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docx
2024年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2 .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3 .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者陷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J(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低垂的杨柳,一会儿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2)交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指导朗读,问牙青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随机补充: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赠孟浩然唐李白吾爱孟,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o(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3)交流,点评。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指导有感情朗读(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1)出示: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2)出示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3)出示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T朗读: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小结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一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一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黄鹤楼送别教案2-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2)配乐范读。(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读。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d.:体会"依依惜别"0(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b.体会"依依惜别".(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1)读:个别读。(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3)悟: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U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五、自我,拓展延伸。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黄鹤楼送别教案3-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济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本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2)配乐范读。(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读。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b.体会"依依惜别,(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1)读:个别读。(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3)悟: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U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二(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黄鹤楼送别教案4-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一"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二)重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设计理念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一"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 .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3 .按照“找一划TB一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 .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三)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四、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1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 .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爵口。了解它们的作者吗?3 .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SU,学生书空。(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李白孟浩然,并O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1.出示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浩浩荡荡永世不绝。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1.朗读古诗(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33匚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 .指名抽杳对应朗读背诵效果。5 .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辞()下()尽()唯()(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23匚报交流,指导朗读。(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蜀E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B换上"依依惜别"一词。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 .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附:几首送别诗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附: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别教案5一、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提问解题。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T弋,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二、初读。1、提出要求。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2、检查。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e凌空远眺螭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1、提出要求。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飞檐",看图理解;"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2、学生回答。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提要求,蟒一个小节练习。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六、初读感受。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我的思考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黄鹤楼送别教案6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2 .正确、流?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题:1、出示:古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自读b齐读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T牛什么事?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2、交流三、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2)检查自读情况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2、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A、指名读B、提问:"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D、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2、提问:(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第三自然段A、出示句子"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蜀E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4)、指导读B、再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1、指名读2、提问:(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5)齐读(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提问:(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2、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3、指导朗读。(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朗读全诗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2、同桌练习背诵3、指名背诵四、总结全文。学生质疑五、布置作业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第三自然段。(1涸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齐读第三自然段。1.第四自然段。Q脂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齐读第四自然段。2.第五自然段。Q虚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0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齐读第五自然段。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二、齐读全文三、布置作业1 .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别教案7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孟浩然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3、 指导学生读、背诗。4、 小结升华情感。黄鹤楼送别教案8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劝慰之情(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深厚的友情(1)你从哪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