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docx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难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教具准备:PP1.三角板学具准备: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学生的作品: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生:它没有封口。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i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e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四、画高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五、应用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蜘识?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4僻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用三根/J港摆成一个三角形。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讨论:出示棒摆的三角形: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J将看成一条什么?(线段)囤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3、画三角形。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1、疑问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囤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乖,你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板书:实验【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2、合作探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出示表格选用小棒情况能否图成三角形10厘米(红)6厘米(黄)5厘米(绿)4厘米(蓝)能否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A:10、4、5B:10、6、4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板书:4+5<106+4=10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囤成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师:哪几根稀能围成三角形?板书:5、6、104、5、6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将上述板书补充为:5+6>104+5>6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10+4>510+6>410+5>410+4>6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优化判断:长边+短边>中边长边+中边>短边短边+中边>长边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囤成三角形。【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2cm5cm6cm4cm2cm2cm5cm5cm5cm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学生解释理由。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论:第三根稀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3设计思路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裤各一根),三角板,铁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感知三角形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4建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J游时应首尾相连。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6、师:我们已经1故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小组活动要求: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4建围成一个三角形。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舌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2厘米、4厘米、6厘米5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2厘米、5厘米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翦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四、总结延伸1、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直直资料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