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职业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2课第二框教案《与犯罪行为作斗争》.docx
-
资源ID:7116002
资源大小:19.5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职思政《职业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2课第二框教案《与犯罪行为作斗争》.docx
第12课自觉抵制犯罪第二框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案课题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情分析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通过对第12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我国刑法的目的、任务、基本原则,为本课学习如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思维活跃,对犯罪行为的感性认识较多,但理性认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强,深入思考能力较弱,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需教师合理引导。教学目标政治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通过学习我国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职业精神明确加强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犯罪对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的作用,增强防范职业活动犯罪的意识。法治意识了解犯罪种类和刑罚的目的,领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界限,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健全人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调控情绪,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公共参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认识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教学重点和难点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事例列举法等教学资源PPT、教学设计、视频、案例等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喋刖导学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1.进行课前调研访谈。2 .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计教学活动。3 .准备好PPT教案等上课相关资料。4 .给学生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5 .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自主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明确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有哪些内容是无法通过自学理解的?最希望重点解决什么问题?1.教师通过访谈调研学情。2.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内容,对犯罪行为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中探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思么2引生什吟学考是【播放视频】播放视频,讲解“公安部打掉盘踞在缅北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新闻案例。头脑风暴小组抢答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讲授新课(I)1.了解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1)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环节一:【合作探讨】阅读教材第115页“阅读与思考”,合作探讨: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什么是犯罪?【师生分析】陈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案例中,吴某脾脏破裂,属于“对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情形,并且法医鉴定结果为重伤。根据刑法相关规定,陈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归纳总结】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阅读材料合作探讨思考问题聆听讲解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2)犯罪的特征环节二:【师生分析】阅读教材第116页第二个“相关链接”,思考:犯罪有什么特征?【师生分析】与一般违法行为相比,犯罪具有严重社会阅读材料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特征。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木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3)犯罪的构成要件环节三:【设置问题】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师生总结】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思考问题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环节四:【案例分析】结合教材第116页第三个“相关链接”,谈谈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的理解。【师生总结】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有所不同,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生命权,诈骗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或占有权。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主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危害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活动,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给犯罪客体所造成的侵害事实或危险状态。阅读材料合作探讨聆听讲解理解知识环节五:【设置问题】结合教材117页“相关链接”,谈谈对犯罪主体的理解。【师生总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其中,自然人是最基本的犯罪主体,一般指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已达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有些犯罪中,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环节六:【案例分析】16岁的张某是某酒店员工,因其收入不够其花销,于是就想“抢几个钱”。一日,被告人张某路经某职业学校,将学生陈某拦住,采取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抢走陈某衣服口袋的200元现金,张某不甘,威胁陈某多准备些钱,过几日自己来取。几日后,张某再次出现在陈某就读学校门口,陈某发现后及时告知老师并报警,张某被抓获归案。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张某的犯罪主观方面是什么?【师生总结】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我国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本案中,张某的主观方面是犯罪故意。讲授新课(2)2.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1)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自觉远离犯罪环节一:【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师生总结】犯罪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损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伤害;犯罪者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受到刑罚处罚,也会给家人带来伤害。我们一定要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增强预防犯罪意识,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远离犯罪。合作探讨思考问题归纳总结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2)勇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环节二:【设置问题】阅读两个案例,讨论:我国法律对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什么规定?【师生总结】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当上述权利面临危险时,不得己也可以进行紧急避险。因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造成挨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观点辨析小组讨论总结发言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律对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规定。(3)用智慧应对违法犯罪行为环节三:【观看视频】播放视频:扒手地铁作案,女孩巧妙报警。想一想:假如在地铁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慧应对呢?【合作探讨】观看视频阅读案例合作探讨总结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智慧应对违法犯罪行为。阅读教材第118页“阅读与思考”,思考:生活中应该如何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师生总结】面对不法侵害时,我们要临危不惧,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不法分子展开斗争,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启思导行】结合教材第119页“启思导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其他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活动总结】结合“启思导行”活动体会,联系自身实际,践行“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发散思维扩展举例建构知识板书设计第12课自觉抵制犯罪第二框与犯罪行为作斗争1.了解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1)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2)犯罪的基本特征(3)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2.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1)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自觉远离犯罪(2)勇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用智慧应对违法犯罪行为课后研学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以“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主题的宣传栏展示活动。通过制作和展示宣传栏活动,增强学生自觉抵制犯罪的法律意识,同时起到在校园内宣传法治精神的作用。其他教学提示1 .注意事项本课时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非常丰富,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本课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全面的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条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案例和相关法条,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实施相关教学活动。2 .参考书目(I)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2)刑法学(上册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3)刑法学(下册各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4)教师教学用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本教案作者:北京市外事学校王晓丽北京市商业学校冯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