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4初中古诗词鉴赏34篇.docx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昔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苻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赏析】主题:诗歌五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章,写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其次、三章写朝思蓦想,辗转反侧。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庆祝消遣。全诗描绘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心情,反映出男子追求美妙婚姻的愿望,充溢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O品评:(1)主要运用举举的手法,触景生情,以雎鸠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含蓄委婉,生动形象。(2)奇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逐步深化的战线“君子”炙热的情怀,起到乐加重感情,增加感的法术暖果:(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求之不得的焦虑河求之而得的喜悦被纤亳毕现地表现了出来。兼葭诗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兼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斑。/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浜。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赏析】主题:这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在一个秋深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热恋者冒着秋寒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徘徊,找寻所思念的人儿,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品评:(1)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诗中奇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2)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心”“宛在水中城”“宛在水中扯”三句,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引人遐想。(3)以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反复咏唱,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A.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更(为霜一一未晞一一未己),以此来示意时间的消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早晨。B.在水一方一一在水之那一一在水之滨,写出了地点的变更,道阻且R道阻且哪一一道阻且有,说明道路不仅漫长,而且不断上升,迂回盘曲,含蕴着主子公感人的专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袤浩大,显出一种秀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敞、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开头两句,叙写巡游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宽阔,山岛屹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密。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宽阔、壮丽啊!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羡的神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最终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主题: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宠爱。品评:(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相互倾轧、奔跑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特别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呢?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知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肯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变更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亳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喜闻乐见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然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闲情逸致的心境相衬托,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假如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3)南山原委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望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妙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逍遥自由,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由,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索,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假如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当汲汲于名利,不应当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当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爽和生气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1 .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杜姓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2 .首联“望”字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3 .颈联: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远隔万水千山的挚友之间表达情深意重的不朽名句。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1 .主题: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早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所沉醉,又见大雁北飞,不由生起思乡之情。2 .颔联:春潮涨平之后,江面特别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以小景与大景相互衬托,画面特别精彩。3 .颈联:(1)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2)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用“生”和“入”字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朝气;此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示意着时间的消逝,蕴含自然理趣。4 .尾联: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1、此诗作于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慰劳战胜之军)的途中。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丽之色中。2、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漂浮,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3、颈联:(1)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袤的沙漠上冲天而起,曲折的黄河衬托落日之残红。(2)以特别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丽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显明,气概宏伟°4、尾联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切。5、特色: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但重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妙,气象博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1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以景传情,怀念友人。2 .第一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飘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啼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含有飘舞之感和离别之痛。融情入景!3 .其次句叙事。“过五溪”,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看似平淡,其实含有哀思之意在内。4 .三四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予自己的离愁。5 .特色:想像奇妙。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挚友的怀念和怜悯带到辽远的夜郎县(不是古夜郎国)之西。行路难李白(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饮食器具之精致,酒肴之珍奇,酒、菜之宝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上句形成显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志向的追求。比方,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堵塞,济世安民的志向无法实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吕尚,伊尹之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担忧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J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信任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披荆斩棘,横渡沧海,到达志向的彼岸,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雨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志向志向和实现志向志向的坚决的信念。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诗篇描绘了泰山宏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憧憬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主动向上的人生看法,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造语挺立,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青未了”写齐鲁大地的青青之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妙秀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钟”将大自然写得好像有了感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二“割”本是个一般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割昏晓”则用拟人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凝视之景。写出泰山的深邃;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袤。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隐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酷爱。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愿望。既写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围绕“望”字写望山所见所感,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气概,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O相关资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芜,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其次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五言律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残缺,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子。暮春季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有,一片荒芜。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受异样。花鸟平常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悲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接下来写斗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珍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厚和详细。“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详细的细微环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原来稀有,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剧烈的感人力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终于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其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调。“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留意想象诗人形象)其次段:“忍能对面为盗贼”,(1)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2)写出了“四海贫困”的现实。“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诗人的无可奈何。(留意想象诗人形象)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1)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2)为下文屋破漏雨之冷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境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苦痛经验,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缺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推己及人,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切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剧烈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争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困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散入珠南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旅冻不翻。忽如一夜春风来,将军角弓不得控,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护铁衣冷犹着。胡琴琵琶与羌笛。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赏析】主题:将咏雪与送别奇妙结合,衬托惜别之情。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创建了一个特别的送别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南方梨花盛开比方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呈现在眼前的却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愁”字写出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送别作铺垫。后八句转写送别。“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与红旗构成了色调显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行人身影已经消逝,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成为全诗精彩的结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赏析】主题:韩愈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感受早春气息,告知人们珍惜早春这美妙时间。1、2句: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受到春雨的珍贵。“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写春景,再恰当不过。3、4句:转为争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春回的淡远草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哲凭杯酒长精神。【赏析】主题:曲折地表达诗人遭遇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弃置身”表达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颔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回来之后的感受。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间景了。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当然感到悲伤,却又相当达观。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在挚友的关怀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A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爽,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照旧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赏析】主题:描写农夫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以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夫生活的苦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以下麦收的劳碌和辛苦。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四句:通过妇女和儿童的后勤服务体现“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作者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夫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得美德以及令人怜悯的艰难境况。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她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到别人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四句:通过人物对话回答了一个疑问:农夫辛勤劳动,为什么还这么贫困?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造成的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六句:官吏的舒适富有与农夫的辛苦贫困形成显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特点: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选自白氏长民集。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闻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这是一首欣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此诗到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朝气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3、4句从动物的变更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到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5、6句从植物的变更写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漂亮的野花,为之着迷。“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最终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痴迷。“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赏析】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唐代诗人。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黑云压城城欲摧”,比方和夸张,一个“压”字,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惊慌气氛和紧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异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创建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鼓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表现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闻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也与斗争的地点相吻合,表达了对天子和将士的赞美。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作品有樊川文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杜牧认为东吴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取胜,不过是一种偶然和侥幸而己。借古讽今,告诫唐朝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与侥幸,也表达了自己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愤不平。开头二句,是引子,看似平淡的二句诗,仿佛让人看到当年窿战的硝烟,因为物证就在眼前,作者也就很自然的触景生情。后两句,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也表达了自己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愤不平。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赏析】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抨击晚唐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覆盖着寒水细沙。一个“寒”、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指责歌女,而事实上是诗人对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忧虑,指责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奇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将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夜雨寄北唐一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揣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来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缘由,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知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由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将来团聚时的华蜜想象。心中满腹的孤独思念,只有寄予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家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华蜜快乐。此时的苦痛,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充溢于巴山的夜空。然而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哀痛、苦痛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开头嬴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子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气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会面,分别的苦痛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现在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别。两个“难”字,第一个指会面困难,其次个是苦痛尴尬的意思。从而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难以割舍、苦痛得难以禁受。暮春季节,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美妙的春光即将逝去,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消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与“思”谐音,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犹如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方自己为不能相聚而苦痛,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眷恋之深,一生都处于思念中。“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苦痛的熬煎,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句说的是早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夜间因苦痛而憔悴,早晨又为憔悴而苦痛。夜间的苦痛,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苦痛。“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苦痛。他揣想对方或许也将夜不成寐,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愈详细,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探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方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闻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子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变更“相见时难”的苦痛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照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子公的苦痛与追求还将接着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苦痛、悲观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相见欢李煜(唐)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赏析】李煜,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身囚待罪于汴京。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画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静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验r多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然而“孤独”的又何止皓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宛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困难而又不行言喻的愁苦与哀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奇而新颖。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方思念。李煜用“丝”来比方“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苦痛熬煎,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味道,而这味道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末句“别是一番味道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味道喻愁,是一种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从前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唯恐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哀痛、苦痛、懊悔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赛过痛哭流涕之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词从写边塞的景物起先。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芜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好像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战胜,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长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边寒,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说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绝妙好词,也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首先引人留意的是词意如剥笋,层层深化。上片写景,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塞下己自荒芜,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抖动起来,至“千嶂里”两句,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下片抒情也是这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微环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化下去,最终最终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其次,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那是人烟稀有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洁地说,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陷入深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络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厚,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妙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间消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妙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事实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深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Ji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缘由。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定要消逝的美妙事物都无法阻挡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旧有美妙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终归不等于美妙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此词之所以喜闻乐见,广为传诵,其根本的缘由在于情中有思。词中好像于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