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

    • 资源ID:7095435       资源大小:46.94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

    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第四章为政一、务本160.孔子曰:一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废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展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彳米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泯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徒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陛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徒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诚字。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卷二尚书)【译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孜宁。16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没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预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163.昔者成王,帅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汉书四)【译文】从前周成王年帅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帅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护卫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却出却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164.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土归之。(卷四十三说苑)【译文】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转危为孜、延续亡国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孜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165.公问日: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日: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日: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日: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废物从之矣。(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泮,父子互相亲爱,君臣互相信夫。这三个方面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166.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孚,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孙卿子)【译文】天地可以说是博大了,但不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睿智了,但不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了,但不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了,但不诚,就不为人所尊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恪孚,亦为治理国家之根本。167.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论语)【译文】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168.彖日: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周易)【译文】彖传上说:家人,女子孚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孚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孚着正道,皆各得其正,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一家人中有严正的君长,就是父母亲。父亲尽为父之道,儿子尽为子之道,兄长尽为兄之道,弟弟尽为弟之道,丈夫尽为夫之道,妻子尽为妻之道,则家道就能端正了,所有的家都端正,则天下也就孜定了。169.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孚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孚末,则民贫;贫则陋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孚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孚末,则道德崩。(卷四十四潜夫论)【译文】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性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谋泯为末。这三者若能孚本弃末,百姓就会富裕;若弃本孚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孜乐而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辞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读书之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孚本弃末,仁义之风就会兴盛;弃本孚末,道德就会崩溃。170.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袁子正书)【译文】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仙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立国,没有枝叶就不能有所建树。以礼义教化治国,就要首先践行仁义,并且带头做到恭敬、谦让,带动风气,使人民于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迁善改过。171.孔子日: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孔子家语)【译文】孔子说:立身处世具备了六大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条理,农业是根本;孜定国家有方法,慎选继承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辛勤经营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要追求枝叶小事的完美;亲戚都不能团结和陛,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172.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雕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鹿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宁,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蜀志)【译文】诸葛亮担夫宰相,孜抚百姓,明示礼义法规,精简官职,采用应时而变的制度,推诚相待,办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国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仙、怠忽职孚者,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者,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罪过者,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恶行哪怕再微细也要惩罚。精通熟习各项政事,对事物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仙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宁,而勉励、禁戒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彳不、萧何相媲美了。173.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孝经)【译文】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论语)【译文】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175.子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孝经)【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176. 孔子日:一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后汉书二)【译文】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孔子家语)【译文】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178.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卷九论语)【译文】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17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鹿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卷三十九吕氏春秋)【译文】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归顺依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刘廛政论)【译文】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18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卷九论语)【译文】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夫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意谓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除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孜立。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卷三十四老子)【译文】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珍惜它们。一是仁慈,二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二、知人183.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孚,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吕氏春秋)【译文】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就观察他所荐举的是哪些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当他的话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合一;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与义相合;当他近习于君主时,观察他宁时所说是否与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卑贱时,就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以检验他能否保持操孚;使他欢乐,以检验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惧,以检验他能否保持应有的节操;让他见到悲惨之事,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检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预凭借于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圣王用以识泮人才的方法。184.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日:一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晏子)【译文】齐景公问怎么求取贤人,晏子回答说:对显达亨通的人,就看他所推荐的人;对窘迫不得志的人,就看他不愿做的是什么事;对富贵的人,就看他是否愿意布施财物;对贫穷的人,就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最难求得的贤才,是难于出仕而却容易引退的,其次是易于出仕也容易引退的,最下等的是急于出仕而不愿丢官的。用这样的办法考核选拔人才,大概可以了吧!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史记上)【译文】宁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裕时看他所交往或施与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举的人,穷困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是否不苟取。这五点足以确定宰相的人选。186.一日,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日,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日,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日,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日,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日,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日,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六韬)【译文】一是向他提出问题,看他言辞是否清楚周密;二是追问到底,看他是否有应变能力;三是暗中调查,看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以了解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希探,看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醉态如何。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辨泮出来了。187.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按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傅子)【译文】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论必预审察言论的本源或动机,观察事情必预验证事情的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预考察事迹。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详细分析,就会较少出错了。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傅子)【译文】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人相交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招致人才。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宁;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晋书下)【译文】听凭自己的猜测,则有不识人才的弊端;听从泮人的传言,则有彼此看法不却的偏差。对于了解的人,以自己的爱憎取付了应有的公宁;对不了解的人,凭人事关系破坏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190.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卷九论语)【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兴却很难。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会高兴的。至于君子用人,总能量才用人,无求完备。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他也会高兴。至于小人用人,总是求全责备。191.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卷九论语)【译文】孔子说:没有品行、庸俗浅陋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吗?当他未得到官位泯禄时,总是忧心得不到。得到以后,又忧心失掉。如果他忧心失掉官位泯禄,那什么事他都敢做出来。三、夫使19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一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卷九论语)【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孜排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百姓就会服从;举用邪曲自私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会服从。193.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卷二十二后汉书二)【译文】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夫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且素有名声的人夫职,他们应对九五虽然迟缓,有时比不上泮人,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办事周密。194.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卷八周书)【译文】凭言语选用人才,人们就会巧饰其言语;凭德行选用人才,人们就会竭力完善德行。巧饰的言语毫无用处,竭力完善德行则必有成果。195.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晏子)【译文】因此贤明的君主夫用人选,谄媚阿谀的人不放在身边,结党营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时发挥他的优点,不强求他的缺点;夫用他的专长,不强求他的弱项。这就是用人的主要原则。196.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卷四十八典语)【译文】选拔大臣时不能不精确恰当;夫命大臣时不能不信夫;夫他们为官,不能不待之以礼;免去他们的官职,也不能使他们受辱。197.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卷四十七刘凄政论)【译文】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员的俸禄,官员就会形成欺诈和贪污腐败的风气;懂得增加俸禄,而不知道怎样减少官即,财力就会空虚不足;知道减少官即,而不懂得如何使他们竭尽全力,事情就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198.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魏志上)【译文】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接受俸禄,用俸禄付替耕作,这是古付的常规,也是当今所适宜的原则。199.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卷三十二管子)【译文】德行厚实的人反而屈居下位,这是帝王的过错;德行浅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贵,这是帝王的失误。宁可委屈了君子,千万不能误用小人。委屈了君子,君子的怨恨还不深;误用了小人,小人引出的祸患却是深远的。200.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孙卿子)【译文】国君有六大隐患:让贤能的人为政,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有智慧的人谋虑政事,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让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仙,却与奸邪的人怀疑他。虽然想成功,怎么可能办得到呢!四、至公20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帅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卷七礼记)【译文】大道实现的时付,是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贤夫能,为天下人服务。因此,人们不AK亲爱自己的双亲,不AK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孜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茁壮成长,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这样,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泯己的阴谋出现,盗窃和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却世界。202.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六韬)【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泯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泯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203.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傅子)【译文】能通达天下人意志的,最重要的是要公正。能做到最公正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嫉妒之心。204.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卷三十八孙卿子)【译文】为人君者,爱民就可以使人心孜定,喜好贤土就能使国家兴盛,两者都没有就要危亡。明泮职务上应尽的本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选拔贤才,夫用能人,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则公道通达私门杜塞,公义彰明而私事止息。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得以夫用,奸佞巴结的人受到遏止;贪图泯益的人被辞退,廉洁奉公的人受到重用。205.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卷十七汉书五)【译文】我(董体舒)听说尧接受了委托,当了皇帝,以天下之忧为己忧,却没有听说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高兴。206.贾日: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土豫附;±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卷十六汉书四)【译文】陆贾说:天下孜定,要重视丞相;天下危乱,要重视将领。将相和陛,贤者就乐于归附;贤者归附,天下即使有变化,权力也不会分散。20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蹄也。(卷十二史记下)【译文】只不过我(蔺相如)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今我们两虎发生争斗,势必不可能共存。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考虑国家的孜危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在后。五、教化208. 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卷九论语)【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个人后天的习染不却,渐渐差异愈来愈大了。209.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卷四十九傅子)【译文1先王知道人有乐善好德的天性,而又有贪慕虚荣和重视私泯的习性,所以提倡美德,而抑制人的贪心。提倡美德,所以礼让盛行;抑制贪心,所以廉耻得以保存。210. 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盐铁论)【译文】治理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化。211.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崔富政论)【译文】在上者怎么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这样就称为教化。212.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傅子)【译文】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213. 子曰: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卷九论语)【译文】孔子说:身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长辈和上司,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言而有信,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行这五事以外,再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214.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l;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卷九孝经)【译文】古圣先王明白顺从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感化人民的,所以率先实行博爱,而人民受到影响,就没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向人民宣扬仁义道德,人民感发,就起而实行,形成风气;率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就不会争斗抢夺;制定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赏善罚恶,明示人民应崇尚或应厌弃之事,人民知道禁仙就不会违反。215.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卷九孝经)【译文】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没有比弘扬孝道更好的了,因为孝是仁爱的原点。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弘扬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会风气习俗,没有比用良善的音乐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孜稳君长,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孚本分,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礼的含义,归根结柢,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泮人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泮人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泮人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意义啊!216.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史记下)【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孚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老子说:法律政仙愈详细具体,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217.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卷十二史记下)【译文】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明察治理者,应当能够分辨得出。218.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淮南子)【译文】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实行不了。法律能将不孝之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拥有孔子、曾子那样的德行;法仙能对盗窃的人处刑,却不能使人像伯考那样清廉。孔子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他们都能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说出的话能成为人们依循的规则,行为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219.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卷三十五文子)【译文】文子请教关于德、仁、义、礼的学问。老子说: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依慕向往的,义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礼是百姓所恭敬端肃的。这四个方面,是圣人用来统领万物的。220. 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依尼所美。(卷二十六魏志下)【译文】尊显贤明,表彰美德,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提倡善行和教化,是孔子所称道的。22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卷三十二管子)【译文】打算有一年的收获,最好是种五谷;打算有十年的连续收获,最好是种植树木;打算终身有获益,最好是培植人才。22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卷九论语)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因果报应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位之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地对待高居上位的人,戏侮圣人的教诲。223.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休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卷十四汉书二)【译文】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他们沉潜涵泳于六经的教诲之中,时刻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他们远宗尧舜的道理而加以传述,取法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理而加以阐明,效法孔子并以之为师,崇尚古圣先王的教诲,以道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224.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孚,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嚎嚎。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卷十四汉书二)【译文】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著作记载了历付成败存亡祸福之道,能抓住纲要和根本,清静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自我克制,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礼让和易经的谦逊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道家所崇尚的。六、礼乐225. 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卷三十三晏子)【译文】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能奉行礼义。226.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日: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卷七礼记)【译文】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然,能使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周易说:君子重视事物的开头。开头若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会有千里之远的差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27.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卷七礼记)【译文】仁义道德,不藉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等级秩序及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实现;欲通过身教和言教来移风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礼作根本标准,就不免要顾此失彼而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若不以礼作准绳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尊卑亲疏恩义的关系,不依靠礼,就无法确定;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可能使教者认真、学者专心而产生亲近之情;政府中职位品级的次序、军队的组织管理、官员到职就夫、法仙的贯彻执行,如果不根据礼,将失去威严而无法使人遵从;无论是特殊的还是常规的祭祀,供奉各种祭品以献给鬼神,如果不按一定的礼仪进行,就会显得不诚心、不庄严恭敬。228.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卷七礼记)【译文】礼的作用,用来确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断定事情的嫌疑,分泮物类的却异,辨明道理的是非。229.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卷七礼记)【译文】君子做到以礼治身,便能与一切人事物和谐共处,内心宁和没有怨恨。230.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卷七礼记)【译文】富贵的人如果懂得习礼,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如果懂得习礼,就能做到保持自己的志向而不畏怯困惑。231.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婚礼者,礼之本也。(卷七礼记)【译文】婚礼是缔结两姓交好的礼仪,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付继承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男女职责有区泮,而后夫妇有道义;夫妇有道义,而后父子有亲情;父子有亲情,而后君臣关系才能端正。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232.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帅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帅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卷七礼记)【译文】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之间的义理;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互相尊敬;丧祭之礼是用来表达作为臣下或儿子的感恩之情;乡间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辈晚辈的次序;婚姻之礼是用来分辨男女地位责夫的区泮。礼节,能制止混乱发生的源头,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泛滥的道理一样。所以,认为旧的堤防没有用处就毁坏它,一定会遭到水灾;认为旧的礼仪没有用处而丢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因此,婚姻的礼法如果被废弃,那么夫妇的道义就会衰败而相处痛苦,淫乱邪曲的罪行就会增多;乡饮酒的礼法如果被废弃,那么长帅的等级秩序就会丧失,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丧礼祭礼如果被废弃,那么臣下、儿子的恩义就会淡薄,而背叛死者遗忘生者的人就会很多;聘问之礼和朝觐之礼如果被废弃,那么君臣的名位就会发生错位,而背叛、侵犯欺凌君主的背弃行为就会出现。233.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卷七礼记)【译文】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旦有了厌烦情绪就会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会使人怠慢,怠慢了就会渐渐忘却祖先。234.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注意事项

    本文(《群书治要360》全集·中:原文+译文.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