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7126159       资源大小:47.5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规程.docx

    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XXXX-202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SurveyingofCultivated1.andReserveResource(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程序,规定了工作准备、内业处理、外业调查、宜耕性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整理等阶段的操作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HJ781固体废物2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NYZT12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DB43/T213湖南省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耕地后备资源reservedIandresourceforcultivation在现有自然及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开发、复垦或整理等土地整治措施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农用地、宜农未利用地和废弃建设用地。3.2可开垦土地reclaimedland通过开发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3.3可复垦建设用地reclaimedlandforconstruction通过复垦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废弃建设用地。3.4地类图斑pareIeofsingleIandtype单一地类的地块,以及被行政区、城镇村庄等调查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来源:TD/T10552019,10.2.1,13.5综合评价法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在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的评价指标中,除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和灌溉条件四个评价指标外,任意一项评价指标不满足宜耕条件,确定为不宜耕后备资源;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和灌溉条件评价指标中任意一项不满足宜耕条件,而其他各项评价指标均满足宜耕条件时,评价为基本宜耕后备资源;当所有评价指标均满足宜耕条件时,评价为宜耕后备资源。这种方法即为综合评价法。4总则4.1 调查目的从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方面开展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类型和分布状况及质量,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提供依据。4.2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耕地后备资源分为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建设用地,二级类型包括果园、茶园、其他园地、灌木林地等(二级类型名称和编码参考GB/T21010),其他地类可参照执行,具体见表1。表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说明一级类型二级类型说明名称名称编码可开垦土地果园0201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果园。表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及说明(续)一级类型二级类型说明名称名称编码可开垦土地茶园0202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茶园。其他园地0204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其他园地。灌木林地0305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灌木林地。其他林地0307树木郁闭度KU、0.2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等可开展为耕地的残次林地。其他草地0404树木郁闭度V0.1,表层为土质,不用于放牧,可以开垦为耕地的残次草地。坑塘水面1104可开垦为耕地的废弃坑塘水面。沙地1205经过治理,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沙地。裸土地1206经过治理,可开垦为耕地的残次裸土地。可复垦建设用地采矿用地0602采矿权灭失的可复垦为耕地的废弃采矿用地。农村宅基地0702可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废弃宅基地。4.3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210C年积温、年降水量、土壤质地等10个。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见表2。表2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序号名称分级代码分级标准1生态条件11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21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内22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且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发地质灾害2地形坡度11W25°21>25°3Nl(TC年积温11>1800aC21<1800C表2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续)序号名称分级代码分级标准4年降水量Il400mm21<400mm5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Il无污染或轻度污染21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6土壤PH值114.0-9.521W4.0或29.57土壤质地11壤质、粘质或砂质21砾质或更粗质地8土层厚度11»40Cm12<40cm有客±±源21<40cm无客±±源9耕作便利度11方便到达21不方便到达IO灌溉条件11具备水库、河流、坑塘自流灌溉的水源12具备工程灌溉水源21不具备水源条件4.4 基本调查单位县级行政辖区。4.5 数学基础4.5.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5.2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5.3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0分带。4.6 工作流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流程见图Io外业调查宜耕性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整理图1工作流程图5工作准备5.1 方案制定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需求编制本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方案,内容包括调查工作组织、实施步骤与方法、计划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以及调查实施单位等。5.2 资料收集5.2.1 资料要求所收集资料现势性强并具有权威性。5.2.2 资料收集内容主要收集以下方面的资料:a)基础资料:行政区域界线、遥感影像、国土变更调查、气象等资料;b)生态条件评价指标相关资料: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河湖岸线等资料;c)地形坡度评价指标相关资料:包括国土变更调查坡度成果等资料;d) Nl(Te年积温和年降水量评价指标相关资料:本地区统计年鉴等资料;e)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评价指标相关资料:包括历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和土壤图等资料;f)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土壤PH值评价指标相关资料:包括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成果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数据等资料;g)耕作便利度评价指标相关资料:包括国土变更调查农村居民点数据和路网数据等资料;h)其他资料:包括评价指标举证照片、举证材料和其他情况说明等资料。6内业处理6.1 确定调查图斑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调查图斑:a)根据表1耕地后备资源小类编码及名称,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地类图斑层中提取相应图斑,按表A.1初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b)从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中剔除以下图斑:1)历年已实施补充耕地项目范围内图斑;2)历年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内图斑;3)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图斑;4)退耕还林还湖还草成果范围内图斑;5)与河湖岸线、15°至25°重要水源地等数据重叠的图斑;6)参考TD/T1055,4.3中规定的不满足农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图斑。c)按照表A.2更改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属性表字段结构,图层内图斑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6.2 属性赋值6.2.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层属性赋值对所收集资料开展整合和矢量化工作,按照表A.3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层,并按照表A.4建立字段。对指标矢量层属性表中属性代码和属性描述进行赋值。赋值方法如下:a)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中的生态脆弱性程度数据等资料,对生态条件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b)利用国土变更调查坡度图成果等资料,对地形坡度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c)利用统计年鉴中年积温、年降水量数据等资料,对年积温、年降水量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d)利用历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和土壤图等资料,对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e)利用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成果、多目标地球化学数据和土壤图等资料,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土壤PH值等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f)利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公路、农村道路等交通路线和农村居民点数据等资料,对耕作便利度指标矢量层进行赋值。6.2.2 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属性赋值将赋值完成后的指标矢量层和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进行叠加分析,完成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属性表(见表A.2)序列第1524项属性的赋值。7外业调查7.1 调查要求7.1.1 对参加外业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熟悉外业调查的技术方法。7.1.2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分布情况,合理确定外业调查工作路线。7.1.3 外业调查资料可采用数字调查资料或纸质调查资料。7.1.4 外业调查底图由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叠加遥感影像后形成,底图上应标注图斑编号。外业调查表应在开展外业调查前,根据底图上图斑编号对应预填内业已赋值的属性值,见表B.1。7.1.5 外业调查应实地逐图斑开展。内业已经进行属性赋值的图斑,外业调查应核实各项属性,若有不一致的,记录在外业调查表备注栏;内业暂未属性赋值的图斑,外业调查时应重点调查,并按照外业调查表详尽记录相应属性。7.2 评价指标调查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的各项评价指标属性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外业调查表。评价指标外业调查需要采集、处理和保存土壤样品,见附录C。评价指标调查方法如下:a)生态条件:结合已有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数据,根据外业调查判断开发是否会导致土地退化、引发地质灾害等情况进行确定。b)地形坡度:根据国土变更调查坡度图成果等数据,结合调查图斑所在位置的坡度量测进行确定。c) 土壤质地:外业环境下采用手测法,以湿测为主;实验室环境下参考GB/T33469中规定的方法测定。d)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参考HJ78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e) 土壤PH值:参考NY/T1221.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f) 土层厚度:采用人工测量方式确定。g)耕作便利程度:根据调查图斑的农业生产交通状况结合实地调查确定。h)灌溉条件:根据调查图斑周边的水库、河流、坑塘自流灌溉的水源,以及其他工程水源条件情况,结合实地调查确定。7.3 评价指标举证依据调查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的调查结果提供相关举证材料。举证材料包括外业调查记录、评价指标检测报告或说明材料等。7.4 调查成果上图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层进行补充完善,修改上图,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数据。8宜耕性评价根据3.5中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逐图斑进行宜耕性评价,限制因素详见表D.1,并在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中标注评价结果,标注方法参照表A.2中注2。9数据库建设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将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多个指标矢量层进行整理,根据表A.1、表A.3,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10成果整理10.1 成果形成成果主要包括数据库、分类型统计表、文字报告、举证材料和成果检查材料等。其中,分类型统计表式样及形成方法见附录E,分析报告编制参考附录F。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行政区划代码和名称参考DB43/T213),按照表3形成成果。表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格式表序号成果成果命名示例成果格式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资成果数据库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库FileGeodatabase格式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数据库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数据库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统计汇总资料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类型统计表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类型统计表EXCeI格式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报告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报告Word格式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举证材料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举证材料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举证材料DataBaseFile格式、FiIeGeodatabase格式、pdf电子文档表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格式表(续)序号成果成果命名示例成果格式4耕地后备资源成果检查材料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检查报告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检查报告纸质和Pdf电子文档430XXX+XX(县市区名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论证意见430103天心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论证意见10.2 成果检查10.2.1 检查要求成果检查基本要求如下:a)质量检查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b)县级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完成后对成果进行全面自检。c)成果检查包括内业全面检查和外业抽样检查。具体包括数据库检查、汇总表格检查、报告文字检查以及外业抽样核查等内容。检查完毕后应形成检查报告以及论证意见。10.2.2 检查内容内业成果检查具体内容如下:a)成果齐全性检查。检查数据库中图层、覆盖范围、属性表等是否完整、遗漏或冗余;各类数据和材料能否正常打开、浏览、翻阅与查询等。b)地类一致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地类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地类是否一致。c)数据规范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空间数据的数学基础、空间要素图层命名、结构描述、字段内容和赋值是否正确、规范。d)拓扑正确性检查。检查空间要素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各要素之间是否有重叠、相交、缝隙等拓扑错误。e)数据一致性检查。检查评价结果与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各个评价指标属性是否一致;检查汇总表内的数据与数据库汇总面积、文字报告中涉及数据的一致性。外业成果检查随机抽取调查图斑的10%开展外业实地核查,检查评价指标的外业调查合理性。10.3 成果提交对检查后的成果进行完善,以县级行政区划汇总后,提交成果。附录A(规范性附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图层列表及字段结构表A.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库图层列表数据库层要素几何特征属性表名约束条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库耕地后备资源图斑PolygonGDHBM注:约束条件取值:M(必填);C(条件可选):O(可选);以下同。表A.2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Int10>0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行政区代码XZQDMChar6M4行政区名称XZQMCChar60M5图斑编号TBBHChar8“空M6地类图斑编号D1.TBBHChar15空M7地类编码D1.BMChar4M8地类名称D1.MCChar60M9图斑地类面积TBD1.MJFloat152>0M单位:平方米10权属性质QSXZChar3M11权属单位代码QSDWDMChar19M12权属单位名称QSDWMCChar60非空M13座落单位代码Z1.DWDMChar19M14座落单位名称Z1.DWMCChar60Ilv:M15生态条件STTJChar2M见注116年积温NJWChar2M见注117年降水量NJS1.Char2M见注118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TrzjswrzkChar2M见注119土层厚度TCHDChar2M见注120地形坡度DXPDChar2M见注1表A.2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续)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21土壤质地TRZDChar2M见注122土壤PH值TRPHZChar2M见注123耕作便利度GZB1.DChar2M见注124灌溉条件GGTJChar2M见注125评价结果PJJGChar4M见注2注1:本表序列1524填写评价指标分类代码,详细代码见收2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注2:宜耕标注为“GDHB”,基本宜耕标注为"JBGDHB",不宜耕标注为“FHB”。表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数据库图层列表数据库层要素几何特征属性表名约束条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数据库生态条件PolygonSTTJM地形坡度PolygonDXPDM年积温PolygonNJWM年降水量PolygonNJS1.M土壤质地PolygonTRZDM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PolygontrzjswrzkM土壤PH值PolygonTRPHZM±层厚度PolygonTCHDM耕作便利度PolygonGZB1.DM灌溉条件PolygonGGTJM注:约束条件取值:M(必填);C(条件可选);O(可选);以下同。表A.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标矢量层属性结构描述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Int10>0M2属性代码SXDMChar4M见注3属性描述SXMSChar20M见注4备注BZChar255O注:属性代码和属性描述填写分别参考表2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中分级代码和分级标准。附录B(规范性附录)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表表B.1为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表。表B.1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表面积单位:ha(0.00)长度单位:m(0.00)序号乡in村图斑编号地类名称图斑地类面积评价指标是否宜耕备注态件生条地形坡度IO4C年积温年降水量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土壤PH值土层厚度作利更耕便展灌溉条件栏1栏2栏34栏5栏6栏7栏8栏9栏10栏11栏12栏13栏14栏15栏16栏17注:1、栏2、栏3、栏4、栏5、栏6属性均自最新变更数据库中提取;栏6按照椭球面积进行计算;2、栏7-栏15:宜耕条件填“V”,不宜耕条件填'”。3、栏16:按照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宜耕填写“GDHB”,基本宜耕填写“JBGDHB",不宜耕填写“FHB”。4、栏17:填写其他特殊情况。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壤样品采集要求C.1总体要求C.1.1采样对象采集对象是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涉及的土壤。C.1.2采样布点综合参考地形地貌图、外业调查图等资料,根据本地区的地形地貌、采样区的面积等确定样点的布局和数量。C.1.3采样方法在样点图斑内,采用线布点法、盘式点法、蛇形布点法等采集15-20个取样点采土混匀。C.2样品采集C.2.1采样深度每个取样点取土深度与采样量应均匀一致,采样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C.2.2土样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过筛后,采用“四分法”取1/4土样装入干净密封袋等容器内保存,统一编号,填写采样信息标签,包括采样地点、日期、采样人、采样深度等信息。C.2.3测量土层厚度随机选取图斑内某一样点测量土层厚度,通过土钻或洛阳铲等工具取±100Cm左右,量算土层厚度。C.2.4判断土层质地外业调查实地采用手测法(以湿测为主)判断土壤质地。C.3信息填报C.3.1采样信息填报采样信息填报主要填写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天气情况、采样日期时间、采样时点气温、调查人及所属单位等。C.3.2样点信息照片利用指南针确定正北方向,分别在样点图斑的正北、正南、正西、正东四个方向拍摄照片。C.3.3土层厚度信息拍摄反映其中某个样点的土层厚度打钻的取土过程以及反映土层厚度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的视频,此项数据用于填写土层厚度指标。C.3.4土壤质地使用湿测法时上传反映土壤质地判断过程和结果的照片,如搓球、搓条、拧圈等过程。C.4样品检测土壤样品采集完成后,寄送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或实验室开展检测分析,出具检测报告。附录D(规范性附录)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列表表D.1给出了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列表.表D.1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列表序号评价指标不宜耕条件1生态条件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内,或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引发地质灾害2地形坡度>2503eI(TC年积温<1800cC4年降水量降水量<40Omm5土壤质地属于砾质土或更粗质地6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7土壤PH值pH29.5或pHW4.08土层厚度<40cm且无客土土源9耕作便利度不方便到达10灌溉条件不具备水源条件附录E(规范性附录)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表E.1给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表E.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类型统计表面积单位:ha(0.00)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合计宜耕情况不宜耕情况其他小计其他园地裸土地果园茶园灌木林地其他林地一塘面一篇一沙地一矿地一小计一他地一一其利其他同地裸土地果园茶园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坑塘水面沙地一矿地一一泡刖栏1栏2栏3栏4栏5栏6栏7栏8栏9栏10栏11栏12栏13栏14栏15栏16栏17栏18栏19栏20栏21栏22栏23栏24栏25栏26注1:(1)栏3=栏4+栏15+栏26(2)栏4=SUM(栏5栏14)(3)栏15=SUM(栏16栏25)注2:分类型统计表按县级、市级为单元进行汇总统计。附录F(资料性附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报告提纲本附录给出了供参考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报告的提纲(见F.2、F.3、F.4、F.5、F.6、F.7)。F.1基本要求报告应以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素材,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耕地后备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论述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开发潜力,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和措施。F.2基本情况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任务的来源、背景,调查的目的、意义,工作的起始时间、开展和完成情况,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其他必要说明。概述本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辖区总面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等。对本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包括周边可用水资源条件、灌溉条件、水利工程等状况。F.3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民族、人口与劳力、科技文化及区位特征等。F.4耕地后备资源综述与评价描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过程、评价方法、成果质量控制,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分布特点。F.5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描述区域年降水情况,地下水现状及利用状况,地上水现状及工业、农业等用水状况、可灌溉范围、水源地或大型水利工程名称及年可用水量。F.6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与制约因素分析对本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总体分析,对影响后备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F.7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需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和意见等。参考文献1关于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规划划定的通知(湘自然资办发(2020)166号)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7号)3关于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标注“恢复属性”地类分析评价工作的通知(湘自资办发(2021)120号)4TDZT1007-200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注意事项

    本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