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理论演变过程及其启示分析》10000字(论文)】.docx
公司治理理论演变过程及其启示分析【摘要】现代市场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上看实质上是作为其主要参与主体的公司的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而这一因素的实现离不开公司自身的良好治理。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脚步日趋加快,运用先进的公司治理理论改善自身经营,适应时代发展,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筛选了公司治理理论各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流理论,以其产生原因和相互间的演变过程为出发点,梳理各派理论的思想、理论内涵以及历史意义,试图把握各个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为当前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公司治理;市场经济;演变目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二、文献综述2(一)国外文献综述2(二)国内文献综述2三、公司治理理论概述4(一)公司治理的概念4(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4(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5(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6四、公司治理理论演变过程的分析6(一)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过程8(二)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特征8(三)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原因分析8(四)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10五、公司治理理论演变的启示10(一)加强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关注和投入10(二)在实践中探索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发展10(三)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角度10结论11参考文献12引言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随着公司的产生而产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本文所论述的公司治理理论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化的学科理论实际上是近代才产生的。虽然早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提出一些有关公司治理的主张,但直到1932年Berle和MeanS对公司私有财产权做出一些论述以后,公司治理理论才真正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一门专门的理论为人们所研究。至今,公司治理理论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史,对这段时间里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脉络、学说发展的研究,将为我们探究各个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变化、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未来演进方向具有重大意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历史不断地发展,科技与管理理论日新月异。市场上不断地发生着竞争淘汰,各个企业家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公司治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同时学术界也从许多商业实例中进行分析,并综合多学科知识深化公司治理的研究。公司治理理论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迅速丰富、发展,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诸多理论。公司治理历史较为短暂,但是它的良好与否却是现代企业能否立足并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二)研究意义对多个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涵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无论是对研究治理理论本身产生和演进的规律,或是改善现代企业的生产运营的效率都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在宏观层面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优化整个社会经济运转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效率。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小不一、成分各异的企业都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中不断贯彻各种公司治理理论,积极提高自己的效益,有利于整个市场优胜劣汰、资源利用最大化,帮助更多企业成长为良性发展的、提供更多就业、产品、服务的优质企业。最终实现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2 .在微观层面有利于完善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公司治理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安排各项经营活动,保障各项活动效率和真实性的理论。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历史进行详细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横向上概览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思想,也可以从纵向的演变过程中,探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侧重点、框架等核心方向的发展趋势,为当今各个公司的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帮助。3 .公司治理理论作为管理学科中的一部分,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概括,仅仅是从学术意义上来看,有利于促进该分支学科的有序发展,更好的将前人对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体系,使这门理论本身可以得到长足发展。二、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赵炬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网。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带来了很多切实的帮助。李娜(2019)强调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必要性,他指出了即使真的存在一个“大公无私”的管家,信息沟壑的存在也使得委托代理理论不可或缺。他还指出,委托代理理论已经走出了传统的公司治理领域,在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公共制度上也能提供一些行动方案。4、现代管家理论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对于管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情况,蒋艳辉、黄潼和侯大山(2021)认为目前我国学者仍然处于对该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相较于委托代理理论,管家理论不仅与我国传统的团结精神等文化相适应,更与我国市场的现状相契合。张军卫(2014)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价值。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公司治理理论里股东利益至上的陈IH观点,第二,它把公司治理理论的焦点从委托关系转移到了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关系。最后,它开始了对如何推动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探索。令狐云龙(2015)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当将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诸如人脉关系、社会声望、管理能力等资源的个体划为利益相关者。他认为既然公司希望创造更多的利润,那就不能单单以股东的收益为导向,这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资源的个体也应当参与治理”纥5、超越产权关系的公司治理理论。新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的交汇融合,人们研究公司治理理论的视角愈发开阔,超越产权关系的公司治理理论开始出现,并为人们所重视。刘巨钦和路坦(2017)指出传统观念所崇尚的通过产权制度刺激产权人提高企业收益以获取更多的个人利润已经被市场的实际表现所证伪。从长期来看,要想使企业的收益持续提高,需要依赖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它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外在力量H1.朱志雄和程瑶(2008)认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探索过程对政府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都有很大启示作用:一方面,政府要改善对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权益以及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秩序的保护;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们也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股东利益上,还要拓宽视野,积极兼顾相关利益者的利益I。(二)国外文献综述学者Berle和MeanS(1932)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开山鼻祖。他们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美国的众多大公司,发现这些公司的股权随着本身体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日趋分散,公司的直接控制权往往被对公司进行实际管理的经营者掌握,因此他们得出现代企业有控制权和所有权不断分离的趋势的结论此后,Jensen和MeCkling(1976)在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企业是为了节约成本而产生的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代替物”的观点下,进一步构建了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当时社会中公司进行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和现实“文HarriS和RaViV(1991)在他们的模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Jensen和MeCkling阐释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这一基本观念,他们先后通过一个变动的和不可变的模型共同证明了代理人是不会和股东产生完全的利益,他们总存在利益偏差。以BIair(1995)为代表的学者却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公司治理的问题。虽然公司的直接所有者是它的股东们,但随着债权的发展,只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东实质上是在和债权人等许多主体共同对公司承担风险。Dyck(2004)等学者则主要在公司治理中探讨大股东和高管人员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其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他们认为大股东往往并不会和高管人员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却可能利用股权和权力对小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坏。Rey和Tirole(1999)两位学者力求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之外,探索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办法,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如何为相关利益者“赋权”。因此,他们构想为债权人构建一个“要求权”的结构,比如,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拥有“退出”的权利网。三、公司治理理论概述(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又称法人的治理结构,它的主要是指现代企业对企业运营资金分配、运营计划制定、企业运作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的安排。公司治理从广义上来看,是对企业内部职权配置的制度,从狭义上来看,它就是由企业的所有权委托派生并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并监督的制度。(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1 .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引领着早期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以交换领域为研究重心,认为经济活动主要就是交换活动,它希望通过对交换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可能的互利交易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活动整体的高效完成。刘金石和王贵(2011)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概括为为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可逆即前一个阶段对资源流通方向的选择不会影响下一个阶段;个体即所有市场主体的决策都是在不受其他主体影响的情况下做出的;最优即整个配置环节中,任何主体对资源流通方向的选择,都是对其利益最大化的“叫我们把是否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作用在公司治理理论上作为分类标准,将公司治理理论分为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和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2 .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该种类型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以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它们都把公司治理的研究重心限定于企业“剩余收益'的流向,且都试图为公司资源借助市场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自身最优配置创造制度条件。但不同的理论对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内容有所取舍。3 .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除了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传统视角的公司治理理论,许多学者另辟蹊径,从其他非传统视角发展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建立在创新资源配置观基础上的组织控制理论以及探索新的治理机制的网络治理理论等诸多理论。(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1 .古典管家理论。古典管家理论主要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它假设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企业不需要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且一切生产要素的交换不受任何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内部的管理将失去意义,因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实现最优的配置。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将形成一个完全无偿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缺乏很多现实条件,这种理论基本难以实现。2 .委托代理理论。虽然早在1932年Berle和MeanS就提出了两权分离理论,但直到1976年,依靠学者JenSen和MeCkIing的努力,委托代理理论才发展成一个系统的、成熟的、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对前者即管家理论的一次系统性的改进。首先,它认为信息并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每个人获得的信息和信息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是拥有一定理性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要满足,且这种自我需求的优先级是高于企业所有者的。当实际管理者为私利损害所有者权益时,所有者将承担代价。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就是要揭示出这种存在着“代价”的代理。它主张通过多种内部外部治理机制,建立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监督和约束,确保管理者的工作没有损害所有者的权益。3 .现代管家理论。现代管家理论是1990年由DonaIdSOn提出的。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公司的管理者,即被代理人不总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往往也会把道德情操、职业成就、个人声誉等非物质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管家理论作为对委托代理理论“理性代理人”的假设的彻底推翻应运而生。现代管家理论认为董事会应当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服务,而不再强调其对被代理人的监督。4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直到1995年才具有一个相对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过往的理论忽视了公司运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认识到了企业任何时间进行的资源配置都受到过去影响,并对未来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虽然只有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但所有对企业进行投资并负担风险的人都应该成为管理者负责的对象。因此,利益相关理论在对企业的认知上进一步把企业从所有者的私人财产看待为各种实物和人力资本的联合生产体。(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自20世纪末起,公司治理理论在当代衍生出了很多新型理论。越来越多新的公司治理理论对企业活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1 .组织控制理论。组织控制理论的出发视角主要聚焦在创新活动上。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资源和要素的流通过程,组织控制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生产领域,它探究企业如何在产品制造或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对现状进行改善、革新。2 .网络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是对公司治理的出发点的又一次创新,把治理的改善定格于改变企业的治理的组织模式。它顺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试图构造一个中间组织,来把传统的股东、董事会、以及具体进行管理的人员撮合在一个有效、扁平的信息网络中,朝网络化前进。四、公司治理理论演变过程的分析3 一)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过程图1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过程1.从古典管家理论到委托代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前-1976年)。在新古典经济学刚盛行的时代,世界上的公司还没有形成现在的规模,大部分公司仍然由其股东直接管理控制。因而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市场”假设,所有资源要素在市场上都是完全任意流通且不受阻碍的,同时市场上也不存在信息沟壑。因此,企业对自身资源配置的任何人为操纵都被视为对市场配置功能的破坏,在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理论诞生以前,公司治理被认为并不重要。直到1932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人们开始发现公司的所有权和直接管理的权利开始不断分离。此外,商业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相信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完全市场并不存在,人们无法做到总是获取完全的市场信息,管理者和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也不总是重合的。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事实使企业家和学者不约而同地开始重视研究所有者与管理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1976年,着重研究如何鼓励和制约管理者并确保股东的利益得到最大实现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起来。2.从委托代理理论到现代管家理论(1976年-1990年)。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以后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公司治理研究的主导地位。直到今天,许多学者仍在深化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不断尝试构建新的模型。但是,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有些学者发现,单单把管理者和企业股东的关系简化为单纯的“契约”般的委托代理关系似乎不够合理,也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物质利益作为唯一追求。因此作为对委托代理理论中管理者“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质疑,1990年,现代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被提出。但凌士显(2016)认为该理论过分理想化,管理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而不具有实用价值12纥3.从委托代理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1976年-1995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相较于企业的物质资本,人们发现传统的公司治理似乎忽视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等一些“看不见”的资本的相关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诞生前,“人力资本''理论已经开始质疑股东并不是企业“剩余风险'的唯一承担者,同样,员工也应对企业的“剩余收益”享有支配权。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了企业的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一切对企业绩效具有潜在影响的主体,它们认为企业不是股东的私人资产,而是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的产物。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较于委托代理理论,否认了新古典资源配置观中关于可逆的假设,但仍然接受个体、最优的设想。由于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的划分众说纷纭,研究繁多,直到1995年,学者Blair才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从零散的研究发展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4.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1997年、2000年)。到了20世纪末,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然而随着一方面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学者们对企业的研究认识越来越深入,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理论开始诞生。1997年美国学者JoneS指出交易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网络化的交易环境中,各种交易主体在有限的时间频繁进行交易,供给稳定性严重不确定。治理的目的不再是对受托人进行监督来保障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协调各方在各种商事活动中的合作稳定性,并维护各方竞争的秩序,从而实现整个网络的有效运行和实现机能。基于此,JOneS提出了网络治理理论的模型。2000年开始,以OSUniVan为代表的学者们,直接针对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建立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基于创新资源配置观的组织控制理论。它在研究的方法、理论的核心关注点、对公司治理目标的设定上都与前者背道而驰。它以企业的“生产问题''为核心关注点,采用动态的视角研究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依靠生产领域的不断创新取得更好的成长。(二)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特征1 .理论内容上:从理论转向实践。早期的公司治理理论往往侧重对企.业的概念及其背后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较早诞生的,比如古典管家理论和早期的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它们的研究重心都是试图论述一些理论内容:公司治理是什么、治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等。少有理论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进行。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已经成熟的理论还是新兴理论,都开始注重应用研究。人们开始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具体的公司治理准则,并对现有的公司治理体系进行评价。1997年诞生的网络治理理论更是直接研究如何设计企业管理机制的理论。2 .理论体系上:从零散到体系化。除了最早的古典管家理论,任何一个公司治理理论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都是以零零散散的学术观点为起点,经过许多学者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漏洞的弥补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体系的。譬如,从1932年两权分离现象得到关注到1976年委托代理理论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一个理论走向体系化竟耗费了40多年。3 .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规范研究为主逐步向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过渡。早期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都注重对公司治理有关问题的表述。比如,它们一个争论的关键就在于公司治理的目标到底是服务股东利益还是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但是,随着理论的演变,人们开始运用数学的方法、构建各种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其研究的公司治理理论与企业绩效提高之间的关联。(三)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原因分析再对各种公司治理理论进行阐述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治理理论绝不是各自孤立、毫无关联地产生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或继承、或质疑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的产生和相互间的演进还与它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学科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1 .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是推动公司治理理论演变的根本原因。理论诞生的根本是实践的需要。如果我们从近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汪满健(2010)认为企业的权力结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形态演绎,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拥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具体管理的管理人员开始发生区分,且各方人员的数量、结构日趋复杂化1.汪满健还指出Berle和MeanS曾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对美国最具规模的数百家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只有极少的公司的大股东能取得公司的完全支配权,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公司所有权十分分散的结论。如果不是人们对两权分离现象的关注,委托代理理论就根本不会产生。而正是上世纪中叶,管理者舞弊的丑闻不断爆发,进一步促进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同样来源于实践,英国的一些学者发现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开始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并从相反的角度构建了现代管家理论。此外,环保事业的发展,工人福利的诉求,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人们开始发现企业往往不能纯粹地只对企业股东负责,这同样也促使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诞生。20世纪末,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交易环境的复杂化是网络治理理论诞生的直接原因。2 .对旧理论的批判也是新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孤立诞生的。综观先后诞生的各种理论,它们在理论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关联性。相较于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否认掉前者所依赖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的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对新古典资源配置观中的可逆性假设作出了否认。而组织控制理论更是完整地舍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从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条规律:对旧理论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批判是新理论诞生的重要前置原因。3 .学科知识的交叉发展和研究角度的转变。实践的复杂性和现代科学的迅速融合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道路提供了更多创新、开放的选择。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实用性得到了削弱。正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为现代管家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它使得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纯粹地追求某种物质利益。同时,人们的研究角度的细化也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天地。组织控制理论把公司治理的研究视角转换到企业在生产领域的创新活动上。网络治理理论则主要从组织机制的变革上为公司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它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它只在公司治理的单个环节上进行研究。(四)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正如前文所述,实践的发展和学科交叉、研究角度的变化是推动公司治理演变的重要动力,这也成为我们对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未来公司治理模式正朝着共同治理、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重心将从委托代理理论进一步向利益相关者理论转化,传统股东主义的单边治理模式将日渐式微。此外,为适应共同治理的需要,关于企业治理机制、组织架构的构建,如何创设中间组织实现多主体共同治理将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重心。不仅仅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也将进一步融入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将法律和公司治理交叉在一起进行研究,试图从法律角度探索:各国公司治理实践差异的法律因素、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加强对投资人的权利保护。未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治理理论将有复合的学科背景。五、公司治理理论演变的启示(一)加强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关注和投入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演变正说明了现代企业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有着极大的活力。如此之多的企业家、学者注重对公司治理的探索开发,某种意义上从侧面表明了公司治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对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提高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地关注和投入,有助于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治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速度。但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也说明了公司治理与企业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的同时,要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二)在实践中探索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已经说明了公司治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才是公司治理理论能够更新、改进的“源源不断的活水:国内学者不应当仅仅把研究重点放在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上,也应当将国内公司治理理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研究重心,例如“大股东侵占''问题等等,这不仅是旧理论改进和新理论诞生的契机,也将为我国公司治理的改善做出贡献。(三)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角度我们发现在当代,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多从更细微的研究视角着手立论。它们往往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甚至具体的治理机构的设置来阐释观点。这使得这些理论能够有针对地解决各种实践问题。这意味着未来公司治理论的发展重点将会是公司治理中的某一具体环节。因此,未来我们可以从法律方面、组织结构创设等新的研究角度创新公司治理理论,不断与时俱进,赋予公司治理理论强大的生命力。结论本文从“演变”二字着手,着重分析历史各阶段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基于此勾勒出公司治理理论演进的主要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公司治理理论既存在着不同,也有相互继承或推翻的关系。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原因、演变特征,并基于此概括归纳了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趋势。最后,本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启示。无一例外,只有结合实际,针硬时弊,勇于开拓才能创新既有理论,发展新理论,并更好地为公司治理地实践服务。参考文献:1李粮.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混改国企协调发展一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U1.经济问题,2020(05):79-88+122.2任丽英.浅谈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U1.今日财富,2019(19):61.3赵短一.对欧美国家公司治理的特点及其潜在理论的比较J.黑河学刊,2017(01):36-37.4安彬彬.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261-262.5周金泉,何文晋.当代公司治理理论及其评价U1.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4):111-112+68.6张雅.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私人企业薪酬设计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3):84-85.7李娜.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5):83-84.8蒋艳辉,黄澄,侯大山.管家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U1.工业技术经济,2021,40(05):115-121.9张军卫.公司治理理论流派和治理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4.10令狐云龙.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45-46.11刘巨钦,路坦.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超产权理论的超越J.中外企业家,2017(08):247-248.12朱志雄,程瑶.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03):36-38.13Berle,Adolf,andGardinerMeans,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Macmillan,NewYork,1932.14JensenM,MeclingW.Theoryofthefil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andownershipstructureJ.Thejournaloffinance,1976,10:305360.15HarrisM,ARaviv.ThetheoryofcapitalstructureJ.Thejournaloffinance,1991,46:297-355.16Blair,Margaret,RethinkingAssumptionsbehindCorporateGovernanceJ.ChallengeNov.-Dec.,1995t12-77.17DyckA,Zingales1.Privatebenefitsofcontrol: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Thejournaloffinance,2004,59(2):537600.18ReyP,JTirole.Divergenceofobjectivesandthegovernanceofjointventures,Mimeo,IDEI,1999.19刘金石,王贵.公司治理理论:异同探源、评介与比较J.经济学动态,2011(05):80-85.20凌士显.公司治理:两权分离演进及原因探析U1.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01):112-120.21汪满健.公司治理概念出现及其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10(0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