的比赛成绩,我们应该选用投篮水平高的队员,可以参考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表示没上场。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3)如有同学说出平均数,追问:你还知道平均数啊!你来说说什么是平均数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谁的投篮水平高呢?3、引导学生借助7号队员条形统计图来研究。(学生观察统计图自己独立思考)(1)学生拿出资料卡动手操作7号队员的投篮成绩。移多补少的方法。先合后分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代表的是什么?(找生回答)平均数和这组数据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优化算法。(2)计算8号队员的平均成绩。生先猜测再计算。平均数代表的是什么?师总结: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观察7号和8号队员投篮成绩的平均数。总结: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三)平均数的应用。四、关于平均数的数学文化。五、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平均数7号:(9+11+13)÷3=33÷3=11(分)8号:(7+13+12+8)÷4=40÷4=10(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首先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本节课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笔算奠定基础。三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 .充分体验解决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过程和形成竖式的过程,借助数形结合直观感受算理,能正确地计算。2 .感悟蕴含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3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有序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笔算算理。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应用。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上课前,我设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快速准确说出结果,为新课做准备。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情境图,创设情境,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本节课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不难说出用23X12进行计算。再让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活动:活动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数学阅读的能力,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自学方式,然后出示温馨提示。在点子图上圈出2个23和10个23.结合点子图,用口算的方法计算23X12独立尝试竖式计算,并与课本27页做对比,思考“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活动二:也就是“后教”环节(一)先是组内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交流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二)然后是全班交流1 .第一个小组来台前进行汇报学生经过组内交流,能在点子图上正确圈出2个23和10个23。通过观察点子图,学生能明白将12个23,可以拆分成10个23和2个23。2 .然后第二个小组汇报对照点子图,学生清楚地说出先算2个23,也就是23X2=46,再算10个23,也就是23X10=230,最后把两次乘积相加。3 .第三个小组汇报竖式计算竖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分步计算的,也有的小组通过组内的交流把几个分步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先用12个位上的2依次去乘23,2乘23个位上的2得4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23十位上的2得4个十,写在十位上。然后用12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23,1乘3得3个十,写在十位上,1乘2得2个百,写在百位上。最后把两次乘积相加。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3”为什么写在十位?其他同学解释是3表示3个十,所以应写在十位上。还有学生提出疑问:46是谁与谁的乘积?其它同学解释是23X2的乘积。还有学生提出疑问:230是谁与谁的乘积?学生解释是23X10的积,接着我这样引导学生,表面上是两位数,实际上表示的230。然后有学生补充276不仅是23与12的积,还是46与230的和。4 .在解决“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交流时,可能竖式计算时,有不同的书写格式,让学生讲清楚第二步乘积的位置和写法的同时,启发学生可以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相乘的方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5 .那么在解决“一共用了多少个喷头?”时,我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基础,学生可能会列出两种竖式,我会引导学生对这两种竖式计算过程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活动三:点拨提升。以上内容学完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交流,共同总结出,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积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积相加。进而板书课题: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三环节:变式训练,巩固知识本环节,我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练习时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通过分层设计让学生扎实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第四环节:反馈总结,全面提升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概况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通过课后自主练习的巩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完成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上便是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分析与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一、说教材: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2 .教材地位和作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3 .教学目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4、教学重、难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5、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二、说教法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三、说教学流程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1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2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3 .算法优化,总结提升。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4 .迁移类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5 .及时总结,强化重点。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一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一一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四、说学习评价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