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说明 ADINA.docx
akaixfblogitem15149d3be2c921ef14cecb76.html地震震级说明(M1.、Ms、Mw>Mb)-同一次地震震级为何不同2008-07-0700:40第一、所使用的标度不一样简要说明:M1.:测量范围40Oknl内,震级2-6级。国外的中国地震数据,不会是M1.啦。Ms:深度20-180,震级5-8级,一般具有可比性。Mw:适用范围:无限制,震级>3.5,科学性。震级无上限Mb:深度16-100(一般用于深源震级测量),震级4-7级至于换算,只有经验公式,不是很准确:ml=(l.17mb+0.67)/1.13ml=(ms+l.08)/1.13例如“面波震级”Ms、“近震震级”M1.、“体波震级”mb、“矩震级”MW等等。不同的震级标度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笼统称之为“震级”或“里氏震级”,这就容易造成混乱。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M1.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Scaling1.awofEarthquake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如(MS)数值却一样。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Momentmagnitudescale,MW)0第二、所使用的仪器不同。世界各国的地震台站所使用的地震仪器并不完全相同,仪器的特性和它们所记录到的地震波的频段不完全一致,甚至计算震级的公式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导致震级的测定有所差异。第三、地震波传播的路径不同,能量衰减不一样第四、对于大地震,较近的地震台站测定的结果可能误差较大。大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较近的地震台站上的地震仪往往可能出现超出仪器记录范围或记录饱和的现象,对于传统的老式地震仪来说,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