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_TJ08-2100-2024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标准.docx
-
资源ID:7135604
资源大小:178.5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G_TJ08-2100-2024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标准.docx
1总则22术语和符号32.1术语32.2符号53工艺流程选择64设计71. 1一般规定74. 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85. 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135.1 表面流人工湿地145.2 防渗175.3 填料185.4 生物185.5 景观美化195施工和验收215. 1施工216. 2启动和调试21.22.2323245.3工程验收6运行和管理6.1日常运行6.2安全和应急管理.总则1.0.1为推进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范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修订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尾水、农田退水、受污染雨水、微污染河湖水的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理。1.0.3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存在自由水面,进水以水平流方式从湿地的首端流至末端的人工湿地。2.1.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无自由水面,进水以水平流方式从首端流至末端,且内部设置填料的人工湿地。2.1.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cal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进水以垂直流方式从湿地的顶部流至底部或者从底部流至顶部,且内部设置填料的人工湿地。2.1.4人工湿地生物contractedwetlandorganism人工湿地中具有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的总称。2.1.5人工湿地填料substratesofconstructedwetland放置于人工湿地中,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供过滤、阻截、吸附功能或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表面的功能性介质材料。2.1.6配水系统distributingsystem用于人工湿地均匀进水的设施,主要包括穿孔管、穿孔渠、穿孔墙、矩形堰等。2.1.7集水系统collectingsystem用于人工湿地均匀出水的设施,包括穿孔管、穿孔渠、穿孔墙、矩形堰等。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surfaceloadingrate单位面积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处理的水量。2.1.9表面CODer负荷CODcrsurfaceloadingrate单位面积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接受的CODa量。2.1.10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所处理的水从进入人工湿地到流出人工湿地的平均时间。2.1.11空隙率interspaceratio充填填料堆积体积中,填料间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比。2.1.12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人工湿地填料单位水力梯度下的渗流流速。2.1.13填料有效粒径比例effectivesizerat100fsubstrates填料经筛分后,符合粒径要求范围内的填料重量与总重量之比。2.2符号A人工湿地面积;Hs处理区的填料厚度;K,填料渗透系数;1.人工湿地长度;n水力坡度;Q进水流量;V人工湿地宽度。3工艺流程选择3.0.1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进水水质条件和出水水质要求,综合考虑各类型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工程用地等环境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0.2用地紧张或处理负荷大时宜采用潜流人工湿地。3.0.3人工湿地的预处理设施应根据湿地类型和进水水质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预处理设施。当进水存在漂浮物时宜设置格栅。预处理工艺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和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3.0.4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可不设置预处理设施。3.0.5处理微污染河湖水时,宜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根据需要,可在人工湿地前设置格栅和沉淀预处理设施。3.0.6处理受污染雨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宜设置调蓄和沉淀等预处理设施,并应设置雨季超标雨水的超越和旱季补水设施措施。人工湿地宜与雨水调蓄设施共建,也可根据实际用地条件分建。3.0.7处理农田退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宜设置调蓄和沉淀等预处理设施。3.0.8人工湿地出水排入水体或再生利用前,宜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充氧或消毒工艺,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和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3.0.9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由单一或多个类型组合而成,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并联式、串联式或组合式。4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人工湿地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进水水压与原有地形,高程设计宜与建造地点的地势相适应。当高程上不能避免超标降雨径流进入时,应设置超越通道和避免人工湿地防冲刷的设施。4.1.2 人工湿地设计应包括池体设计、配水/集水系统设计、防渗设计、填料配置、生物配置和景观美化。4.1.3 人工湿地的设计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时,设计水量应与需要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出水量相适应。2处理微污染河湖水和农田退水时,设计水量应根据受纳水体的水质需求、可利用面积等因素确定。3处理受污染雨水时,设计水量应根据控制径流污染的水量、水质提升目标确定。4.1.4 人工湿地的设计进水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确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相似工程确定。4.1.5 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应根据受纳水体环境容量或用户需求合理确定,并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现行的有关标准。4.1.6 人工湿地应根据处理水量合理确定组数,保证在检修时的处理能力。4.1.7 人工湿地的有效面积宜分别按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COD“负荷计算,并取两者中的大值。4.1.8 人工湿地的设计水位宜根据地块特征、排放方式、植物配置等因素综合确定。4.1.9 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应合理配置植物、动物与微生物,配套辅助设施、信息化管理等。4.1.10 人工湿地宜根据场地特征设置植物收割临时堆放或填料换填的场地和运维道路。面积超过Iha的潜流人工湿地宜设置清淤设施。4.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4.2.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设置进水区、处理区和出水区(图4.2.1),处理区自上而下宜为植物与覆盖层、填料层和防渗层。2进水区和出水区宜放置粒径为40m1180mm的卵石和砾石,长度宜为0.5ml.0m,宜分布于整个湿地床宽。3处理区填料粒径宜为4mn30mm.4填料层厚度宜为0.6111.Omo5植物与覆盖层的覆盖物厚度应大于200mm,材料宜选用透气透水性能好的覆盖物。(b)剖面图图4.2.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示意图1一配水渠;2出水渠;3植物与覆盖层;4一填料层;5防渗层a一进水区;b处理区;C一出水区4.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2.2的规定取值。表4.2.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参数取值表面COh负荷g(112d)312表面水力负荷M/S?d)0.31.5水力停留时间(d)0.734.2.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几何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单池长度宜为201150m,长宽比宜为3:广4:1。2水力坡度宜为0.5%"1.0%o4.2.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宽度和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 人工湿地宽度:864(X)xK式中用-人工湿地宽度(m);Q进水流量(油d);n水力坡度;Ki填料渗透系数(m/s);一处理区填料厚度(m)O2 人工湿地长度:1.=.卞(4.2.4-2)式中1.人工湿地长度(m);A人工湿地面积(m2)o4.2.4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多点配水方式,可采用穿孔管或穿孔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穿孔管可设置于床面以下,长度宜略小于人工湿地宽度(图4.2.5-1),穿孔管相邻孔距宜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且不宜大于Inb孔径宜为20mm3011uno-Q。CQQd。口OqVoooauoooooomoOoooooooooVvooooooooooo7Oooooooouovoooooooooo营OoQoOOOOOOqOooOoooooHoooooooooooVooooooooooa70000000Ooo-TooooOOOOOO,一(b)剖面图图4.2.54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配水方式1一进水区;2处理区;3一进水管;4穿孔管2穿孔墙设于进水区之前,长度宜与人工湿地宽度相同(图4.2.5-2),穿孔墙的开孔率宜为30%,孔径为55mmll5mmoe一oooooooooooOoooooooooo-MoooooonooooOoooooooooo-MoooooooooooOoooooooooo-VooooooooooO户。Ooooooooo-Voooooooooo0Ooooooooooo-2-Jaaflw。e3/Oonooo/Uuooe/UonuooZOoooooo/UonuooZOonoooUonuooZOooooooOoooooZOoooooo(b)剖面图图4.2.5-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配水方式1进水区;2处理区;3一进水管;4配水渠;5穿孔墙4.2.6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应集水均匀,集水方式宜采用穿孔管或穿孔墙,出水口宜设置可调节水位的溢水管或堰等(图4.2.6-1和图4.2.6-2)o=V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09000000000000Oooooooooaoooo-60000000000000Ooqooooooooooo-UqoooooooqooooOq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b)剖面图图4.2.64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集水方式1处理区;2一出水区;3出水渠;4一出水管;5可旋转弯头;6阀门(可不设);7穿孔管123OoaooooOOOOOQOUoooooooooooqo-OooooooOooooqoOooooooooooooo-600OoooQoooq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qqoOooooooooooooo-00000000000900Oooooooooooooo-(b)剖面图图4.2.6-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集水方式I-处理区;2一出水区;3出水渠;4一出水管;5阀门(可不设);6可旋转弯头;7穿孔墙4.2.7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跌水充氧、机械曝气等方式进行辅助充氧。采用跌水充氧时,应防止水流对构筑物的冲刷;采用机械曝气时,曝气管应设置在进水区或出水区。4.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4.3.1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上而下宜为覆盖层、填料层、过渡层、排水层和防渗层(图4.3.1)。2可设置穿透功能层的通气管,同底部的排水管相连接,并且与排水管道管径相同(图4.3.1)o3各层厚度和材料粒径可按表4.3.1的规定取值。图4.3.1垂潜流人工湿地示意图I一通气管(可选);2配水干管;3一配水支管;4一集水支管;5一集水干管;6覆盖层(可选)与种植层;7填料层;8过渡层(可选);9一排水层;10一防渗层表4.3.1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各层厚度和材料粒径分区/层厚度(mm)粒径(mm)覆盖层200以上816填料层600100026过渡层Io(T200510排水层20030016324.3.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3.2的规定取值。*4.3.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叁数参数取值表面COh负荷g(112d)515表面水力负荷加3/(0?d)0.41.2水力停留时间(d)0.82.54.3.3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几何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长宽比宜为1:广3:1。2水深宜为0.9ml.5mo4.3.4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和集水系统均宜采用穿孔管或穿孔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水支管或支渠长不宜大于6m、间距不宜大于2m,孔口间距宜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不宜大于Imo2配水支管或支渠宜间隔、交错布置,集水支管或支渠进水孔径宜为20mm30mm,且不应大于排水层材料的最大粒径。4.4表面流人工湿地4.4.1表面流人工湿地宜设置进水区、处理区和出水区(图4.4.1)。b剖面图图4.4.1表面流人工湿地示意图1配水管/渠;2出水管/渠;3覆盖层;4防渗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用)a一进水区;b处理区;C-出水区4.4.2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4.2的规定取值。表4.4.2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弁数参数取值表面Coh负荷g(r112d)515表面水力负荷-/前d)0.53水力停留时间(d)0.524.4.3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单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宽比宜大于3:1,但不宜大于10:1。2平均底坡宜为0.5)3表面流人工湿地进水区宜设置沉淀预处理,深度宜为1.0m。4处理区平均深度不宜超过0.6m,局部可结合天然坑塘的特征设置深水区。5生态边界线应结合项目区域地形地貌条件,根据水陆过渡带的连通性、动植物的生境需求设计,边界线应采用多样化的结构,坡脚应采用抗冲刷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的多孔隙材料,护岸植物宜选取根系发达、固着能力强的种类。6宜设置两组及以上人工湿地,并应保证当一组检修时的处理能力且不发生冲刷。4.4.4表面流人工湿地应确保配水均匀,配水方式可采用穿孔管、穿孔墙或矩形堰、梯形堰、齿形堰,人工湿地内部可采用导流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穿孔管或穿孔渠的孔径宜为20nrn30mm,分组设置的人工湿地,各组配水管应设置阀门控制流量。2穿孔墙宜设置于配水渠与人工湿地之间,长度应与人工湿地宽度相同,高度宜为0.5m(S4.4.4),穿孔墙的开孔比宜为30%。(b)剖面图图4.4.4表面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配水方式1一进水管;2配水渠;3穿孔墙4.4.5表面流人工湿地应集水均匀,集水方式宜采用穿孔管、穿孔墙,出水管渠宜设置可调节水位的弯管、阀门等(图4.4.5)。jl(b)剖面图图4.4.5表面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集水方式I-出水区;2出水渠;3一出水管;4-可旋转弯头;5阀门(可不设);6穿孔管4.4.6表面流人工湿地宜采用单级或多级陡坡充氧、跌水充氧等方式进行辅助充氧。采用陡坡充氧时,坡度宜为1:41:2;采用跌水充氧时,应防止水流对构筑物的冲刷。在无水头可以利用时,可以采用曝气设施。4.4.7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尾水时,应采取控制富营养化的措施。4.5防渗4.5.1人工湿地的防渗设计应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对防渗系统的长期影响。4.5.2人工湿地防渗材料应根据现场地下水位等实际情况选择。4.5.3人工湿地防渗层应符合下列要求:1人工湿地在进行防渗层施工前,基础层压实系数应不小于85%。2湿地床体进行防渗处理时,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s,当人工湿地进水水质优于地下水质且不会引起地下水的其他安全问题时,渗透系数可以适当放宽。4 .5.4处理微污染河水且人工湿地设置在河湖河漫滩时,可不设防渗,应做好水土保持的措施。5 .5.5人工湿地内穿墙管、穿孔管、穿孔墙、穿孔渠等处应作局部防渗处理。4.6 填料4. 6.1潜流人工湿地选用的填料应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取材方便。5. 6.2根据工程情况和处理要求,人工湿地宜选用砾石、沸石、矿渣等一种或多种填料的组合。含铁量高的填料不宜单独使用。6. 6.3人工湿地填料的清水渗透系数(Ky)宜大于10-2nls,渗透系数设计值宜为清水试验测定值的10%。7. 6.4人工湿地填料有效粒径比例宜不小于80%,填料的初始空隙率宜为35%50%o8. 6.5潜流人工湿地覆盖层或填料的厚度应确保人工湿地运行时标高满足设计水面标高要求。4.7 生物4.7.1人工湿地的生物可包括人工湿地植物和水生动物。4.7.2人工湿地植物宜选用抗逆能力强、净化能力强、具有观赏价值的适生植物,不得选用外来入侵物种。4.7.3挺水植物的种植,宜符合下列要求:1种植水深不宜超过0.6m。2种植密度宜为9丛m236丛/m2,不宜单株栽植。3宜在相同生态位以单层片种群栽植,两种或两种以上挺水植物栽植布置区域应设置根部阻隔措施。4宜在3月5月进行种苗移植,也可在6月9月进行营养植株移植,或在12月2月进行根茎等营养繁殖体移植。4.7.4挺水植物栽培宜采用容器苗移栽方式,并根据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种苗规格和种植密度设计。4. 7.5浮叶植物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生浮叶植物宜栽植在缓流、静止区域,水深宜为O.3ml.2m。2根生浮叶植物的栽植时间宜选择在秋冬或早春季节。3根生浮叶植物宜选择合适的冬季品种。4自由漂浮植物应栽植布置在可控制区域。4.7.6沉水植物的种植,宜符合下列要求:1种植水深宜为0.5'1.5m。2种植密度宜为1025丛/m2,水质净化要求高的水体可加密种植。3宜以群落方式栽植布置,并宜兼顾各个季节都有优势品种,种植应充分考虑种间关系,不应选择种间竞争显著的品种;夏季品种宜在59月份进行植株移栽,冬季品种宜在34月份进行植株移栽;芽泡、根茎、石芽等宜在11月翌年2月进行移植。4.7.7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生动物应选用滤食性和碎屑食性为主的鱼类和底栖动物,并适当配置肉食性鱼类。鱼类投放宜放养大规格苗种,鱼种规格100g/尾-150g尾。滤食性性鱼类投放密度110尾/亩-160尾/亩,碎屑性鱼类投放密度5尾/亩TO尾/亩,肉食性鱼类投放密度0.5尾/亩T尾/亩。底栖贝类为环棱螺、蚌等大型底栖动物,投放密度15kg亩-30kg/亩。在水体溶解氧低于3mg1.时,不宜投放鱼种或成鱼。4. 8景观美化4.1.1 8.1海绵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河湖景观水体等人居环境要求较高区域,人工湿地的设计、植物呈现效果应结合景观建设,宜与周边区域的景观功能定位和风貌相协调。4.1.2 人工湿地的硬质化部分应进行柔性点缀与提升,整体景观应保持近自然化和生态化。4.1.3 应选择具有一定比例观赏效果较好的植物种类,应考虑色彩和形态的季节变化,注重乔木、灌木与草的搭配,并应根据生态学原理和风景园林学设计手法进行植物配置。4.1.4 在不影响人工湿地运行安全性和处理效果的基础上,宜设置游步路、水上栈道、科普展示牌等设施。5施工和验收5. 1施工5.1.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对工程的变更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工程联系单等文件后进行。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5.1.2 1.2施工单位应按照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文明施工标准DG/TJ08-2102的要求进行施工,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5.1.3 床体高程和底坡应满足设计要求,进行高程校核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5.1.4 防渗层下方的基础层应平整、压实、无裂缝、无松土,表面应无积水、石块、树根和尖锐杂物。人工湿地开挖时应保持原土层,于原土层上采取防渗措施。防渗施工结束后,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T50600进行防渗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5.1.5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应按设计级配要求铺设填料。铺设前,应对填料进行清洗。铺设中应避免直接在填料表面行走或机械碾压。每15m-25ITl范围内留3个控制点进行人工找平。5.1.6 采用穿孔管和U型渠进行配水或集水时,施工安装时不应损坏穿孔管或U型渠。5.1.7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种植时,应保持覆盖层湿润,宜搭建操作架或铺设踏板,不应直接踩踏人工湿地和植物幼苗。5.2 启动和调试5.2.1 应检查供电是否正常,水泵、闸阀、水位控制器、仪表和控制系统能否正常工作。5.2.2 应通过满水试验,检查人工湿地构筑物的渗漏情况,检查水流是否畅通。5.2.3 在人工湿地调试期间,进水水力负荷应逐步提高至设计负荷,增加幅度应根据水质变化与植物生长情况确定。5.2.4 人工湿地水位可根据进水水位、运行周期调节,保证人湿地床的处理效果与寿命。5.2.5 人工湿地建设末期或运行初期,可通过接种本土微生物,加强对进水中污染物的削减功能。5.3 工程验收5.3.1人工湿地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通水试运行,试运行期不应少于3个月。施工单位应在试运行期内对工程质量承担保修责任。5.3.2在依次完成工程主要部位验收、单项工程验收、设备安装工程验收和水质验收后,施工单位应预先1个月向监理和建设单位书面申请人工湿地工程竣工验收。5.3.3建设单位在收到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验收申请,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应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材料:1批准的设计文件和设计变更文件。2完整的启动试运行和生产试运行记录。3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污染物连续监测报告。4其他相关技术资料。5.3.4竣工验收合格后,人工湿地可投入正式使用。建设单位应将有关项目前期、勘测、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文件和技术资料归档。6运行和管理6.1 日常运行6.1.1 应根据人工湿地的设计要求制定运行管理指导手册。6.1.2 应根据运行管理手册制定日常巡检计划,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进水格栅和出水管口是否堵塞,发现堵塞需及时清理。2检查水位、流量和水质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应出现壅水与填料层上层无水现象;出现壅水现象,应检查配水和集水的均匀性和填料区水流的畅通性,并相应进行管理。出水量严重偏少时,应检查管渠进水端是否正常或者开启补水。3水泵、水位控制器等机电设备仪表是否工作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维修恢复。4检查是否藻类滋生或出现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发现应及时清理。6.1.3 根据进水水量、水质和分组布置,人工湿地的进水可选用连续、间歇、潮汐流和多组轮换等方式。6.1.4 当填料过水量下降明显出现表面雍水,经检查确定填料堵塞时,可进行轮换运行或大修。6.1.5 植物养护标准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287有关规定执行。6.1.6 应定期收割湿地植物,并应按主管部门要求处理处置收割的植物,严禁随意丢弃、分散焚烧。6.1.7 应定期进行湿地植物虫害控制管理,宜采用生物生态防治方法。6.1.8 应定期监测人工湿地进出水的水质和水量,并做好数据记录。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时,应出具监测报告并存档备案,宜建立监测数据库。水质、水量具体监测频率和位置可参照表6.1.8执行。表6.1.8人工湿地进出水水质水监测要求监测内容监测点频次SS、BOD5、CODer、氨氮、TN、TP各单元进水、出水在线监测:按需检测水温、DO、pH各单元进水、出水按需检测流量、水位各单元进水、出水按照设施每日记录特征污染物进水、出水按需离线监测6.1.9 应对潜流人工湿地的进、出水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出现水量异常时,应及时检查管道、池体等设施完好情况,排查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并应根据原因调整运行方式。6.1.10 宜建设人工湿地的信息管理平台,并定期对平台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6.1.11 宜定期对在线检测和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6.1.12 偏远地区的人工湿地宜设置视频监控。6. 2安全和应急管理6.1.1 1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应包括人员安全、水质水量安全、设备设施运行(故障及停电)、极端天气(台风、强降雨、冰雹等)和生物入侵等方面的内容。6.1.2 当人工湿地的进水污染物浓度偏高时,宜加强预处理或者启动曝气设施或接种本土微生物。6.1.3 2.3应确保运行过程中的人员安全,防止溺水、触电等事故的发生。6.1.4 当进水氨氮或总磷偏高引起富营养化时,应停止进水,加强进水水质监测,待进水水质达到进水标准时方可再次进水;若出水超标,应及时查明原因,实施补救措施。若出现重大超标,则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明确进一步处置方案。6.1.5 应加强巡查制度落实,做好设备设施维护,及早发现隐患;若出现设备故障或停电造成工艺运行异常,应及时修缮,72h内恢复运行。6.1.6 由台风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强降雨及强泄洪后,应及时打开进水旁通或排空管道,使人工湿地系统水力负荷满足设计要求,应做好人员和设备设施安全预防措施,将损失减到最低。6.1.7 人工湿地系统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时,宜采取水位控制、人工打捞等物理方式和生物生态方法去除;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低残留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